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幅宋代古畫,記錄了《蘭亭序》失傳前的畫面

2019-05-27   有畫說藝

在藝術史上也存在不少個「未解之謎」,其中有一個「未解之謎」就最最讓書法迷們關心——《蘭亭序》究竟是何時何地怎麼失傳的?它最終到底去哪了呢?

千百年來《蘭亭序》都被視為是書家聖經,它於書法而言無異於如同是至高寶藏,不僅書家們想找尋到一睹真跡光芒,連文物販子收藏大咖做夢都想找到關於哪怕是關於它的碎片。

蘭亭摹本

自從王羲之洋洋洒洒寫下這三百餘字後,便成為了書法界流傳最多的「範本」,即便在它失傳之後更是成為了某種標準般的示範,上至大師下至剛剛持筆的孩童,可以說但凡拿過毛筆的人都知曉其存在。

目前普遍認為該作自被創作出來之後僅僅存世三百年左右就消失了,在隨後的一千多年裡再也沒有面世過,也就是說它徹底失蹤失傳了,但它的曾經存在絕對是毫無爭議的。

故博館藏《蕭翼賺蘭亭》

關於《蘭亭貼》到底是何時何地、究竟是怎樣失傳的前因後果,史家雖然留下有多個版本的釋疑,但都只是限於「傳說」的範疇,很少有可以有確鑿的輔證能支持其「傳說」,由此也讓後世更加對這個千古謎題感到好奇。

不過,有一件事卻在千百年來幾乎沒有爭議:它是在唐初就失蹤了。至於它的下落說法基本分為兩種,一種認為它至今還靜躺某處只是後人尚未找到,一種說它早已灰飛煙滅片角無存。

寶島藏《蕭翼賺蘭亭》

在故宮藏有一幅八百年前的古畫,它將《蘭亭序》失傳前最後一次面世的畫面記錄了下來,也是《蘭亭序》在世間最後一次露面的身影。

同樣的古畫還有另外兩幅,分別藏於遼博和寶島,三幅畫大同小異全部是畫下了同一件事情,三幅古畫均出自宋代(其中遼博為北宋本、寶島為南宋本)。

雖然三幅畫均以描繪《蘭亭序》最後存世的畫面,但其實只有遼博所藏的那幅畫具體對《蘭亭序》進行了描繪。

遼博藏《蕭翼賺蘭亭》

這三幅古畫的名字都叫《蕭翼賺蘭亭》,但他們並非同一作者、更非「原創」畫作,不管是誰創作了這些畫,可以確證的是他們都是臨摹一位叫閻立本的唐代名家。那麼咱們先來聊聊這三幅畫到底畫的是一件什麼事情。

這三幅畫中所繪人物數量各有差異,但畫面正中無一例外是對坐而談的兩個人,一個和尚一個文人,這是畫中的兩個主角,坐與高背椅的和尚是辯才,坐矮凳者為文士蕭翼,兩人似在品茗暢聊人生宇宙。

清代丁觀鵬摹本

其中辯才為主蕭翼為客,辯才賞識到訪的蕭翼遂熱情接待陪他煮茶論人生。辯才雖一腔赤誠,但蕭翼卻是心懷鬼胎。

辯才乃王羲之直系後人,《蘭亭序》此時正傳入他手,辯才視其勝過性命從不輕易示人,連當朝太宗慕名想借去學習學習也一再拒之,而蕭翼這次到訪正是想設計把《蘭亭序》弄走獻給太宗。

辯才非但不知還引其為知己很是信任,在遼博館藏的畫可以看出,辯才當時還命侍從取出《蘭亭序》準備拿給蕭翼欣賞。

侍從手捧《蘭亭序》

由於遼博館藏之畫在數百年的流傳過程中未得到很好的保護,畫面大部分已經無法正常觀賞,但在清代還有一位叫丁觀鵬的人臨摹了一幅高度一致的畫(見圖六)。

這幅清摹本可以清晰地看到辯才的侍從右手夾著一卷《蘭亭序》、左手搔頭,站在蕭翼身後,似乎只等辯才示意他便會將《蘭亭序》遞給蕭翼。

畫中煮茶人

除開故博館藏的那幅之外,其餘兩幅畫中左側均為兩個僕人正在煮茶,當時辯才已經年邁力衰很少長時間會客,由此可見辯才對蕭翼非常熱情。

而蕭翼也由此得知了《蘭亭序》的存放之處,不久他便趁機將《蘭亭序》帶走不辭而別直奔京都,獻給了朝思夜夢的太宗。

此畫最初的原創者閻立本,大約是在太宗生前、蕭翼得手不久之後創作的,當時蕭翼因此成為功臣深得太宗寵信,因此閻立本此畫在記錄這一「偷竊」過程的同時又必須抬高蕭翼,故畫名中用「賺」代替「竊」。這就是有文字和圖像記載的史料中,《蘭亭序》最後一次面世的情形了。

至於此後《蘭亭序》到底是因為太宗愛之太深摟著它共葬陵寢了,還是太宗後人私藏損毀了,仍然有待專家們的努力發掘。

(文: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