獨家!從踏實到狂妄,從留守兒童到不肖子孫,揭秘你不知道的茅台「狠人」袁仁國

2019-07-15     環球人物雜誌

狂妄讓人失去理智。袁仁國的這500塊錢,連半瓶茅台酒都買不到,又怎能給他帶來好運呢?

|作者:楊學義 呂鴻

初到貴州省仁懷市茅台鎮的人,一定會沉醉在濃郁的醬香味里。無論是烈日暴曬,還是黑雲壓城,抑或陰雨連綿,這股醬香型白酒散發的特有香味就從來沒有間斷過。這座小鎮緊鄰赤水河,依河谷而建。河谷兩岸的山坡上,大大小小的酒廠、住宅鱗次櫛比,山頂雲霧繚繞。晚上,河岸兩畔燈火輝煌。大名鼎鼎的茅台酒廠就坐落在這裡。



在貴州省仁懷市茅台機場,一下飛機就能看到一座巨大的茅台酒瓶造型建築,這是仁懷市留給人們的第一印象。(本刊記者 楊學義 / 攝)

「正是茅台酒廠,給這個本來名不見經傳的小鎮帶來了名聲與財富。」一名當地人告訴《環球人物》記者。無論是不是廠內員工,干不幹白酒行業,每個當地人對茅台酒廠都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熱愛和呵護欲——和他們聊起茅台酒廠時,人人滔滔不絕;但聊起剛剛被提起公訴的茅台原董事長袁仁國時,幾乎每一個人都是搖搖頭、擺擺手:「咱們不談這個了……」

袁仁國,在他們心中像家醜,最好不要外揚。5月22日,經貴州省委批准,貴州省紀委監委對中國貴州茅台酒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原副書記、原董事長、貴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長袁仁國嚴重違紀違法問題進行了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6月27日,貴陽市人民檢察院對袁仁國向貴陽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公訴。

人稱「袁二」,

一顆「恨」的種子

抵達袁仁國的出生地並不容易。《環球人物》記者從仁懷市區驅車出發,經當地人引路,沿著懸崖邊的盤山路翻山越嶺,不斷爬坡、下坡,經過一個半小時後才到達後山鄉。後山鄉村民加入引路人行列,車輛七拐八拐,到達中心村如榔溝。記者不禁感慨:從這樣一個閉塞環境走出的「人才」,落得這種下場,真是可嘆、可惜。

袁仁國家族的老宅建在半山腰。兩座房子連在一起,呈「7」字形。村民介紹,這是在幾年前翻修重建的。從翻修完成,至今無人居住。早年,袁仁國和爺爺奶奶住在一座宅子裡,他二叔一家住在另一座里。



圖為在仁懷市後山鄉中心村如榔溝,袁仁國居住過的祖宅。(本刊記者 呂鴻 / 攝)

村民們告訴記者,袁仁國一共弟兄6個,他排行老二,人們都管他叫「袁二」,他和「袁三」還是一對雙胞胎,初中畢業前,哥倆都和爺爺奶奶一同在村裡生活。「他的父親在仁懷縣政府部門工作,母親是縣裡的農機公司幹部,當時屬於條件比較優越的。」但畢竟要養活6個孩子,生活還是比較緊張。可能是由於這個原因,他父母把其中的幾個孩子送給爺爺奶奶照顧。如果用現在的眼光看,袁仁國也曾是一名農村留守兒童。

「他的父母這樣做,引起了袁仁國二叔的不滿。」村民們回憶,袁仁國的父親是弟兄三人,他是大哥。「這弟兄三人的關係是『老死不相往來』,特別是他的父親與二叔,積怨頗深。」袁仁國的二叔和二嬸認為,大哥不應該將父母丟在鄉下,將撫養的責任全推給自己,更不應該把孩子送來給爺爺奶奶撫養,增加負擔。

