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位於我國中東部內陸、黃河中下游,歷史上因大部位於黃河以南而得名黃河,又因大部古屬「豫州」而簡稱「豫」,是我國早中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中原」「中州」之稱,為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現在河南省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八大古都」之一的鄭州。
河南以其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眾多的名城、古縣,我國「八大古都」中有四座位於今河南境內,其中洛陽更是可與西安比肩,而河南省所轄的千年古縣更是眾多。河南地跨黃河、長江、淮河、海河四大流域,其中黃河兩岸更是古代中國的中心,所以「津」(渡水的地方)十分重要,河南許多地名以「津」為名,現在河南省仍有兩個縣以「津」為名,均為歷史悠久的千年古縣,歷史上也都為黃河之上的重要的渡口。
孟津縣,位於河南省中西部、黃河南岸,為河南省地級洛陽市轄縣,是黃河中下游的分界點(現在有爭議)。孟津歷史悠久,「孟津」之名於《禹貢》中就有記載「孟為地名,在孟置津(即渡口),謂之孟津」,相傳為周武王會八百諸侯於孟津渡而得名,歷史上也素為兵家必爭之地。
孟津,秦時置縣,有兩千二百多年建縣史,隸屬於三川郡,西漢時為河南郡地,東漢屬河南尹,為京畿之地,三國曹魏時改為河陰縣,兩晉南北朝時期建制、隸屬變遷頻繁,其中北魏時河陰縣曾併入洛陽縣,東魏時曾於此置河陰郡,隋朝時河陰又併入洛陽,唐朝為河清縣地,金時徙治於孟津,而改以孟津為名。明清時期,孟津縣隸屬於河南府。建國後,孟津縣先後為洛陽專區、洛陽地區、洛陽市轄縣。
延津縣,位於河南省河南省北部、新鄉市東部,地處黃河北岸,為地級新鄉市轄縣,是新鄉的「東大門」。延津,因黃河古渡口而得名,歷史上一直為商家雲集及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曾是袁紹屯兵之所,關羽斬顏良也發生於此,境內歷史古蹟眾多,著名的有「沙門遺址」等。現在,延津為著名的農業大縣,尤以小麥著名,是「中國第一麥」的故鄉。
延津,古稱酸棗,春秋戰國時稱廩延邑、酸棗邑,秦滅六國後於此置酸棗縣,隸屬於東郡,有兩千二百多年建縣史,為兩千多年古縣。兩漢時,酸棗屬陳留郡,南北朝時期曾被廢,隋朝復設後屬滑州,五代時改屬開封府,北宋時改酸棗為延津,仍屬京畿路開封府。元朝時,延津曾升為延州,明朝延津縣屬開封府,清時改屬衛輝府。建國初,新鄉為平原省省會,延津縣隸屬於平原省新鄉專區,1952年平原省撤銷後,延津屬河南省新鄉專區,後為新鄉市轄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