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故事:給孤獨夫婦,修行十想解脫證果,得財得名利

2020-07-02   善知

原標題:開悟故事:給孤獨夫婦,修行十想解脫證果,得財得名利

給孤獨夫婦

須達多長者,是位樂善好施的大慈善家,他喜歡救濟貧窮的人。常常布施他們衣食物品,在舍衛城的全境內,不分男女老幼。只要是困苦的沒依託的,一旦去求他,他一定會很樂意的幫助他們,因此,大家又稱他「給孤獨長者。」

有一次,須達長者為他最小的兒子,到王舍城首羅長者的家中議親,在無意間,拜見到佛陀,並聆聽到佛陀的法音,心中非常高興。當時就發心建築精舍,要請佛陀和比丘們到舍衛城去施行教化。佛陀很喜歡須達長者的發心,就答應他,等精舍完成後,一定前去。

須達長者返抵舍衛城,馬上開始四處探訪一塊合用的地點,在探訪許多地方之中,他看中了陀太子所擁有的一座園林,這座園林的面積非常廣闊,園中有山有水,有花有草,真所謂山明水秀,林茂花香,是一個清凈幽美的好地方。

如果用這地方來建築精舍,供養佛陀講經說法,及比丘們的安住,那是再好也沒有了。可是須達長者又想到這座園林是陀太子所最喜愛的,要用什麼方法才能使太子肯把這座園林讓出來呢?須達長者思索不出好辦法。

但是他還是要去見只陀太子,要求太子把園林賣給自己。陀太子無論如何也不肯答應,須達長者再三地請求,陀太子覺得不好過份拒絕人家,因為須達長者是國中很負有聲望的人。

他想說出個最大的數目,使長者買不起,斷了這個念頭,於是說道:「本來我是不願讓的,既然你這樣的需要,好吧,只要你能用黃金把園地都鋪滿,以那鋪滿的黃金為代價,我就可以讓給你。」好不容易,太子才說出了這個數目,須達長者高興萬分,立刻回家叫家人用車輛把黃金一車車地拉到園中來鋪地。

陀太子起先本想難倒須達長者,叫他買不起,現在目睹此狀,也很受感動,就對長者說:「地算是你長者的了,但園中的花草樹木,我並沒賣給你,佛陀究竟是什麼人?你肯這樣為他熱心?現在,請你允許我把這些樹木供養佛陀好嗎?」須達長者聽太子如此一說,就把佛陀怎樣偉大詳說了一遍。太子深受感動,萬分欣慰。

精舍建成,須達長者馬上迎請佛陀和僧眾們到來,因為是給孤獨長者布施的園,陀太子布施的樹,所以佛陀就用他倆人的名字,把這精捨命名為「樹給孤獨園」。此事為須達長者生平布施金錢最多的一次,也是促成他赤貧原因的一次。

須達長者因樂善好施,而致赤貧,差點就給餓死。他已經到了庫空如洗,手無一錢的地步,後來,在垃圾堆中撿得一個木斗,木斗的質料是無價之寶的檀木,但因為不潔凈,市上很少有人收買,勉勉強強才換得白米四升回來。

須達長者的太太,量了一升米,才煮熟,門口站著舍利弗,來托缽乞食。她高興地把一升米煮成的熟飯,都供養給舍利弗。

她又再拿了一升米去煮,正當煮熟的時候,目犍連又立在門口。於是她又把飯供養給目犍連。

第三次的熟飯又供養給大迦葉。

現在只剩下最後的一升米了,正將煮熟,佛陀到了,她想:「剛剩下這升米,才煮熟。佛陀就到了。莫非是應受的苦報已畢,新福將要現前?」於是把鍋里所僅余的飯,悉數供養佛陀。

佛陀親口為他們一家祝願說:「罪滅福生,從今日起,永恆富饒,更無睏乏。」

剎那頃,家人來報喜訊道:「家裡的金銀錢財,珍珠寶貝,和倉庫中的米穀布帛,不知什麼原因,堆得滿如山丘,比前富有的時候還要多。」

須達長者心中明白,這是佛陀憐念所致,於是大設齋供,供佛及僧,虔誠地求佛陀說法,使大家都受到很大的法樂。

把自己的所有,布施給人,看是窮了,但種子埋在土地里,遲早總會收穫的。

修行十想,解脫證果

過去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時,佛陀告訴諸位比丘:如果你們能修行十想,便能盡除有漏煩惱,獲神通、證道果,進而漸至涅槃。是哪十想呢?所謂白骨想、青瘀想、膨脹想、食不消想、血想、啖想、有常無常想、貪食想、死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比丘們!若能修行此十想者,得以盡除有漏煩惱,得至涅槃。還有,十想之中又以「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最為第一。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有修行「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並以堅固之信心落實觀行的比丘,一定能超越漸次而速得證果。

