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茶樹的生長形態區分,在生長環境與品種上,略可分為野生型和栽培型。
野生型
多為喬木,樹姿高挺,樹高3米以上。茶葉因種生容易變異,在同一茶種中,常有多達四、五種變異茶種。嫩葉無毛或者少毛,葉緣有稀鈍齒或者無齒,半展未開之三級芽葉長5~8cm,成葉長可達10-20cm。葉片革質肥厚,不易捻成條索,毛茶顏色多呈墨綠色。主副葉脈特別粗壯而明顯野生型茶樹通常生存於雜樹叢林中,密度不大散生。目前所了解的分布區域在思茅北部、臨滄中部、西雙版納的南部、保山怒江流域的兩側等地。
茶性滑柔而質重,香氣低沉而特異,口感刺激性很低,但水甜惠甘持久且穩定。因此葉質過於肥厚而且革質化,殺青時常以水煮或者灑大量的水燜炒,若處理不當易導致酸化水薄。
許多野生型茶青苦而不化,當地少數民族稱之為苦茶,容易導致輕微中毒或者是腹瀉,以中醫學立場,野生型茶茶性過寒,並不適合正常人長時間飲用;以目前調查的結果,野生型茶能適合做茶品者反而較少。加上茶樹過於高大,採摘不易,當地居民常將茶樹砍倒以采鮮葉,為保護茶樹林,政府已經明令禁止製作與採摘。
栽培型
以喬木、矮喬木居多,樹枝多開展或者是辦開展,樹高1.5-3米。因有人工管理,茶葉因種生有時產生變異較少,在同一茶區中,約有二、三種變異茶種。嫩葉多銀毫,葉緣較野生型細而銳齒,亦無鋸齒狀況。半展未開之三級芽3-5厘米,成葉長達6-15厘米。葉身較喬木薄,毛茶顏色多呈深綠色或者黃綠色。主副葉脈都十分明顯。
栽培型茶樹為先民所栽種,茶樹較為密集、較有規律種植。目前較老的古茶樹區以景邁、困鹿、南糯、版納的古六大茶山等茶區較為出名,思茅(現改稱普洱)中北部地區的鎮沅、景東、景谷,臨滄中南部雙江勐庫、永德等地也陸續發現古茶區。早期先民所培育種植茶種很明確,以雲南特有原始之中小葉種茶居多,比如景邁、倚邦、莽枝、南糯等都有大量的原始中小葉種茶存在,其特點是香甜而韻深是其特色。
栽培型野生茶茶性較之野生型強烈而質地相當,香氣較揚,口感較野生型水略薄而剛烈。但是,當地茶農所認為的栽培型野生茶,許多為民國初年以後或者是1950年代種植而後野放的老式茶園,甚至有些是1970-1985年的實生苗群體種。
台地茶
在樹齡、管理形態與實生苗與否上比較,可分為野放茶和茶園茶。
野放茶
早年雲南許多曬青茶來源多是野放茶,為茶園經過栽種後很少有人管理,不施用人工化肥和農藥,只是稍做鋤草和翻土整理。多數茶齡在五六十年以上,至少是1985年以前栽種。樹高約為1.5-2.0米。茶種因種生而稍有變異,葉質肥厚、色澤較深,香氣口感介於栽培型野生茶和茶園茶之間。
野放茶的特性,只要是在其兼具野生茶和茶園茶的優點。香氣較茶園茶沉穩,但比野生茶高揚。湯質不像野生茶那樣的水軟與韻廣,但較茶園茶甜而綿。喉韻雖不如野生茶內斂,但口感更具全面性。
茶園茶
雲南當地學者及制茶界所認為的好茶種,就是茶葉中內含物質含量高。這與台灣市場以香氣口感評鑑其茶質優劣方式不同。目前以勐海大葉茶,景谷大白茶、雲抗10號、雲抗14號、雲選9號、雲瑰、矮豐等作為主要推廣種植的普洱茶種。一般灌木台地茶園,芽體肥壯多銀毫,半展未開的三級芽葉2-3毫米,成葉達5-10毫米。葉緣齒細銳而密,葉身薄、葉脈不明顯。毛茶多呈淺綠色、黃綠色。越是原始的茶種葉脈越明顯,茶質也較重。相對於前二者,茶園茶的茶性最烈,茶質則多數較薄,香氣最揚,口感刺激性也最強,回甘快卻留存較短,水薄甜而較穩定。以現在雲南學術界和業界所認同的茶種改良,朝向香揚而水清甜的趨勢十分明顯。
口感
在同一產區與製程條件下,野生茶津出物與多酚類物質比台地茶高,口感也較為寬廣,滑潤、刺激性低。基本上區分茶樹年齡,是以香氣口感最為準確。外觀辨別能達到50%左右的準確性,配合口感就能較準確的判斷。
野生型刺激性最低,香型最寬廣、特異、韻最深、湯質最柔,口腔刺激對應點在舌面後段與上顎後段。栽培型香氣清新、略帶刺激性、韻深,口感對應點在舌面中後段與兩頰。野放茶刺激性強、口感對應點在舌面中段和上顎中段,茶園茶刺激性最強,湯質最薄,口感對應點在舌面前段。
綜上所述後得出:茶樹齡越大刺激性越低,湯質越柔、香型越寬廣、對應點越往後往下、茶氣越強。茶樹齡越小刺激性越強、湯質越烈、越薄、香氣集中在舌面上下、口腔對應點越往前、茶氣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