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陵的他不忘老家,給在海外出生的孫子起名「黃鄢陵」

2019-12-04   老家許昌


鄢陵的他不忘老家,給在海外出生的孫子起名「黃鄢陵」‖老家許昌

文‖黃漢臣


我家老宅雖沒有電視劇里百年老宅那樣的古色古香,卻也見證了我們一家幾代人的苦辣酸甜。

聽老輩人講,我家這一支是從曾祖父開始在此居住。曾祖父兄弟四人,全家總人口到三十八口人時才分鍋起灶。我祖父兄弟二人,我父輩兄弟四人,我本人兄弟三個——幾代人從小都在老宅生存長大,對老宅有著無以言表的感情。成家後,不管走到哪裡,住到哪裡,我對老宅都很懷念。

1985年前後,我大伯父從台灣繞道回大陸探親,他看到老家老宅眼含淚花,說:「這才是生我養我的地方。」

1939年前後,大伯父從學校不辭而別離開家鄉,胸懷報國之志,投奔抗日戰場。多年後他回到老家老宅,可以看出一個炎黃子孫對老家老宅熾熱的感情。

大伯父不忘家鄉,給在海外出生的孫子起名「黃鄢陵」。他還對我們說,老宅儘量別動,給後輩子孫留個念想。

我的老媽今年80多歲,我搬進縣城生活後,不放心她一個人在老家生活,就把她帶進了縣城。


說實話,老媽真不適應新的生活環境,室內衛生間不習慣,上下樓電梯不會操作,時常念叨著要回到老家老宅。

老家的老房子是上世紀70年代父親母親耗盡一生辛苦的「傑作」,他們把茅草房翻蓋成了青磚包土坯的低瓦房。母親經常嘮叨,過去蓋這樣兩棟房要比你們現在蓋兩棟樓房還不容易,當時作那難你們後輩人根本體會不到。

今年夏季天氣炎熱,一關空調晚上就睡不著覺,想想小時候在老家、老宅、老屋,就讓人感慨。

院子裡有參天大樹,母親用大芭蕉葉驅蚊送涼,讓我們度過了一個個酷暑盛夏,她用瘦弱的肩膀撐起了這個家。記得我小時有一次生病,老媽背起我步行來回幾公里到鄉衛生院就診,躺在母親脊背上睡覺成了我最幸福的回憶。

現在衣食無憂,住進縣城的老媽時常想念老家,沒事的時候我就帶她回去看看她的老姐妹,瞧她們在一起的開心勁兒,我也興奮不已……

2019年8月5日


【作者簡介】黃漢臣,鄢陵人,農民,文學愛好者。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本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本今日頭條號立場。

2、文圖無關。文中圖片來自IC photo,版權歸IC photo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

3、「老家許昌」版權作品,轉載或投稿請發郵件至hnxc126@126.com 。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