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火味兒的一條菜街子,讓北漂人在這裡感受到家的溫暖

2019-07-09     盤龍MoreLife官方號

我曾是一個非常討厭菜市場的人。

濕噠噠的、髒兮兮的地面容易讓人滑倒,魚腥味和脫水的乾貨味交織在一起,複雜地令人昏厥。

衣服或者鞋子隨時面臨被水滋到的風險 ——

即使小心翼翼地避開小攤們給菜葉洒水時用的扎了孔的大可樂瓶,擠在狹小泡沫箱裡的魚蝦也隨時會跳起來越獄濺出水花,就連泡在水裡吐沙的花蛤都有可能不知從何處不知在何時地向你投來一陣水槍攻擊。

占道經營很常見,人擠人也很常見,扒手更是常見。

所以,「菜市場」在我心中,是一個不如「超市」高級的地方。



印象里,我從來沒陪家人去過買菜,自己也不會踏入菜市場。

小時候,家長如果接我放學後順便去買菜,我永遠是坐在車上等他們提著大包小包回來的那一個。


就像這樣


二十多歲的時候,我突然就變了。

以前總覺得自己一進廚房,廚房和我都會很危險。

而現在,我笨手笨腳地學習廚房裡的規矩,擺弄各種各樣的食物,好像進入另一個體系。




最開始,這個轉變的原因來自「我要對自己的開支負責了」。

我有選擇困難症,還有潔癖,非常挑剔,經常刷外賣軟體半天也點不出合適的外賣,一會兒嫌貴、一會兒嫌看起來不好吃、不幹凈。每次想到要解決今天吃什麼的問題,就覺得頭大。有時候甚至會餓著不吃,以迴避這個問題。

沒想到的是,為了「省錢」而硬著頭皮走進菜市場的我,卻發現攤位上的菜色讓人看起來那麼有胃口,只要看那天什麼菜入眼又新鮮,買回家就可以,選擇困難的狀況大大緩解。



而且,買菜真的太便宜了吧。

點一頓外賣的錢,夠我買好幾天的魚肉菜了。

就這樣,我屈服於金錢的淫威,開始常去菜市場。而去得多了,就漸漸喜歡上和攤主親切交談的感覺,喜歡阿姨或者叔叔幫我把肉切好,喜歡聽他們教我什麼菜跟什麼菜一起做好吃,在這種接觸里,收穫了一些鄰里味。



後來,和約會對象一起去菜市場成為了我的一項特殊社交活動。

我喜歡約朋友來邊逛邊聊,指著一棵菜問「你們老家管它叫什麼?」或者「你知道這是什麼嗎?這是我們家那邊常見的一種菜……」

別樣的烹飪方法、個人的飲食喜好,甚至是對家和故鄉的看法,都能從中窺知一二。



更別說在北京和上海,有不少傳奇的菜市場讓人大開眼界。買菜能買出格調,買菜就像在尋寶探險。

攤主們對各國食材和做法如數家珍,奈及利亞的餅,中東的米,波蘭的醬,想要什麼應有盡有。

在搬離北京之前,我特地跑去了網紅菜市場「三源里」,加了我最喜歡的幾個攤主微信 —— 「以後我不在北京了不能常來逛,我要什麼醬油微信上告訴你幫我寄來哦。希望老闆娘以後生意興隆啦。」

而直到現在,已經離開北京大半年了,周末睡到中午起床,我還時常感覺自己拎著環保袋出門的話,打個車就能到三源里菜市場了。

從菜市場提著魚往回走的時候,感覺自己好像長大了,好像離家更近一步了,好像離自己家長的境遇更靠近了。

我想,所有的年輕人終將踏進菜市場。



(轉載自:BottleDream)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kKY-J20BJleJMoPMVBp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