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位居士好友上門拜訪,跟我說想要去寺院出家,發願求往生極樂世界。
我聽完後,並不驚訝,因為他的這個想法素來已久了。只是,他上有八十歲的母親需要照顧,下有一對兒女正值年幼,妻子的身體也不好,家裡實在離不開他,所以一直在家自修。
想要皈依佛門,無奈又被塵世所累,不只我的這位居士好友有這個煩憂,我也有,我身邊其他很多居士也有。
為此,我和這位居士好友共同討論,發起了一場論壇會,並以」為什麼在家修行比寺院還殊勝」為主題來展開討論。
消息一經發出,前來參與的居士超乎我們的想像。為讓大家不被打擾,有一種共修的真實感,我特意選擇在郊區的一個清靜茶室舉行,且不設座椅,大家一同席地而坐,圍圈共論。
最後的結果是,在家修行比在寺院還殊勝,無非這四個原因:
「我修行最大的障礙來源,就是我的妻子。經常以為我滋補身體為由,逼著我吃各種動物的肉,每次看到她殺生真的很無奈」。我的那位居士好友,首先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隨後,眾多居士也表示自己的母親或妻子也一樣。
修學佛法的一個完整體系是戒定慧三學,其中,戒是一個人修行的保證,能攝持諸根,使三業清凈。
佛教的七眾弟子中,每一眾都有自己的戒律。持戒清凈,就是在家的居士應守的戒律。而要做到持戒清凈,就必須學習戒律。
在家的居士有四種戒:不殺生、不偷盜、不姦淫、不妄語。在保持這四種戒清凈的基礎上,再做到身口七支清凈(身口就是身體的不殺、不盜、不淫;和口的不妄言、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就做到了在家修禪的戒律。
而如果像這位居士好友的妻子一樣,總是逼迫他吃不願意吃的肉,是對修行持戒的一種困擾。
由此可知,在家修行的人,持戒不易清凈。除了需要自身的定力去堅守戒律,還要抵抗家人的破壞,著實不易。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每個人都在奮力追求名利,你要想不貪不痴,反而是個異類」。
上一個議題討論後,另一位居士接著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考慮到大家的時間,我特意定了一個周末的日子,所以大家穿的都是家居便服。而剛剛發言的居士,是全場唯一一個穿西裝的人,所以一進來就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是一家外貿公司的銷售員,我的銷量就是我的業績,直接與我的工資掛鉤。我身邊的同事,為了多追加一筆訂單,多拉到一個客戶,每天幾乎廢寢忘食,甚至明爭暗鬥,貪痴心極重。
我每天都處於這種糾結中,不貪無法養家,貪了違背信仰,我剛剛就是從公司加班趕過來的。」穿西裝的居士邊說自己煩惱時,邊用力扯了下領帶,表情十分厭倦。
「現在社會,工作種類這麼多,你為何不換一個工作?」一位居士發表了自己的疑問。
我回答道:「換一種工作就不要養家了嗎?雖然工作種類不同,但社會環境還是一樣的,依然面臨誘惑」。
是啊,作為凡夫眾生,想要熄滅貪、嗔、痴,讓意業徹底清凈,幾乎是不可能的。只有出家成佛,不被紅塵所累,意業才能徹底清凈。
作為凡塵中的居士,只能不斷要求自己,檢查自己有沒有貪心、有沒有嗔心、有沒有痴心,一切不過分貪求,慢慢去推進意業的清凈。
「寺院有早晚課,有禪堂念經,一群佛弟子聚集在一起,都是修行的氛圍。而我除了今天與各位一同討論,在家都是自己一個人,缺乏氛圍。」這一次發言的,是一個比較年輕的小伙子。
他的困惑,也是我最大的困惑。一個人在家修行,無人相互溝通、相互警策、相互幫助,無疑是十分困難的。
釋迦牟尼佛也曾說:「眾人共修之功德是各人所修功德的總和」。也就是說,如果一百人同時參加法會,每個人在法會期間所造的善業將增長一百倍。
對於一個居士來說,總是一個人念誦功德,與寺院中眾佛弟子共修的善業功德相比,相差真的很懸殊。
針對這個困難,最後我們共同約定,以後這種聚會,每周都會舉行一次。並且會邀請一些得道高僧為大家講法。
顯然,這個約定讓大家都很興奮。然而一個看起來已至中年的居士卻說出了自己的擔憂:「這個約定好是好,但我就怕自己到時抽不出時間過來,我每周末的時間都在圍著家人轉,各種瑣事要處理。」
他一說完,其他許多居士紛紛表示自己也是,時間完全不由自己控制。
的確,一個居士雖然皈依了三寶,但他仍是在家的俗人。既是俗人,就該按著俗人的生活規範去生活、承擔俗人應擔負起的社會責任。如果為了信佛,破壞了家庭的和睦,不僅引起家人的反感,也會讓佛教反感,這是非常糟糕的事情。
因為時間有限,以上四點就是我們這次座談會,針對「為什麼在家修行比寺院還殊勝」討論出的原因。
蓮花在污泥中,能夠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實屬不易。而在家修行的信徒,要抵抗一切外力干擾、承擔各種社會責任,還能做到內心清凈,一心向佛,當然比寺院還殊勝。
謹以此篇文章,與有著一樣困境,卻仍堅持自修的居士共勉。
作者:略懂居士
家事國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煩心憂心玻璃心,開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萬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涌動的真實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略懂先生每天帶你一起識破人生真相,化解人生迷局。
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只是臨時作為文字輔助作用,絕對不會用於商業用途。
所有作品均是作者原創,未經許可,不可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