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電圖是一種簡便、快速而且無痛的檢查,受檢者在安靜的狀態下進行,檢查時間只需短短几分鐘,過程中採取仰躺,並且裸上半身,在前胸、手、腳等部位接上金屬電極,通過這些電極,就能測到每次心搏期間,心臟產生的電流強度和方向,用導線把這些電極與能記錄電極電流軌跡的心電圖記錄儀相連接,進而記錄通過每一個電極的電流軌跡。
有患者諮詢:「心電圖檢查正常,但就是覺得心臟不舒服」這個問題,今天一起來探討一下。
心電圖檢查正常≠心臟沒有問題
例如,穩定型心絞痛患者靜息時心電圖50%以上是正常的,甚至少數心肌梗死的患者心電圖也表現正常。生活中有部分人,多次心電圖檢查正常以為心臟「沒多大問題」,結果卻發生了心肌梗死等危及生命的嚴重情況,這就提示我們要警惕潛伏在心電圖「正常」背後的「陷阱」。
陷阱一:陣發性心臟病。
心電圖檢查只能反映即刻的心電活動,而許多病人發病是陣發性的,到達醫院的時候症狀已經緩解了。特別是一些被稱為「不穩定心絞痛」的患者,心電圖檢查往往「正常」,但實際上他們又是很容易發生心肌梗死的高危病人,所以單次的心電圖檢查就不全面了。還有些陣發房顫、室上性心動過速等心律失常的病人到醫院的時候發作停止了,往往單次心電圖也無法檢查到。
陷阱二:結構異常性心臟病。
再有一些心臟瓣膜病變、心臟擴大等心臟形態和結構發生病變的患者常常感覺胸悶、氣急,嚴重者稍稍活動就會氣喘。但心電圖檢查也往往正常。
心電圖究竟在檢查什麼?
心電圖主要是看心臟傳導的電訊號,從檢查結果可觀察到心跳變化和推測心臟構造和功能發生的改變。
1 、心跳問題:包括心律(心跳是否規則)和心率(心跳快慢)問題,從心電圖中可看出心跳是否規則,以及跳動是否有特殊型態,這些變化反應的是傳導時出現的障礙,或是沒有循正常路徑進行傳導等問題。
2 、反應出結構以及功能方面的問題:例如常見的心臟缺氧,即是心臟組織發生變化後造成放電方式不同,會從心電圖中發現到波形的異常。另外,有些其他器官系統的問題,例如肺部和代謝疾病等等,也有可能會反應在心電圖的變化中。
當心電圖上出現異常,顯示心臟機能有障礙時,可用來及早發現包括心房或心室肥大症、冠動脈不全、電解質代謝失衡等心臟方面的疾病,不過,對於有些發生在身體負擔或刺激增加時才出現的心臟病症狀,就很難從安靜時測得的心電圖判讀出來。
心電圖檢查大部分反映病症的表現結果,對於像是冠狀動脈疾病、心衰竭、心律不齊等病因的診斷,往往無法單獨藉此檢查當下立判。因此,心電圖雖然具有一定的參考與判斷功能,也是篩檢心臟毛病很好的工具,但不能以此做為診斷時百分之百的依據。
比較好的方式應該是依據病人本身的健康狀況,再配合心電圖、抽血檢查等做出綜合且客觀的判斷,比較能找出癥結,而不是只仰賴心電圖。
所以說心電圖檢查正常不代表心臟沒問題。如你還懷疑心臟有問題,建議進一步檢查。如果出現胸痛、胸悶、心悸等不適症狀,哪怕常規心電圖檢查正常,也應儘早到心內科做詳細檢查(如:24小時動態心電圖)找出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