所以比丘們!若在樹下閒靜之處靜坐時,應當思惟此十想,大眾應當要如實地修習。所有比丘聽聞佛陀的開示後,皆發歡喜心依教奉行。

有一次因緣,一位比丘來到世尊面前,頭面頂禮佛足,坐在一旁後稟白世尊:如來今日對比丘眾開示:「能修十想法門,便能斷除有漏煩惱,成就無漏凈行。」但是,世尊!我不能堪任修行十想,為什麼呢?因為我的欲心很重,色身意念慾望很熾盛,無法止息。

當時,世尊告訴這位比丘:「你現在要捨棄清凈想,思惟不凈想;捨棄常想,思惟無常想;捨棄有我想,思惟無我想;捨棄可愛樂想,思惟不可愛樂想。怎麼說呢?假使比丘思惟清凈想,欲心便熾盛;若思惟不凈想,便無欲心。

比丘!你們要知道,貪慾就如同糞坑聚集,污穢不凈;也如同鴝鵒(八哥)鳥,吵雜多聲;貪慾就像那毒蛇,既已吐出毒液,再無吸回之理;貪慾如太陽消融的冰雪,幻化不實,因此要經常思惟舍離貪慾,就好像遠離棄屍冢間一樣。」

「貪慾好似蛇的唾液含有巨毒,將還傷害己身;

也像是飲用鹼水,無法解渴得到滿足;

也如同容納眾河流的海水,不曾滿溢;

慾望足以讓人畏懼,如同羅剎惡鬼聚集的村落一般;

慾望也好比怨家,應當要恆常遠離。

貪慾更像塗在刀上的蜜,只有少許滋味,舐之卻有割舌的苦患;

貪慾就像路旁的白骨,一點也不可愛;

貪慾也如同糞坑所開的花,即便外形好看,也不覺得有絲毫芳香。

貪慾又好比彩繪畫瓶,裡面卻裝著醜陋穢物,並不像外觀一樣殊好;

貪慾也像聚集的泡沫一樣,轉瞬間即消逝,一點也不牢固。

所以,比丘!你要遠離貪慾之念,思惟不凈之想。現在,比丘!你要憶念過去迦葉佛所奉行的十想,重新深入思惟,有漏的煩惱心便得以解脫。」

比丘聽完佛陀的開示後,悲泣流淚無法停止,立即頂禮佛陀,稟白世尊:「是的,世尊!弟子長久積習,愚昧迷惑,如來親自開示十想,我才明白要遠離貪慾的重要。我現在向如來懺悔,以後更不再犯!懇請如來接受我的懺悔,寬恕我過去未能及時懺悔之愆尤。」

佛陀對比丘說:「佛聽許你改過不要再犯,也不要不肯奉持如來所開示的十想觀。」

這位比丘聽聞世尊的教誡後,在閒靜之處克己精進,思惟十想觀法,如同其他隨佛剃除鬚髮,披三法衣,修無上梵行的出家眾,進一步以行滿願,如實了知自己已經不再受生死系縛,成就清凈梵行,所作皆已圓滿成辦,永不再受生輪迴,即證阿羅漢果。

比丘們聽了佛陀的開示之後,個個歡喜奉行。

如何得財得名利

佛陀住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說法已經有一段日子了。

一天清晨,佛陀正在園中經行,一位容貌莊嚴殊妙的天子來到佛前,

恭敬的向佛陀頂禮後,說偈問道:

如何獲得好名聲?如何獲得廣大財?

如何獲得名流傳?如何獲得善友親?

佛陀也以偈語回答天子所問:

持戒能得好名聲,布施可得廣大財,

真誠實語名流傳,恩惠普施善友親。

天子聽聞佛陀宣說的法義,歡欣喜悅,再次頂禮佛陀。

善名美譽、財貨利祿,為世人所喜愛,也為天人所求。一個人如果能夠奉行佛陀所說的布施、持戒、不妄語的教示,必定能在今生後世獲得廣大的利益,得到無盡的善法功德。所謂「布施如播種,善心如禾苗」,有播種必然有收成,這是千古不變的因果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