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裡合群真的很重要嗎?

2019-10-11   江蘇專轉本百曉生

01


到飯點了,胃受涼的小A只想喝些粥,吃些清淡的食物。小A的室友們卻都想去吃麻辣燙。為了不落單,小A只好委屈自己,和室友們一起走進那家「川味麻辣燙」。最後,小A的胃也是雪上加霜,更不好受。

《烏合之眾》里有這樣一段話:「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倍感安全的歸屬感。」

有的人並不喜歡打遊戲,但面對室友的邀請,不得不加入其中,開黑到深夜;

有的人也不喜歡聚餐,但為了和社團里的人搞好關係,還是積極主動地加入聚會;

和小A一樣,大學裡有太多人為了合群,為了不落單,為了讓自己看起來不那麼孤單而委屈自己,逼迫自己去合群。

當我一個人在食堂吃飯的時候,突然一群熟人從我身邊走過,再用異樣同情的眼光看著孤零零的我時,可能連我自己都會覺得,我好可憐。

但事實上呢,我不但不覺得自己可憐,反而覺得獨處是多麼輕鬆自在。

如果是五六個人一起吃飯,反而不如一個人來的利索。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吃得快的還要等吃得慢的,吃得慢的還要占用別人的時間,明明半個小時就能吃完的飯,非要拖到一個小時。

所以,我們為什麼一定要合群呢?

過度的合群,就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

實際上,我們並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可以拿來浪費,我們有太多事情想要去做,也不值得把時間浪費在合群這件事上。

與其花費時間討好別人,不如花時間來取悅自己。

02


或許有人會說,「我也試過不合群,但那樣的後果就是被孤立。」

也往往是因為害怕被孤立,所以有人選擇了逼迫自己去合群。

當你覺得自己一定要去合群,當你害怕自己被孤立的時候,很可能你已經把自己置於「被孤立」的境地了。

其實很多時候,孤立並不是別人對你施加的,而是你自己的一種選擇。

因為你把自己包裹起來,和別人劃清界限,不願意和大家一起的時候,你和別人之間的隔閡就產生了。

這種隔閡讓你覺得自己是被周圍的人孤立了。

但是,正常的人際交往裡,又有誰會故意去孤立誰呢?

所以,保持自然而然的心態。

該交朋友的時候就主動和朋友交流,該獨立的時候也要學會獨立;

朋友間有聊得來的共同話題,無聊的時候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保持平衡穩定的生活,自己也覺得舒服自在,不是很好嗎?

03


「生活中畢竟大多數都是普通人,如果你合群總是和大多數人做一樣的事情,那說明你也就是普通人,而那些佼佼者往往都是內心強大喜歡獨來獨往的。」

如果宿舍里有個起床很早,回寢很晚,一天到晚泡圖書館,並且拒絕參加一切娛樂活動的人,那麼在大家眼中,那個人就是個怪人,是最不合群的人。

漸漸的,室友們的集體活動也會直接忽略她。

看起來似乎那個喜歡獨來獨往的人是被孤立,是不合群,但實際上,別人早已在孤獨中找到自己內心的一片寧靜,早已悄悄地變得強大。

其實,在大學裡,最不需要的就是合群,難道我們本該做的不是為了自己的未來和明天而奮鬥努力嗎?

我們十幾年的寒窗苦讀,是為了學習知識,獲得成長,而不是為了結識那麼多無用的人;是為了在最好的年紀做些有意義的事,而不是虛度光陰,花費時間在無用的事情上。

當你把更多時間花在無效的社交上時,你給自己分配的時間也就少了。

大學裡,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少朋友,你是多麼的合群,而是,你時刻都明白著自己在幹什麼,你始終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當你變得強大時,你想要的都會回來找你。

04


而那些過度合群的人呢?

有的人在合群中墮落,有的人在合群中失去了自己的主見。

他們的選擇可以被別人的話語左右,他們自己也強迫別人操控自己的生活。

失去主見的時候也是失去了真正的快樂。

說到底,大學裡合群真的重要嗎?

其實沒那麼重要。

雖然我們需要和社會聯繫,需要和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需要得到周圍人的反饋。

但是,我們只是生活在群體世界裡的獨立個體,我們都是單獨的存在,都要獨立地面對自己的事情。

我們每個人都行走在自己獨一無二的軌道上。

村上春樹說:不要因為寂寞隨便牽手,然後依賴上,人自由自在多好,縱使漂泊,那種經歷也好過牢獄般的生活。如果這個群體不適合自己,那我們就選擇下一個,做自己更重要。

對啊,為什麼要因為怕被邊緣化而逼迫自己合群呢?

真正志趣相投的人,往往都有差不多的生活節奏。

這樣的人即使不刻意靠近,相似的頻率也會將他們越拉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