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底打贏脫貧攻堅戰,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是關鍵,針對全州151個深度貧困村民組攻堅力量不足的實際,黔西南州探索創新推行特殊困難村民組黨小組、黨小組組長、駐組幫扶幹部、結對幫扶幹部、農業服務專家組成「五個工作清單」工作組,把精銳力量沉到一線,集中火力攻克深度貧困堡壘。
貞豐縣魯容鄉地處北盤江畔,交通閉塞、基礎設施欠帳多、產業規模小,是全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如何發展產業讓群眾穩定增收脫貧,是魯容鄉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彭楊是省農科院亞熱帶作物研究所農藝師,主要從事熱帶水果種植技術推廣,同時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魯容鄉副鄉長,作為農業服務專家,彭楊的主要任務就是幫助當地找准產業、推廣種植。
「百香果產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只有大量的勞動力跟得上,精細化管理後產量才會增高,百香果產業不僅盤活了土地,完善土地所有荒山荒坡的基礎設施,又能解決老百姓的就業問題。」省農科院亞熱帶作物研究所農藝師、魯容鄉副鄉長彭楊介紹道。
魯容鄉屬於典型的亞熱帶低河谷自然氣候,土地資源豐富,但是當地沒有種植百香果的歷史,由於缺乏認識和了解,農業專家的觀點一出,就引起了村民的質疑。
「之前我們都不敢想像在魯容能夠發展一萬畝百香果,現在收了果子賣了錢,我們都覺得很高興。」貞豐縣魯容鄉魯容村村民潘崇高說。
為了打消村民的顧慮,2017年5月,魯容鄉在里秀村流轉了1000畝土地種植百香果,僅當年的銷售額就達到200多萬元。
「我們讓老百姓全程參與種植和售賣,都是現金結算,就是要讓老百姓看到市場,沒有後顧之憂。」彭楊說道。
大家漸漸看到了百香果周期短見效快收益好的特點,加上種植有技術指導、產出有保底收購的好政策,很快,推廣種植順利展開,解決了部分村民的就業問題。
「現在在百香果基地上班,比以前賺錢。」貞豐縣魯容鄉孔明村村民蒙新分說。
目前,魯容鄉的百香果種植面積達一萬畝,初步形成育苗、種植、收購、深加工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模式,涉及農戶戶均增收5000至8000元。
脫貧攻堅,做好群眾思想工作,轉變群眾觀念也是一大難題。但是,幹部們從來沒有退縮。在魯容鄉納臘村,由於產業路的實施需要占用一部分村民的土地,工作做到村民羅仕光這裡,就遇到了不小的困難。
「我們拿土地加入百香果基地後,我們不僅能務工賺錢,這個土地也還是我們的,這樣很好。」魯容鄉納臘村村民羅仕光說。
「開始有群眾不理解承包土地方面的事,我們採取『大部分人動員小部分人』的方式來開展工作。」魯容鄉黨委委員、副鄉長、駐組幫扶幹部肖映律說。
對做群眾思想工作有著豐富經驗的肖映律找到村裡有威望的村民,由他們去勸說羅仕光。在細緻入微的思想動員下,羅仕光改變了原來的想法。如今,全村的產業路建設正在有條不紊的推進中。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做群眾的思想工作講究工作方法,常規的方法行不通的時候,需要我們另闢蹊徑,魯容作為全省扶貧的堅中之堅,我們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和問題,這就要求我們思想要活、方法要新,做任何事情都要從群眾的角度出發,只有這樣才可能啃下深度貧困的『硬骨頭』。」肖映律說。
為了確保深度貧困地區群眾早日脫貧,從2018年7月起,黔西南通過專題調研、全面摸排、分析研判等方式,逐一排查出了151個深度貧困村民組,針對他們存在的貧困人口多、位置偏遠、幹部幫扶力量不足等問題,探索創新推行特殊困難村民組黨小組、黨小組組長、駐組幫扶幹部、結對幫扶幹部、農業服務專家「五個工作清單」,幫助幹部精準掌握職責任務,通過一年的努力,全州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戰取得明顯成效,其中,興仁市、安龍縣順利減貧摘帽,貧困發生率由18.48%下降到5.02%,10.52萬人順利實現脫貧。(黔西南台 彭麗 徐峰 貞豐縣融媒體中心)
編輯:張才鳳
責編:袁敏
編審:王勝
值班總編:吳安
貞豐縣融媒體中心出品
微博:直播貞豐
微信:貞豐新聞
網站:貞豐在線
郵箱:zfdstxw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