袁仁國二嬸與奶奶的關係惡化到難以調和的程度。「那時候村民都去井裡挑水喝,袁仁國的爺爺奶奶家和二叔二嬸家總是各挑各的。」後來袁仁國的奶奶年紀大了,挑不動水,有一次到兒媳家的水桶里舀水喝,袁仁國的二嬸看見後竟然惡語相向將她趕了回去。還有一次,村民看到袁仁國的奶奶一個人拎著一桶水回家,上前扶了一把。沒想到,袁仁國的二叔看到了,非常生氣,「他又打又罵,將我趕跑了,還警告我以後不准幫忙。」

長得一模一樣的「袁二」和「袁三」給村民留下深刻印象,小哥倆經常是一前一後,共挑一副扁擔,幫奶奶挑水。「他們生長在這樣一個家庭環境中,對他們肯定不好。」袁家一位鄰居認為,或許從那時開始,袁仁國就在內心埋下了一顆「恨」的種子。所以,袁仁國弟兄6人功成名就後,與二叔家關係很差,「袁仁國出事後,通報中有一條說他大搞『家族式腐敗』,但他的堂兄弟和我們澄清,他們這一家可沒有得到袁仁國的一點照顧和好處。」甚至有人在一次聚會上給袁仁國敬酒,自我介紹「我是您堂妹的同學」,當即遭到袁仁國的拒絕:「我不喝!你說什麼我也不喝!」

袁仁國的父親給村裡人留下的印象則是高高在上。「那時候他在城裡上班,自以為高人一等。」村裡一名老人說,「見面遞根煙,這是村裡最基本的禮儀習俗。從外面回到村裡,至少要帶三包煙,有時候還不夠。但他口袋裡,從來都只裝著自己的煙,沒有給村民遞過煙。」

「領導幹部應該是人民的勤務員,與老百姓打成一片,不應該這樣高高在上。」這名老人說,村裡家家戶戶經常串門,袁仁國父親回村時曾有幾個村民去袁家做客,但很快就被趕了出來。哪怕是袁仁國的奶奶去世時,村裡人到他家幫忙,也被他的父親趕出來了,「那場喪事是他們請外人過來辦的,連棺材都是外鄉人過來抬的,袁仁國他爸更像是一個異鄉人。」

發跡之路,

始於一筆漂亮的鋼筆字


袁仁國的父親對6個兒子的家教非常嚴。一名與袁仁國有過近距離接觸的人士告訴《環球人物》記者,在上世紀70年代,袁家父母和6個兒子在家吃飯,「袁四」負責切臘肉。「我們這個地方,切臘肉要切成很薄的小片,但是『袁四』切得很厚。」菜一上桌,袁仁國的父親非常生氣,對全家人說,今天誰都不許吃飯,「袁四」把這一盤菜全部吃完,其他人看著他吃。那是讓袁家人印象深刻的一頓飯,「他用這種方式教育6個兒子,無論做什麼事情,一定要認真!」

知情人士描述,袁家人身上還有吃苦耐勞的品質。當時茅壩鎮建有一座陶瓷廠,不少村裡人都翻一座山來這裡幹活。「袁二」和「袁三」小時候也經常到陶瓷廠搬水泥,從山上搬到山下。「當時我給他們上秤,搬100斤水泥,能賺到8分錢。」一名當地人說,袁仁國和弟弟用這種方式賺一些學費,分擔家庭負擔。

袁仁國認真、吃苦的品質,深刻影響了他後來的發展。1973年,袁仁國從仁懷一中畢業,到仁懷縣中樞鎮做下鄉知青。在接受《中華兒女》採訪時,袁仁國回憶了這段經歷:「我們從中樞鎮城裡挑糞到生產隊,八九里崎嶇山路,擔子壓得兩個肩膀都紅腫不堪,脫了好幾層皮。在農村除了耙田未乾過,其他的農活我都干過。」

1975年,19歲的袁仁國通過招工進入茅台酒廠,成為一名工人,在制酒和制曲的崗位上各乾了一年。茅台鎮隨處可見制麴車間裡工人鏟酒糟的宣傳視頻和照片,這是整個制酒過程中最艱苦的一個環節。制麴車間要求密不透風,夏季最熱時,氣溫超過40℃,工人在這種情況下還要不停幹活。直到現在,茅台酒廠招聘制酒、制曲工人時,也要進行嚴苛的體能測試。後來,袁仁國被調入廠里的供應科,乾了一年保管員後,再調到宣傳科當幹部。

