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廷鑨明史案始末

2019-10-09     說歷史的女人

(說歷史的女人——第967期)剽竊別人創作成果的無恥卑劣行為,古今中外皆有之,甚至一些頭頂耀眼光環、聞名世界的學術名人的背後,如愛因斯坦、牛頓、司馬遷、王勃等人,都曾背負過剽竊的陰影而被後世所不齒。

當今社會,雖然各國都有標準不一的《著作權保護法》,但依然無法徹底斬斷剽竊者貪婪的賊手,那些無恥之人對於自己的剽竊行為從不認帳,每每藉以「引用、化用、引申」等中性詞百般抵賴,他們巧妙隱藏,竊技靈巧,法律有時也對他們束手無策。

我國古代的情形又是怎樣的呢?那時沒有法律約束,對於剽竊行為根本談不上任何懲罰,剽風自然甚於現代。縱觀中國剽竊史,被一致推認「剽竊之祖」者,當東漢班固莫屬,南宋史學家鄭樵在《通志·總序》中稱:「班固者,浮華之士也。全無學術,專事剽竊。」

到了唐代,若要踏入仕途,讀書人往往要拿著「行卷」找有名望之人引薦,詩文便是最好的敲門磚,但是許多人拿不出像樣的詩文,便只能剽竊別人的,為了得到好的詩文不擇手段,甚至到了「謀詩害命」的程度。

唐朝詩人宋之問,一向奴顏媚骨,為了做武則天的入幕之賓,他巴結張昌宗兄弟,除了給二張大寫獻媚詩詞之外,還親手為他們端夜壺,希望二張把自己引薦給武則天,最終武則天嫌他口臭難耐而棄之,如此猥瑣之舉,早已成為千古笑談。而宋之問最令人不齒的,則是他對詩文的剽竊行為,不但剽竊,還喪心病狂地殺死了被剽竊者,而被剽竊者恰恰是他的親外甥,不但把外甥劉希夷「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詩句據為己有,還命家奴用土袋將外甥活活壓死。

由於缺乏法律,古代因剽竊受到懲罰的幾乎沒有,而因剽竊引發命案的卻不止宋之問一人。本人今天給大家講述的剽竊事件,卻受到史上最嚴厲的懲罰,剽竊者不但被滿門抄斬,自己死後還被掘墓焚屍,被其株連者近千人。

此剽竊者自己作惡罪有應得,還株連他人性命,簡直罪大惡極。而更為可笑的是,剽竊者竟然是個胸無點墨的盲人。盲人也能剽竊?他是如何做到的?目的又是什麼?為什麼招致如此殘酷的懲罰?欲知詳情,本回分解。

一:盲書生「身殘志堅」,意在青史留名

大清順治年間,浙江湖州南潯鎮有一個姓莊的富戶,大公子莊廷鑨(音:龍)20 歲時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但他沒有因盲而頹廢,身雖殘而志尤堅,發揚「左丘失明,厥有《國語》」之精神,立志成為左丘明一樣偉大的盲人史學家,寫出一部曠世史書而流芳百世。

莊廷鑨15歲考上貢生,要說這貢生身份是否是花銀子買來的難辨真假,但是莊廷鑨的確沒有半點歷史知識卻是真的,說他在史學方面胸無點墨一點也不過分。身殘志堅、勵志圖強本是好事,但一點專業知識都沒有,如何做成青史留名的黃粱美夢呢?

就在莊廷鑨無計可施、寢食難安的時候,「天上陡然掉下個黃金大餡餅,正中他的父親莊允誠頭上,莊允誠掰開給兒子一嘗,飢不擇食的莊廷鑨大喜,三口兩口便吞將下去……」 是什麼珍饈美食令他如此胃口大開?請往下看。

二:巧獲史壇「至寶」,「名利雙收」不是夢

前文所說「黃金大餡餅」只是笑談而已,各位看官不必當真,但莊氏父子偶然得到的寶貝,卻遠比天上掉餡餅更具驚喜、更有價值。

一日,莊家來了位不速之客,是同鎮一個姓朱的破落戶,手裡拿著厚厚一疊書稿,說是祖輩留下來的,試問書香門第的莊家是否願意買下收藏。莊允誠拿過書稿一看,頓時雙眼冒出綠光,不等對方開價,直接拿出一千兩銀子塞給人家,抱著書稿匆匆趕往後院去見兒子。

