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連載」烏利·赫內斯其「仁」①:天才球員與一次重傷

2019-11-14     足球雋言

11月15日,67歲的烏利·赫內斯將在拜仁慕尼黑俱樂部年度會員大會上卸任俱樂部主席職務,隨後也會辭任足球股份有限公司監事會主席,只會保留在監事會的位置,即結束長達40年的「拜仁管家生涯」。藉此機會,我們來回顧一下赫內斯其人與其「仁」。內容節選與編譯自烏利·黑塞撰寫的《締造世界級豪門》一書,該書的編譯連載曾刊登於《足球周刊》。

故事要從1969年11月說起。與更衣室關係破裂的澤貝茨,宣布自己會在賽季結束後離開拜仁慕尼黑。於是,拜仁時任經理施萬找到隊中最懂球的那個人——貝肯鮑爾來商量新帥問題,而後者推薦了西德國青隊主帥兼國家隊助教拉特克。那個月底,貝肯鮑爾成功說服了拉特克。

追隨拉特克

答應拜仁之後,拉特克就收拾行李,前往漢諾瓦以南的一座小城,他要在那裡指揮西德U19隊對丹麥的比賽。西德隊第13分鐘首開紀錄,進球者是烏爾姆球員烏利·赫內斯。下半場,拉特克換上了一名來自弗賴拉辛的球員,名叫布賴特納。比賽最終打成1比1。

拉特克(右)與兩位愛徒——赫內斯(中)和布賴特納。

賽後,拉特克找到赫內斯,問他是否已經跟其他俱樂部簽約。拉特克知道有十數家德甲俱樂部對這位年僅17歲的中場感興趣,但赫內斯很聰明且意志堅定,堅持要簽業餘合同,以確保可以參加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同時他還想上大學,修讀商業管理或者英國文學,因此需要在俱樂部找一份文職工作來掙錢,直到轉為職業球員為止。這樣的要求令很多俱樂部望而卻步。赫內斯告訴拉特克他接近於加盟斯圖加特,但還沒有確定。拉特克跟他說:「幫我一個忙,再等上一段時間再做決定。」赫內斯答應了。

不到3周後,施萬來到赫內斯家的肉店,向這位年輕球員提供了一份條件不錯但算不上優厚的合同。赫內斯後來說,他喜歡施萬直截了當的行事作風,以及願意加盟一家願意重用年輕球員的俱樂部。當然了,施萬還告訴他,拉特克將是新教練。1970年1月,赫內斯宣布將會加盟拜仁,好友布賴特納很快也追隨。同時,拜仁提前退出德甲冠軍的爭奪。1970年3月13日,拜仁打電話告知拉特克,他需要儘快前往慕尼黑,因為澤貝茨已經被炒了魷魚。

當時沒有多少人會預見到拉特克、赫內斯與布賴特納的加盟將象徵拜仁迎來輝煌的10年。正相反,隊中一些較有資歷的球員並不喜歡兩位新人,他們認為他倆是拉特克的嫡系,就連施萬也處在他們的陣營。加盟拜仁不到4周後,赫內斯在對老東家烏爾姆的熱身賽中以右邊鋒身份首發,而從不倫瑞克高價引進的國腳埃里希·馬斯則坐在板凳上。

中場休息後,馬斯替補登場,赫內斯改踢中場。賽後有記者問赫內斯對於位置調整有何看法,他回答道:「我踢邊鋒這個並不習慣的位置,是為了給馬斯上一課。」這番話既批評了教練,又得罪了馬斯,很多隊友都覺得這位18歲的球員過火了。隨後,赫內斯又得罪了貝肯鮑爾和蓋德·穆勒。

1971年德國杯冠軍,是赫內斯(中)職業生涯第一冠。

拉特克和施萬調解了這場爭端。拜仁在榜首位置進入為時7周的冬歇期,比衛冕冠軍門興格拉德巴赫多1分。但新年之後,風雲突變,拜仁最終屈居門興之後。《踢球者》雜誌寫道:「拜仁不應氣餒,第2名很有分量。對於拉特克來說意義更大,有人指責他重用太多年輕球員,有些專家預測他會失敗,但年輕球員站穩了腳跟。」

但拉特克知道,他需要一個冠軍。1971年6月19日,拉特克的拜仁在德國杯決賽中與科隆激戰至加時賽,年僅21歲的埃德加·施奈德第118分鐘遠射絕殺。終場哨響時,拉特克跳了起來,擁抱了包括赫內斯在內的每一位球員,他知道這個冠軍對於拜仁和自己來說多麼重要。

