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礦產地質》重點介紹了寧夏境內優勢礦種的基本概況

2019-08-09     陝西地礦科技楊為先

來源於《中國地質調查成果快訊》

原標題:《寧夏礦產地質——中國礦產地質志•寧夏卷•普及本》

摘要:本志書是面向普通大眾的地質礦產科普讀物,是在搜集、利用寧夏各類地質單位及地質科研工作者多年來形成的大量礦產地質資料的基礎上編著而成的。注重通俗性及趣味性,增強可讀性。重點介紹了寧夏境內優勢礦種的基本概況及開發利用狀況,並注重向大眾展現地質人艱苦奮鬥的精神及在漫長的工作歷史中取得的成就。

1.項目概況

《寧夏礦產地質——中國礦產地質志·寧夏卷·普及本》是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承擔的「中國礦產地質志」項目的研編任務「中國礦產地質志·寧夏卷」的成果之一,由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質調查院承擔。工作周期為2016—2021年。目標任務是研編完成《中國礦產地質志·寧夏卷》及其普及本,礦產地質圖、成礦規律圖(1∶25萬)及其說明書和成果資料庫建設。《寧夏礦產地質——中國礦產地質志·寧夏卷·普及本》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主要介紹寧夏的自然地理、社會經濟、地質工作程度及區域地質特徵;第二章礦產資源總論,主要概述了寧夏的礦產資源、礦產勘查及礦產開發;第三章至第五章,分礦種重點介紹寧夏已發現的各礦種的性質和用途、資源概況、礦床實例及找礦或利用史話。

2.成果簡介

(1)介紹了寧夏地質工作程度、區域地質特徵及礦產資源概況。寧夏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境內靈武市「水洞溝遺址」表明,早在3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水洞溝古人類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動物化石。水洞溝因此而成為中國最早發掘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被國家列為「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古人對石器的利用,是人類對地質礦產最早的認知和開發。寧夏回族自治區所處位置在我國地質位置上具有特殊意義,它地處中國地質、地理分界之「南北中軸線」的北段,是連接我國北方西部與東部不同大地構造單元的樞紐地區,也是我國地層、構造、地貌以及各種地球物理場的重要分界區域。華北陸塊、阿拉善微陸塊和祁連造山帶匯聚於此,多期次構造變形疊加,其獨特的構造條件造就了寧夏礦產資源產出與分布的特點。寧夏境內的地質礦產工作自19世紀末至現在一百多年時間,經過幾代地質工作者的辛勤勞動,發現了大量的礦產資源,查明了一大批礦產地。寧夏礦產資源種類較多,能源、金屬、非金屬、水氣類礦產均有發現。截至2015年底,寧夏已發現60種礦產(含亞礦種),其中,獲探明儲量的礦產種類達44種(含亞礦種)。煤、石膏、石灰岩、冶鎂白雲岩、矽質原料(冶金用石英岩、石英砂岩)等礦產為寧夏的優勢礦種,保有資源儲量在全國排位居前。

(2)分礦種介紹寧夏已發現的主要礦種的性質和用途、資源概況、礦床實例及找礦或利用史話。寧夏是我國能源礦產資源豐富的省份之一,也是我國十大能源礦產資源集中區之一。截至2015年,已查明資源儲量的有煤、石油、天然氣、油頁岩、地熱5種,煤層氣和頁岩氣已有發現,但由於勘查程度低,資源儲量情況不明。已被開發利用的有煤、石油、天然氣、地熱4種。寧夏發現的金屬礦產有黑色金屬鐵、錳、鈦,有色金屬銅、鉛、鋅、鋁、鎂、鈷,貴金屬金、銀以及分散元素鎵、鍺(煤系伴生元素)。限於寧夏金屬礦產成礦地質條件欠佳,工作程度低,迄今沒有大的找礦突破。其中,鐵、銅、金僅有少量探明資源量;銀無獨立礦床,僅與銅、金、硫鐵礦床伴生;錳、鈦和鋁僅發現礦化點各1處;鈷為鐵礦伴生礦種;分散元素鎵、鍺僅在寧東煤田發現(煤系伴生元素),未做具體勘查工作;只有鎂(冶鎂白雲岩)礦探明資源量較大。寧夏非金屬礦產資源較為豐富,截至2015年底,已發現非金屬礦產32種(含亞礦種,工業礦物類非金屬礦產8種,工業岩石類非金屬礦產24種,其中,鹽礦、芒硝、石膏、石灰岩、白雲岩、矽石及賀蘭石為寧夏優勢非金屬礦產。礦石品質較高,找礦成果較為顯著,先後查明了50餘處中型以上非金屬礦產地,各優勢礦產具有分布廣、儲量大、質量優、開發技術條件好等特點,為我區冶金、化工、建築等工業提供了可靠的資源保證。

(3)著重介紹了寧夏優勢礦種——煤,突出介紹寧夏太西煤。煤是寧夏的優勢能源礦產,煤炭資源不僅探明資源量大,煤類齊全,煤質優良,而且埋藏條件好,潛在資源量大,具有廣闊的開發利用前景。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我國有六大較強聚煤期,而寧夏具有石炭—二疊紀和侏羅紀兩大聚煤期,根據煤系地層和煤礦產地所處大地構造位置、地層分區、成煤地質條件、開採歷史及分布特徵,將寧夏境內含煤區域劃分為四個煤田,即賀蘭山煤田、寧東煤田、香山煤田和寧南煤田。寧夏太西煤被譽為煤中之王(圖1)。1964年起,以「太西煤」之名進入國際市場,備受歡迎。煤質超過北京、陽泉、焦作、晉城等優質無煙煤,居全國之首,被譽為寧夏的「黑寶」,在國際上被稱之為「煤中之王」,與著名的越南鴻基煤齊名,成為國際市場上賣價最高和最搶手的煤種。

圖1 寧夏太西煤

a—太西煤;b—汝箕溝太西煤采場

(4)特別介紹了寧夏賀蘭石,突出了寧夏地方特色。賀蘭石是寧夏旅遊產品的一張名片,被冠以寧夏五寶之首,稱之為「藍寶」。但它並不是藍色的,其顏色以灰紫色為主,嵌以不規則的綠色條帶、斑塊。所謂「紫中嵌綠、綠中附紫、紫綠兩色天然交錯」構成玉帶、雲紋、眉子、石眼等形狀,是一種難得的雕刻石材。用賀蘭石雕刻的賀蘭硯古樸典雅,造型優美,雅趣天成;具有不吸水、易發墨、不損毫,加蓋後硯內餘墨可保持數日不幹不臭等優點,堪與馳名全國的廣東端硯、安徽歙觀及甘肅洮硯相媲美,深得海內外的喜愛(圖2)。

圖2 寧夏賀蘭石

a、b—賀蘭石礦石;c、d—賀蘭石工藝品(楊合群供圖)

3.成果意義

該書集成了寧夏近百年來的地質成果,全面收集寧夏各礦種及礦產地資料,綜合集成,力爭用通俗的語言為普通大眾普及礦產的基礎知識,介紹寧夏礦產現狀以及開發利用歷史。該書不光科普地學知識,同時也對弘揚地質工作者精神風貌有重要意義。

(寧夏地質調查院 艾寧 向連格供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jUzqdGwBvvf6VcSZvMV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