原來,朱姓破落戶的祖上朱國幀,是明朝天啟年間赫赫有名的大學士,博學多才,歷史知識非常淵博,寫成一部史學著作《明書》,但在生前並未出版面世。

明亡後,朱家從此敗落,由於生活窘迫,朱國幀的孫子們便靠變賣祖上家產艱難度日,這部《明書》手稿就這樣被賣到了莊家。

莊允誠把朱國幀的手稿讀給兒子聽,莊廷鑨聽罷如獲至寶、喜出望外,認為只要稍做增刪修補,就是一部完美的史書,自己成為第二個左丘明的願望即可實現。莊允誠聽了兒子的設想和計劃,馬上予以支持,不惜重金聘請幾位所謂當地名士,在莊廷鑨的率領下,一起修訂這部書稿。

他們對《明書》原稿基本未動,湊集了一些原作者死後的崇禎和南明一些史事和年代野史,編成之後,莊廷鑨將書名定為《明史輯略》,並恬不知恥地署上自己的大名,堂而皇之地剽竊了朱國幀的全篇著作,還未經本人同意,擅自將三位江浙著名文人掛在修訂名單上,為書的出版發行牟取更大利潤而抬高身價。但是未及出版,莊廷鑨就病死了。

莊廷鑨死後,莊允誠請人將「兒子的大作」《明史輯略》雕版印刷成書,一邊贈送當地名流,為兒子揚名立萬,一邊批發給各地書商。夢想著滾滾而來白花花的銀子,再想像兒子莊廷鑨即將流芳百世,莊允誠鼻涕泡都快美出來了,可是福無雙臨,禍事來了……

三:剽竊手法粗製濫造,非法署名引來禍端

自從《明史輯略》出版之後,莊家常有前來拜訪、索書、求籤名者。突然有一天,三個怒氣沖沖的人來到莊家,他們可不是來索簽名的,而是來算帳的。

來者非別,正是當初莊家父子未經其本人同意,擅自掛上修訂者名單的查繼佐、陸圻、范驤三位名仕。莊允誠急忙向三位賠罪,並拿出銀兩作為賠償,希望能夠封住三人的嘴。誰知這三人得理不饒人,直接向浙江學道胡尚衡舉報,他們所舉報的不是莊廷鑨私自屬上他們的名字,也不是舉報莊廷鑨剽竊前人作品,而是舉報《明史輯略》是一本誹謗大清王朝的「逆書」,並指出書中上百處「辱罵」滿清王朝的地方。

莊家父子的學問本來就是半瓶子醋,當初請來修訂的那些所謂的文人也都是些二百五,搜羅的那些野史資料也未做任何修改、潤色,直接照搬。而莊廷鑨不但眼瞎,更是個腦殘,校對書稿時也就草草地聽人讀上一遍就過關了,居然把努爾哈赤稱為「奴酋」這樣的敏感字眼也被忽漏,上百條的違禁內容充耳不聞,如此隨意、粗製濫造的剽竊作品,怎能不留下禍患?!

事已至此,也只好破財免災了。莊允誠不惜重金,從上至下賄賂各級官員,並費盡周折,高價回收已發出和賣出的書,過了一段時間,事情竟然平息下來。

莊允誠看著那些堆積如山收回來的書,里外損失甚巨,再想想打點行賄花去的大筆銀兩,心裡甚是不甘。為了挽回損失,他把書中帶有忤逆內容的書頁全部撤掉重新裝訂。

又專程趕到北京,買通禮部、都察院、通政司三大衙門官員。三大衙門一則受了賄,二則書的內容也沒有問題,便給莊允誠開了綠燈。莊允誠有了官方許可之後,膽子便更大了,不但將重新裝訂的那些二手書繼續賣,還加印了兩版。沽名釣譽、鬼迷心竅的莊允誠自以為沒事了,可更大的禍事正一步步向他走來。

