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為何不戴頭盔?秦皇陵200米外,挖出大量特殊石片,揭開一個秘密

2019-05-30     廣西衛視收藏馬未都

點擊圖片,或者識別圖中的二維碼即可進入「廣西衛視收藏馬未都」頭條號觀看往期精彩視頻




看過秦始皇兵馬俑的人,只會有一種感受:震撼,服氣!



但有一個細節問題,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那就是:

  • 大部分沒穿甲冑,僅著布衣,即使穿著帶有鎧甲的衣服,樣式也很簡單,甲片基本上是減到了最少,主力步兵是護住前胸和後背,最前面的弓弩兵身上根本沒有甲片;
  • 兵馬俑中的大量士兵都戴著一種用麻布做的頭巾,沒有頭盔。軍官們也僅戴著牛皮做成的板狀的帽子,還有很多士兵連頭巾都沒有戴,直接將長頭髮盤頭上,挽成了一個髮髻。


歷史記錄顯示,自商鞅變法後,秦國是當時諸侯國中最富有的,應該有能力為軍隊配備足夠的鎧甲和頭盔,為何不配呢?隱藏在這一奇怪現象背後的歷史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 壹 —

兩千多年前,秦國一位兢兢業業的縣法律秘書「喜」為人們探索這個謎提供了一個線索。喜曾經三次從軍,他用竹簡記錄了秦軍攻打刑丘時發生在部隊中的兩起案件。

在攻打邢丘的戰鬥中,士兵甲斬首了敵人一個首級,士兵乙企圖殺死士兵甲,據首級為己有,卻被第三個士兵發現,圖謀不軌的士兵乙當場被捉拿歸案。另外幾枚竹簡上說:兩個士兵為了爭搶一個首級也動了手。秦軍在戰場上為對手的一個首級竟要自相殘殺!是什麼驅使他們對敵人的首級如此渴望呢?




秦統一中國前135年,改革家商鞅為秦國制訂了一套任何別的國家都無法理解,更無法忍受的嚴苛法律。

商鞅規定:

「秦國的士兵只要斬獲敵人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田宅一處和僕人數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

這就是商鞅著名的軍功授爵制度。在這樣的利益驅使下,士兵們爭搶敵人首級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所以,有人因此判斷:因為秦人是一支崇尚武力的民族,他們也有類似於「武士道」的精神,他們作戰勇敢,不畏生死,戴頭盔?太麻煩了吧,多耽誤殺敵!


— 貳 —

在中國歷史上,秦人的文化和秉性是獨一無二的,這很可能跟秦人的歷史有關。

秦人出身於大西北的草莽之間,與游牧民族混居。在當時文明高度發達的中原國家眼裡,他們是落後野蠻的民族,雖然秦人努力學習中原文明,但他們從未真正接受過中原文明優雅精緻、中庸謙讓的倫理道德。在秦人看來,尚武、為利益而競爭是天經地義的。




韓非子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他記錄了自己初次接觸秦人的感受。

秦人聽說要打仗,就頓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無所謂生死……當時一個著名的說客這樣描述戰場上的秦軍:他們光頭赤膊,奮勇向前,六國的軍隊和秦軍相比,就像雞蛋碰石頭……他們左手提著人頭,右胳膊下夾著俘虜,追殺自己的對手……在說客繪聲繪色的敘述當中,可怕的秦軍讓人不寒而慄。


— 叄 —


正當人們紛紛覺得以上兩種解釋都很科學、並漸漸接受了以後,考古學家們在秦始皇陵的持續發掘,又向世人提供了第三個線索——專家們在出土兵馬俑的外圍地區挖出了一批特殊的物品,正是這些物品,揭開了秦始皇兵馬俑為何不戴頭盔的秘密。




這些物品其實就是一些石片,但這可不是一批普通的石片,而是一批極為特殊的青灰色石片,它們就是兵馬俑的頭盔碎片。它們全都被集中放置在一起,這些石片被串聯起來,戴在頭上就能充當頭盔,而這次發現,也讓人們產生了一種想法:秦始皇兵馬俑不戴頭盔的秘密,或許不是不戴,而是不能戴?


在秦朝時期,出兵打仗自然是需要戴頭盔鎧甲的,但是有一種情況例外,那就是參拜皇帝的時候,這些兵馬俑其實都是待戰的狀態,他們圍繞著秦始皇,而在皇帝檢閱的情況下,戴頭盔是不敬的一種表現,所以兵馬俑們全都不戴頭盔。不過不戴並不代表沒有,它們全都被集中放在一起,以備戰時所需。


強行給你戴,不戴也得戴


這第三種解釋,貌似讓人好接受很多,不知你更認同哪種觀點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ke5zRmwB8g2yegNDgcH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