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一個朋友炫耀,說是在潘家園淘到了一件明朝正德年間的青花瓷杯。傳過來圖片一看,什麼底款、釉色都沒看就知道是假的,這件瓷杯上有一個手柄。中國傳統瓷器上是沒有手柄的,有手柄的是西方瓷器的造型風格,而西方從18世紀才開始慢慢掌握燒瓷技術。
明成化 鬥彩三秋杯 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雍正 霽藍釉小杯 故宮博物院館藏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中國的傳統瓷杯沒有手柄呢?其實可以用三個字來概括:沒必要。中國的瓷杯是用來幹嘛的?早期我們的杯子是用來喝酒,再後來喝茶、喝水。杯子的樣式通常為敞口、圈足,放大幾倍就是碗。唐朝以前的古人並不拘束,主張大碗喝酒,在碗的邊緣加個手柄,極不協調,也不方便使用。
五代 定窯白釉碗 故宮博物院館藏
唐 青瓷茶甌
碗向杯的轉換是從唐朝開始,唐朝以後飲茶之風盛行,當時最早的茶具名曰「茶甌」。無論是唐代的茶甌還是後來宋元的茶盞,都有一個特點,口大、杯深、底厚……這是因為這一時期流行點茶法。所謂點茶法,先將茶葉磨成末放到茶碗,然後用熱水邊沖邊攪,最後再喝掉。當時的功能決定了茶杯的造型,同樣不適合加個手柄。
宋 建窯黑釉兔毫盞 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乾隆 畫琺琅杯盞 故宮博物院館藏
到了明清,飲茶方式同現代接近,用開水沖茶葉,但是仍然沒有必要加一個柄。明清時期古人有了茶壺,而且還有一套飲茶流程,等到人們真的想要喝的時候,水早就溫了。到了清朝,我們古人還發明了一種蓋碗。完整的蓋碗是三件套,有茶托、茶杯和茶蓋構成。手握著茶托,可以代替手柄,避免燙手;用茶蓋一次次的划過水面,可以快速降溫……對於那些只知道加個手柄的西方人,中國古人要聰明的多。
清嘉慶 粉彩御製詩茶壺 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光緒 綠地粉彩花鳥紋蓋碗 故宮博物院館藏
當然,西方杯子之所以要加手柄,和他們的生活習慣也有一定關係。歐洲人喜歡在茶里放奶和糖,水的溫度越高,越有助於這些物質的融化。喝茶是西方人的一種社交手段,時長需要端著茶杯,奈何溫度太高。在歐洲人還不能完全掌握燒瓷技術的時候,只能忍著燙手強裝優雅,等到學會了中國的瓷器技術,第一時間就給茶杯裝了個柄,終於不再燙手了。
帶柄瓷杯
清 淺絳彩山水紋蓋碗
到如今隨著文化交流的加深,一些新式杯子已經沒有特別明顯的中西差距,中國製造的杯子帶有手柄,方便人們的日常使用。當然,也有的會進行低端造假,就像上文中提到的那位朋友,被坑真的太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