「他從一個工人起步,是怎樣一步步做到茅台最高層的?」《環球人物》記者對接受採訪的每一個人都問了這個問題,答案出奇地一致——袁仁國的鋼筆字很漂亮。「這在那個辦公靠手寫的年代,意味著更多的機會。」多位採訪對象告訴記者,不光是袁仁國,袁家的6個兄弟個個字跡清秀,「這一定與他們父親的嚴格家教有密切關係。」在乾了兩年宣傳幹部後,袁仁國就調到辦公室當秘書了,後來成了辦公室副主任。1983年,他考入了貴州工學院,學習企業管理。

袁仁國30歲時成了廠里最年輕的車間主任,他曾感慨:「當時廠里有4個制酒車間,我在最大的車間當主任兼書記……這三年的車間主任對我鍛鍊是最大的……其他制酒廠房都是一層,我們車間制酒廠房分兩層,就是為了嘗試兩層樓發酵烤酒。」



1989年是袁仁國開始大放異彩的一年。當年,茅台在參加國家一級企業評選時被拒,理由是茅台酒廠作坊式的生產與國際標準相差太遠。袁仁國向管理層主動請纓,進京爭取。在北京,他做了3個多小時的陳述,終於打動了分管領導。3個月後,茅台獲得了參評國家一級企業的資格。後來,袁仁國擔任「上等級辦公室」主任,全力為評選做準備,那段時間他基本沒有回家。半年後,輕工業部考核專家進場考核。1991年,茅台終於被評為國家一級企業。正是由於這件事,袁仁國的能力得到了茅台高層的重視,他升任茅台酒廠副廠長,躋身高層。此時他只有35歲,再次刷新了所任職位的最年輕紀錄。

1998年是袁仁國的又一關鍵之年。當時,全國各地的糖酒公司和關係戶們是茅台酒的主要銷售代理。但這一年的亞洲金融危機讓銷售代理遭遇了貸款危機,直接導致茅台酒提貨量下降。同年,山西爆發了震驚全國的假酒案,國內市場對白酒的需求一落千丈。那一年,茅台酒的銷售任務是2000噸,到了7月只售出了700噸。

公開簡歷顯示,1998年4月開始,袁仁國擔任茅台酒廠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貴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可謂是臨危受命。他馬上決定在全廠範圍內招聘營銷人員,並在89名應聘者中親自挑選出17名,進行短期培訓後,就奔赴全國各地銷售一線。在派出銷售隊伍後,袁仁國又在家中搞了一次聚會,宴請的是糖酒公司領導,他親自下廚做了一頓大餐,並在酒桌上說:「諸位,江湖上有句話叫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今天我請大家喝的是杯患難酒,希望各位能幫助我們茅台酒渡過這個難關,夠朋友的乾了這杯!」一位與袁仁國私交甚密的人士告訴《環球人物》記者,袁仁國隨著銷售團隊到全國各地時,某次和經銷商吃飯,經銷商使出了激將法:「你喝一杯,我批100箱茅台酒!」袁仁國二話不說,馬上連干三大杯,經銷商啞口無言,只得兌現承諾。

袁仁國用這種江湖方式完成了當年的銷售任務。1998年年底,茅台如期完成2000噸的銷售任務,全年銷售額比1997年增長13%,利稅增長7.7%,工業總產值增長13.5%,產品合格率增長0.2%,創歷史最好水平。多名仁懷當地人告訴記者,從那時起,袁仁國就被普遍認為是董事長季克良的繼任者、茅台酒廠的接班人。


圍繞茅台酒搭起的

權權、權錢交易


一個重要人物的出現改變了事情的發展走向。2000年,貴州省輕工廳副廳長喬洪空降,任職貴州茅台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喬洪上任後,主持構建了全國600家區域經銷商、600家專賣店組成的銷售網絡。2007年,茅台酒出廠價從1999年的每瓶168元升至358元,市場價則高達498元,公司銷售額也從1999年的9.8億元增至2006年的62億元。

