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是毛澤東一生的追求。
毛澤東曾說過:「共產黨員是一種特別的人,他們完全不謀私利,而只為民族與人民求福利。」這就是毛澤東為中國共產黨人規定的初心和使命,他自己也完完全全是這樣去實踐的。
為信仰終身追求、初心不改為絕大多數人謀福利、為全人類謀幸福、為每個勞動者能夠自由發展並結成自由人聯合體而不懈奮鬥,這是馬克思恩格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確定的初心。
這份初心的內涵清晰地寫在《共產黨宣言》中,也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的信仰。
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最初就是通過讀《共產黨宣言》等馬列著作確立起來的。
從毛澤東一生的理論學習、思考和實踐探索來看,凡遇重大問題和思想疑難,他都要反覆閱讀《共產黨宣言》等馬列著作,從中找智慧、找思路、找方法;說到底,就是不斷堅定初心、增強信仰的力量。
到了晚年,毛澤東依然對《共產黨宣言》等著作愛不釋手,並不斷要求黨內加強學習,特別提醒:「黨的高級幹部,不管工作多忙,都要擠時間,讀一些馬、列的書,區別真假馬列主義。」
他還風趣地對身邊工作人員說:「我活一天就要學習一天,儘可能多學一點,不然,見馬克思的時候怎麼辦?」直到去世,在毛澤東臥室床邊還擺放著他經常閱讀的至少三個版本的《共產黨宣言》。
這恰恰印證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與毛澤東一生相伴的事實。他是真學真信真奉行,是一個完全徹底地為人民利益和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身的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
1963 年9 月,就在毛澤東即將進入70 周歲的時候,他在修改《關於工業發展問題(初稿)》時深刻指出,在我們基本解決了社會制度問題後,「如果不在今後幾十年內,爭取徹底改變我國經濟和技術遠遠落後於帝國主義國家的狀態,挨打是不可避免的」。
為此,他特別提出:「應當以有可能挨打為出發點來部署我們的工作。」
毛澤東思考的基點和核心,就是為了使社會主義的中國更加強大,一切工作都要早做準備,為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這些充分體現了毛澤東從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出發考慮問題的深謀遠慮。
毛澤東領導制定國家發展長期計劃時,首先考慮的是基礎工業和戰略基地。
1964 年期間,他在研究「三五」計劃設想時特彆強調,不僅要抓好農業和國防工業這「兩個拳頭」,還要抓好基礎工業這「一個屁股」。
他不斷提醒人們:準備好了敵人可能不來,準備不好敵人就可能來;把一切都準備好,敵人要來也好辦;沒有準備不行,要有備無患;任何工作,都要從最壞的可能性來設想和部署。
毛澤東始終極為關心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以及生命財產安全的問題。他生前圈閱的最後一份文件,就是有關唐山大地震的。
1976 年7 月28日凌晨,河北唐山、丰南一帶發生7.8 級強烈地震,天津、北京等地震感明顯。
這時的毛澤東,基本處在昏迷半昏迷狀態。他一清醒過來,就關心唐山震情,親自過目震情報告。
當秘書報告地震造成極其慘重的損失時,毛澤東放聲大哭。身邊人員回憶說:「我第一次親見主席嚎啕大哭。」
8 月18 日,經毛澤東親自圈閱批准,中共中央發出了《關於唐山丰南一帶抗震救災的通報》。
毛澤東是帶著祖國還沒有完成完全統一、人民還沒有真正過上富裕生活、民族還沒有實現偉大復興的遺憾離開人世的。
但他始終相信,這些「一定能夠實現」!
來源 |《初心與使命》
點贊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