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幾天和孩子去參加他們班級舉辦的舞蹈比賽,我就看到了這樣的場景:
小朋友小智在上場表演之前,回頭問了他媽媽一句"媽媽,是不是我拿了獎,你就答應願意買那個新出的變形金剛給我?"
小智的媽媽在大家的眼光中點了點頭。
在小智上台表演後,旁邊的家長就在討論,家長A就說到"物質獎勵有什麼用了,像強迫孩子去努力一樣,我家寶寶從來都是她自己願意。"
家長B就附和道"是啊是啊,物質獎勵孩子,之後把他養成白眼狼!只能靠物質來吸引他,如果沒有物質能滿足得了他,那根本就沒有效果"。
在聊天中,越來越多的家長加入這場討論中,甚至還回頭去勸了勸小智媽媽這種物質獎勵是錯誤的。
隨著社會上的開明教育,我們也能看到,很多家長都不倡導通過物質獎勵孩子,認為用物質獎勵孩子,對孩子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容易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但其實這也是一種偏面的觀點,物質獎勵效果之所以會"跑偏",是我們獎勵的方式做錯了。
我們經常走進的獎勵誤區
- 誤區一:獎勵孩子就是寵壞孩子
大多數家長都會認為:太多的物質獎勵會影響孩子的觀念,導致孩子做什麼事情都是追逐著物質來的。
但其實正好相反,有了獎勵的孩子,會建立一定的目標,他們明白如果要獲得一樣東西,就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爭取。這能讓孩子明白這件東西的價值和意義。
因此,完善的獎勵機制並不會讓孩子變得更在意物質,反而會讓他們懂得珍惜。
- 誤區二:只有金錢獎勵才能吸引孩子
《蘋果橘子經濟學》的作者Stephen教授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實驗一組是給予孩子獎金,作為學習的獎勵;
實驗二組是給予孩子獎盃做獎勵,獎盃的價格等同於實驗一組的獎金(大概為100元)
但是實驗結果卻是:同樣金額的獎盃比金錢更具備激勵效果。
對於小朋友來講,並非是把金錢看的太過重要,激勵也可能是榮譽感。
- 誤區三:獎勵就是賄賂
獎勵是指在做事前就與孩子約定好,而賄賂則是發生在事情進行時,為了讓對方不做某事給予的交換,比如:
"如果你現在不哭了,我就給你看電視。"雖然這種方式能讓我們對孩子的要求立馬見效,但是卻不能讓孩子學到任何的東西。
在平時的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我們需要多注意是對孩子的"獎勵",而並非"賄賂"。
- 誤區四:用我們自己的經驗來衡量獎勵
很多家長都會慣性的用自己的經驗來衡量這次送什麼做獎勵,這次買了玩具花了100,那我跟孩子說,下次的大獎勵,就可能會花到300……
我們經常會誤會把金錢當做衡量獎勵的標準,但事實上是錯誤的一種方式,它可能會讓我們的孩子學會"攀比",利用父母的獎勵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所以在設置物質獎勵上,我們也要學會安排這個"物質",拒絕用金錢衡量。
如何獎勵孩子也是一種技巧
- 獎勵是過程而非結果
哈佛大學弗萊爾教授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把來自250所小學和初中的大約36000名學生分為兩組,做對比研究。這兩組實驗的獎勵是相同的,區別是有著不同的獎勵方式。
其中一組孩子是獲得"產出獎勵",給孩子設置一個目標,通過孩子的努力實現後,才能獲得獎勵。比如考高分、比賽獲得第一名等等才能得到獎勵;
另一組孩子是獲得"投入獎勵",是說孩子投入一定的精力後完成一件事就可以獲得獎勵。比如讀完一本書、按時上學、認真做題,就能得到獎勵。
在實驗結束後,結果表明孩子們都願意付出一定的努力,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進步,但其中讓人意外的是考高分才給獎勵的學生,成績卻完全沒有提高。
在這個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出,獎勵是具有階段性的,如果只是設置一個難以實現的大目標,告訴孩子"你這次考第一名,我就給你獎勵"。目標難以實現會讓孩子喪失努力的動力,這樣的激勵也就沒有效果了。
- 用其它獎勵代替部分物質獎勵
(1)讚美和鼓勵
讚美和鼓勵也是會讓孩子努力的一種方式,也是很多家長會忽略的一種方式。
孩子其實內心都會渴望獲得家長的關注和肯定,也會或多或少因此而做出努力,研究表明,大部分調皮的孩子,有一部分原因是想要吸引周圍人的注意。
他們希望自己成為中心點,所以,當孩子知道你在關注他的努力時,他們會因此保持良好的行為。
這也是"讚美和鼓勵"在孩子成長中,非常必要的。
(2)獎狀和榮譽
類似學校中的期末獎狀,平時我們也可以通過"自製"的一些榮譽勳章、證書等方式來激勵孩子。
比如我們可以在自己的兩個寶寶身上設置獎勵方式,這次進步比較大的人就可以獲得一枚榮譽勳章,掛在門上等等。
通過勳章證書等來激發孩子內心的榮譽感和學習動力。
- 讓孩子自己參與到獎勵的制定中
有家長說過不知道用什麼作為孩子的獎勵,金錢他還不需要,口頭表揚久了又會失效,也沒辦法激起孩子努力的激情。如果是這樣,那我建議你,讓孩子問參與到這個獎勵的製作中,只有他們才是最了解自己想要什麼的。
對於孩子們來說,獎勵的有效性也取決於獎勵的東西是否能滿足他們。
我們可以嘗試著問孩子"這次如果你能進步5個名次,媽媽會好好獎勵你的,你會想要什麼禮物呢?"
這個時候,也許孩子會說"爸爸媽媽抽出一天時間陪我去看海洋館"等等,他內心的想法,這也是最有效的激勵方式。
- 獎勵的原因應該明確
前幾天在老家,就看到了這樣的情形:
爺爺給了孫子100塊錢,說了一句"最近你都很乖,這是獎勵你的"。
孩子歡天喜地拿了就跑。但實際上"很乖"是一個非常抽象的詞,孩子是沒有理解"最近很乖"到底是乖在哪裡了,是打翻了媽媽的護膚品很乖?還是叫了爺爺好很乖?
如果不把獎勵的原因說清楚,不同孩子不同的理解,就會產生不同的激勵效果。
寫在最後,
其實很多孩子在出生到成長,都是依靠父母怎麼教育,怎麼引導。我們很難來判斷哪一種教育方式是對還是錯,關鍵還是在於我們如何運用,如何教導。
就"物質獎勵養出白眼狼"這個話題來說,我是不認同的。如果我們能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那無論運用什麼方式來獎勵他,他大都不會跑偏。
所以,我只能說,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關鍵還是看父母。
我是奶果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