關係變得微妙起來,季克良已到了快退休的年齡,袁仁國和喬洪誰將成為繼任者成了最大懸念。這一局面隨著喬洪的落馬而結束。2007年5月18日,中共貴州省委常委會研究決定,對貴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原總經理喬洪進行立案調查,並採取「雙規」措施。貴州省紀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喬洪在2002年組織銷售業績較好的部分經銷商及茅台集團部分先進工作者赴韓國觀看世界盃足球賽活動中,涉嫌接受承辦單位賄賂。2010年,喬洪被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喬洪被帶走調查後不久,袁仁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哪裡存在什麼權力角逐、接班人之爭?簡直是無稽之談。」並說,「說我們之間有矛盾,我不知道這個結論是怎麼得出來的。有什麼矛盾?我都不知道。」

2011年10月,袁仁國任茅台酒廠董事長、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成為茅台酒廠的最高管理者。在2019年5月22日貴州省紀委監委公布的通報中提到,袁仁國嚴重違反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將茅台酒經營權作為拉攏關係、利益交換的工具,進行政治攀附,撈取政治資本。




通過梳理不難發現,在袁仁國任職茅台酒廠最高管理層期間,一些落馬官員和茅台酒廠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2018年4月1日,貴州省原副省長王曉光落馬。在此之前的2017年7月,曾在貴州深耕多年的全國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三運落馬。王三運、王曉光和袁仁國關聯頗深。


王三運和王曉光籍貫都在山東,從小又都生活在貴州。兩人都曾在貴陽師範學院學習,王三運是王曉光的師兄。之後,王曉光1995年4月到1996年8月是貴陽市委辦公廳副縣級秘書,而王三運從1995年9月開始任貴陽市委書記,王曉光給王三運當了將近一年的秘書。《環球人物》記者採訪過相關人士,該人士稱王三運「特別愛喝茅台酒,酒量也大。他手下的各個部門都備了不少茅台酒,等他一去就拿出來『供奉』」。王三運也熱衷於為茅台做宣傳。1998年,時任貴州省委副書記的王三運出席茅台集團的某簽字儀式。多年後,茅台集團在安徽開經銷商聯誼會時,時任安徽省委副書記的王三運又在合肥接待貴州赴會領導。仁懷市一名消息人士告訴《環球人物》記者,王曉光在王三運的一次生日宴上送去一箱茅台酒,並有「祝賀師兄大壽」的字樣和自己的簽名。王三運落馬後,這箱酒成了調查王曉光的重要線索。


王三運


王曉光與袁仁國的關係也不同尋常。公開報道顯示,王曉光任職遵義期間,曾多次為當地的白酒品牌推介會站台。在2017年「多彩貴州風 黔酒中國行」河南鄭州站活動啟幕時,王曉光還曾親自帶隊前往鄭州。在遵義期間,王曉光多次到茅台酒廠調研。2017年5月,王曉光由遵義市委書記轉任貴州省副省長。離開遵義前夕,他還再次到茅台酒廠調研。在這些活動中,袁仁國均陪同。



王曉光在2017年「多彩貴州風 黔酒中國行」河南鄭州站活動開幕式上講話。

據媒體報道,王曉光為官多年,愛喝酒,且只喝年份茅台。每當有酒局時,王曉光都會吩咐下屬,給他準備一箱酒。就算再胡吃海喝,一頓飯也喝不了一箱茅台,飯局結束後,箱子裡經常還剩四五瓶沒有開封的酒。這些酒大多被他運回家中,一個月下來能收下50瓶左右。由於家中的好酒太多,王曉光想著變現。他利用職務影響,給相關機構與企業打招呼,辦了4張酒類專賣證書,在貴陽開了4家名酒專賣店,交給家人打理。王曉光的無本生意就此做了起來,自己負責「貨源」,家人進行銷售。