四:屢遭勒索,深陷泥潭

當初首版《明史輯略》印刷數目龐大,發往各地又很分散,怎麼可能全部收回一個不落呢?其中一本就落在一人手裡,此人叫吳之榮,原歸安知縣,因為貪污被判刑,獲特赦後,為了補齊在任時的贓款,他便到鄰近州縣挨家逐戶勒索募捐,由於吳之榮的惡名早已遠播,人們怕他官復原職後遭到報復,多數人還會給他一些錢。而當吳之榮要到莊家的時候,卻被莊允誠拒絕了。

吳之榮惱羞成怒,決定報復。他聞到莊家出書小惹麻煩的事,便想盡辦法高價買到了一本初版《明史輯略》,從中果然發現端倪,便與親家李廷樞密謀,合夥對莊允誠實施敲詐。

湖州知府是李廷樞的學生,李廷樞便拿著那本書向知府透露違禁內容,敲詐事成之後,所得錢財二人平分。知府便讓人把自己有一部初版《明史輯略》的消息透露給莊允誠,莊允誠只好拿出三千兩銀子將書買回,知府拿了銀子之後,卻沒有分給李廷樞。

吳之榮找親家來分錢,李廷樞本來就沒有從知府那裡得到錢,自然拿不出來。吳之榮以為李廷樞獨吞,大罵其做事不地道,索性親自去敲詐莊允誠,沒料到莊允誠不但不買帳,還把他轟了出去。

吳之榮急眼了,直接告到鎮浙將軍松魁那裡。松魁也是個大貪官,便派人找到莊允誠,莊允誠急忙奉上萬兩銀子了事。此事表面上似已平息,可接下來的才是大難臨頭,而這次災難的直接製造者不是別人,正是他莊允誠自己。

五:落水狗窮追不捨,剽竊引爆血雨腥風

俗話說「得饒人處且饒人」,凡事不能做的太絕,否則必惹反禍。莊允誠就是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反倒咬住吳之榮這條瘋狗不放。他向巡道衙門告發吳之榮在湖州胡作非為、敲詐勒索,巡道勒令吳之榮限期離境湖州、還鄉歸安。莊允誠還不解氣,便在巡道衙門押解吳之榮離開湖州的路上,指使家奴丫鬟截住,對吳之榮一頓臭罵。

吳之榮羞辱難當,發誓報仇,便又淘換到一本初版《明史輯略》,將書中「忤逆」的內容逐頁註明,連同檢舉信一起,送到當時令人聞風喪膽的鰲拜手裡,這下莊允誠真的大禍臨頭了。

「逆書」流行於世,這還了得!鰲拜即刻派人趕往浙江徹查此事。結果,莊允誠被打入死囚牢,並於康熙元年十月被解往北京,不久折磨致死,被分屍碎骨。《明史輯略》的偽作者莊廷鑨也被挖墓焚屍,屍體掛在杭州城頭示眾三個月之久。莊家滿門被斬,所有家產亦被抄沒。

這還沒完,這起因剽竊而引發的「逆書」案,還牽連近千人之眾,包括修訂人員、受賄官員、書商、雕版工人、裝訂工人,賣書的、買書的、收藏的,甚至知道有人買過而未揭發檢舉的也均獲罪,被判斬立決者70餘人,18人被凌遲處死。

其中有一個與本書毫不相干的名叫朱佑明的人,購買了手稿原作者朱國幀家的一塊匾額,因匾額上的題字與《明史輯略》的版心裝飾文字相同,也受株連而被凌遲處死,可見株連範圍之廣,處罰之嚴酷。

​這便是清朝初年最大的文字獄「明史案」,而造成這場令七十餘個家庭慘遭滅族,殃及近千人的血腥慘劇,完全是由一場無恥的剽竊行為導演的。而那個胸無點墨,卻夢想流芳百世的莊廷鑨,因剽竊受到史無前例的懲罰,不但自作自受、罪有應得,更是罪大惡極,也因此被永遠釘在文學界的恥辱柱上,如此深刻的反面教材也勢必對那些圖慕虛榮、不勞而獲的文人們時刻敲響警鐘。

(文/說歷史的女人·張問)

參考資料:《明史案》《五石脂》《拜經樓史話》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k2e4t20BMH2_cNUgkHo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