歐冠三連霸

1971/72賽季最後一輪,德甲迎來史上首次也是迄今唯一一場「決賽」。拜仁僅領先沙爾克1分,他們將在1972年6月28日這個星期三迎戰對手。最終,在為了慕尼黑奧運會而修建的新主場——奧林匹克體育場,拜仁5比1大獲全勝,但比賽過程並非如此一邊倒。開局階段,塞普·邁耶出擊摘角球脫手,赫內斯不得不在球門線上頭球救險。終場前10分鐘,赫內斯打進球隊當季第100球,最後貝肯鮑爾在禁區邊緣打進一記優雅的任意球。拜仁成為德甲史上首支單賽季進球過百的球隊。

1971/72賽季,赫內斯(後排左三)又收穫了第一個德甲冠軍。

在這場與沙爾克的德甲決戰前,拜仁時任主席諾伊德克曾隱晦地威脅他的球員道:「只有通過歐戰比賽和表演賽來賺取額外收入,我們才能維繫這支球隊。如果我們失去那些收入來源,我們就只能與個別明星球員分道揚鑣了。」換言之:贏得聯賽冠軍以躋身歐冠,否則就解散。

由於缺少財大氣粗的老闆或投資者,諾伊德克的賺錢手段很有限。當赫內斯已經懂得通過自己的婚禮來大賺一票——以25000馬克的價格將獨家攝影與報道權賣給雜誌,諾伊德克也只能通過類似方法來籌集轉會資金。1973/74賽季,赫內斯用出色的表現幫助拜仁在歐冠一路過關斬將,包括在第二輪淘汰來自東德的德勒斯登迪納摩,最終首次打進決賽,於1974年5月14日在布魯塞爾對陣馬德里競技。施瓦岑貝克在加時賽結束前一刻遠射扳平,將這場決賽拖到了重賽。

一直頗有商業頭腦的赫內斯通過自己的婚禮大賺了一筆。

兩天後的重賽完全一邊倒,平均年齡偏大的馬競根本不是對手。第28分鐘,布賴特納後場送出妙傳,年輕的赫內斯發揮速度優勢甩開3名對手,殺入禁區之後打穿雷納的「小門」,為拜仁首開紀錄。下半場踢了10分鐘,卡佩爾曼左路突破傳中落到後門柱,穆勒在幾乎不可能的角度將比分改寫為2比0。7分鐘後,穆勒再下一城,進球更加精彩,他在禁區前沿用一記搓射吊過了雷納。終場前8分鐘,赫內斯中線附近得球,然後又一次上演單騎闖關好戲,擺脫兩名後衛,再過掉雷納後打進空門,鎖定4比0的勝局。

決賽重賽中梅開二度,赫內斯(後排右一)幫助拜仁在1974年首次成為歐洲冠軍。

第二年,拜仁再次打進歐冠決賽,在巴黎王子公園對陣利茲聯。這場決賽以「巴黎之恥」之名載入了史冊,利茲球迷在賽前、賽中與賽後都製造了暴亂。開場僅僅3分15秒,弗蘭克·格雷侵犯卡佩爾曼,裁判吹罰犯規。拜仁的瑞典右閘比約恩·安德松跑過去撿球,當他準備把球交給卡佩爾曼去開任意球的時候,威爾斯中場特里·約拉思一腳踹中他的右腿。慢鏡頭顯示,約拉思顯然沒有意識到比賽已經處於死球狀態,他從裁判身後暴力侵犯安德松,將瑞典人的腿踢成了兩截。受傷場面之恐怖,令學過醫的卡佩爾曼都雙手掩面不敢看。安德松後來休戰了長達9個月,約拉思卻逃脫了紅牌,甚至連黃牌都沒有。

最終,憑藉「公牛」羅特和穆勒的進球,拜仁2比0獲勝,成功衛冕。然而,勝利的喜悅蒙上了一層陰影。拜仁時任主帥德特馬·克拉默賽後指出:「安德松和赫內斯受了如此嚴重的傷很影響我的心情。」這場決賽日後被人提及最多的瞬間出現在第39分鐘:赫內斯在邊線附近試圖鏟斷約拉思,結果右腿正好被對手卡住,導致膝蓋扭傷。赫內斯接受了幾分鐘治療,顯然他無法繼續比賽了。他的膝蓋永遠都無法徹底痊癒,他也永遠無法變回曾經的赫內斯——儘管一年之後,他隨拜仁實現了歐冠三連冠的霸業。1979年春天,剛剛度過27歲生日的赫內斯就被迫找一份新工作。(未完待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k6GxaG4BMH2_cNUgCS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