2018年4月,王曉光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僅僅一個月後,2018年5月,袁仁國不再擔任貴州茅台公司控股股東中國貴州茅台酒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董事、法定代表人及董事會相關職務。有媒體披露,袁仁國剛剛從茅台離任即被有關部門以「談話」形式找去進行調查,主要調查方向包括其與多家經銷商的利益往來,以及與貴州某位落馬官員相關的問題。

今年1月,貴州省出台《關於嚴禁領導幹部利用茅台酒謀取私利的規定》,提出領導幹部嚴禁有五個方面的行為:本人、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參與茅台酒經營活動;利用職權或者職務上的影響,為其他特定關係人獲取茅台酒經營資格、增加茅台酒銷售指標、倒賣茅台酒提供便利;違規審批茅台酒經營權;違規收送茅台酒;其他違規插手、參與茅台酒經營的行為。對於茅台集團方面,《規定》也提出明確要求,茅台集團建立領導幹部打招呼登記備案制度,凡過問必登記、凡打招呼必登記、領導幹部親屬和其他特定關係人利用其職權或者職務上的影響參與茅台酒經營活動必登記。


德不配位,不肖子孫


袁仁國曾經為茅台發展做出過貢獻,但後來他越來越失控,越來越狂妄,德不配位。不少仁懷當地人這樣評價他。

在茅台酒廠員工眼中,袁仁國是一個謙和的人。一名茅台集團的工作人員對記者說,袁仁國每年在年會上都要給各個車間敬酒,「他也是工人出身,所以和大家沒有距離,一些老工友單獨找他敬酒時,他從不推辭。」

不過,這只是表面上的袁仁國。另一名接觸過茅台中高管理層的本地人士告訴《環球人物》記者,近幾年袁仁國的狂妄程度令人吃驚。袁仁國有段時間出門,要帶4個保鏢為他開路,「他到一個洗浴中心洗桑拿,會有10多個茅台的中層幹部陪著。他只要一站起來,這些幹部就會搶著上前扶他。」


在後山鄉,年長的村民回憶,自從袁仁國初中畢業後,就再也沒有回村看過爺爺奶奶。百善孝為先,袁仁國在村民眼裡實在是不肖子孫。《環球人物》記者找到了袁仁國爺爺奶奶的墳墓,從墓碑上的信息看出,他的爺爺1976年去世,奶奶1996年去世。袁仁國再次出現在村民眼中,是在奶奶去世幾年之後了,每次回來都是聲勢浩大,「有20多輛豪車陪著,都像是有錢人,下來就圍著袁仁國轉。每年春節他們回來時,車隊會把門前這條路堵死。過春節還要在墳前放煙花、鞭炮,因為太多了,所以要用一輛小卡車拉過來。」袁仁國爺爺的墳墓旁緊挨著一戶村民的住宅。這戶人家說:「有一年,他們在我家耕地上放鞭炮。這塊耕地是用來種植煙葉的,利潤最高,自那以後,這塊地好幾年都長不出煙葉來。」

這家人對袁仁國及其隨從不可一世的態度印象深刻。每年來上墳時,袁仁國從來沒有跟這家人打過招呼。記者不解,於是問:「自己爺爺的墳就在你家旁邊,跟你們打個招呼,讓你們隔三差五打掃一下,不是挺好嗎?」「誰知道他是怎麼想的……」這家人說,袁仁國只和他們有過一次接觸,「那是2017年7月28日,我母親過生日,在門前擺宴,正趕上袁仁國回來給他奶奶修墳,一輛車開過來,一個女的給了我500塊錢,然後介紹車裡坐著的人:『這是袁總。』」但袁仁國坐在車中,表情冷漠,沒有說一句話。這家人介紹,這種做法在農村被稱為「沖喜」,是一種封建迷信風俗,目的是用對方的好事來驅除自身的邪祟,希望轉危為安。記者查閱發現,就是在袁仁國「沖喜」前半個月,2017年7月11日,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發布消息,王三運涉嫌嚴重違紀,接受組織審查。

狂妄讓人失去理智。袁仁國的這500塊錢,連半瓶茅台酒都買不到,又怎能給他帶來好運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keDvQGwB8g2yegND3RN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