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和孩子交流,卻不知道從何開始?家長要學會和孩子進行親密談天

2019-09-23     C位媽媽

文|C位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寶寶上幼兒園之後,媽媽每天接他回家的時候總想著和寶寶交流一下當天發生的事情,可是似乎效果並不太好。

媽媽問:「今天開心嗎?」寶寶不說話,媽媽又問了一次,寶寶回答:「還可以。」
媽媽問:「有沒有小朋友欺負你?」寶寶想了會說:「沒有。」
媽媽再問:「中午吃了什麼呀?」寶寶又是一陣沉默。
媽媽只得繼續追問,寶寶回答:「想不起來了」。
最後媽媽問:「老師今天教了什麼呢?」寶寶直接拒絕回答了。

想和孩子交流,卻不知道從何開始?

媽媽想每天了解寶寶在幼兒園的情況,但是寶寶總是不回應媽媽的問題。媽媽很無奈,向寶寶爸爸述說不解,爸爸說:「那是你和他的交流方式有問題,要學會和孩子親密交流。」

家長和孩子之間親密交流遠不止對每天事務性活動的機械問答,如餓不餓,累不累,困不困等。

而包括親子之間的情感交流、趣事分享等很多父母都不知道如何和孩子溝通,怎麼說孩子才願意聽。

要想和孩子有效溝通,父母要掌握親密交流的技巧,包括對交流的時機、雙方情緒、談話技巧等方面的掌握。家長了解這些技巧,就更容易達到和孩子親密交流的目的。

和孩子進行親密的談天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

家長和孩子進行親密的聊天,對孩子的成長非常的重要,是每個父母不能忽略的活動之一。

1.了解孩子的情況,更好地進行教育

處於青春叛逆期的孩子長大後什麼都不願意和父母說,父母對孩子的情況一無所知,心裡擔心,但是卻不知道如何交流。

父母師長對於這些的孩子心理可能產生的消極現象若是沒有好好引導,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因此從小就重視家庭交流,良好的聊天、交流的氛圍就顯得非常重要。

2.鍛鍊孩子的語言組織能力

在父母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孩子需要進行如回憶,組織語言,表述,分析,判斷等活動,在這個過程中,鍛鍊了孩子的表達能力,分析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等。

3.建立親密親子關係

父母與子女之間親密的情感交流能夠增強親子之間的感情紐帶,帶來溫馨的家庭氛圍。良好平和的家庭環境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能夠給孩子帶來幸福感和安全感,建立健全的人格。

和孩子進行親密的談天需要有技巧

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能和孩子做個知無不言的好朋友,但是往往是孩子不願意或不懂得如何和家長分享,其實想和孩子進行親密的溝通,家長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1.問具體的事

對於小孩子而言,太抽象的問題,他們無法理解自然也不知道如何回答。

比如:

問小朋友今天過得怎麼樣?今天學校發生了什麼?這樣的問題,對孩子來說,無法理解也無法總結歸納。他們要麼沉默,要麼回答還可以或不知道。

對待小朋友,要從具體的小事問起。

比如:

上午的戶外運動,你和哪幾個小朋友一起玩呢?玩了什麼遊戲?而對於不愛開口或是不願意記住學校發生事情的孩子,可以根據日常的作息給予提醒和引導。

比如:

媽媽來接你之前你是在吃小點心還是在畫畫呢?孩子如果回答畫畫,家長就可以繼續問,寶寶畫的是什麼呢?

2.從別人的事談起

談自己的事情,可能會給孩子造成一定的壓力,可能會因為害怕自己沒有做好被取笑或是受到批評指責。

而談論別人的事情,孩子就不會覺得有壓力。所以,父母可以和孩子談論別人的事情說起。比如:

問孩子班上吃飯最快的小朋友是誰?今天有哪個小朋友被表揚了?有人被老師罰了嗎?

通過了解孩子同學的情況,也能清楚班級里正在發生的事情,間接知道了孩子在班級里的表現,以及了解他看待問題的方式。

3.多傾聽,少說教

如果我們在和別人談話的過程中,話還沒有說完就屢屢被對方插嘴。自己的意思還未表達完整,就被對方反駁,想法不對,做法不對,被否定、被教育一番,想必自己早已沒有和對方聊天的興趣,以後也不會有想和這個人聊天的慾望了。

孩子也是一樣的,如果家長總是不等孩子把話說完,就急於發表意見,或者是總是對孩子的行為表現持有否定的態度,不停說教,孩子也會漸漸地關上本來向家長敞開的心房。

家長應該怎麼做?家長要做的是多用同理心去體會孩子的感受。

豆豆回到家和媽媽說今天帶去學校的玩具被苗苗搶走了。

豆豆媽一聽立馬不樂意了,她開始說教豆豆:「玩具是你的,你有權利看好自己的玩具,也有權利給不給別人玩,別人一搶你就讓,有你這樣的嗎?」

媽媽說得豆豆滿肚子委屈,本來以為和媽媽說了能得到些許安慰,結果是讓自己更不快樂,以後就不會再和媽媽分享了。

如果這時豆豆媽的回應是,玩具被搶走了,你怎麼辦?豆豆就會告訴媽媽,她後來和同桌的小朋友一起看她帶來的童話書,挺有趣的。

4.選擇時機

對於聊天時機的把握也很重要,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下,雙方都能更暢所欲言,進行快樂的交流。但是當孩子專注於做自己的事情,比如看動畫片或是玩玩具時,這個時候就不要去打擾孩子。因為這時候孩子沒有心情和家長交流。

小寶爸爸外派了一段時間,很想念小寶,每天都會抽空給小寶打個電話,有幾次打來電話的時正好是小寶在玩玩具的時候,小寶一接電話,非常乾脆地和爸爸說:「爸爸我正在忙,不和你說了。」然後掛掉電話。

其實只要是不影響孩子做專注做事以及孩子並沒有心情不佳,聊天可以隨時隨地的進行。放學路上問問學校發生的事,餐桌上一起討論一下當下的有趣現象,讓孩子和家長的溝通成為一種常態。

5.注意肢體語言

肢體語言是表達情緒、情感的很重要的一種溝通方式,因此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家長要注意自身的肢體語言。

比如:

蹲下來或俯下身,平視孩子,而不是俯視著孩子。平視孩子會讓孩子有一種尊重和平等的感覺,傾聽他說話的時候看著孩子,會向孩子傳遞出你很認真地在聽他說的話的態度。

在家的時候,我常常一邊做家務,一邊和孩子聊天。

但是當孩子說到一些他認為非常重要的,需要好好和我分享的事情時,他一定要求我停下來看著他。偶爾我正忙,沒顧上,孩子就會表現出非常不滿。

他說:「那我不說了,等你忙完了再說。」可見聊天過程中,我們合適的肢體語言能讓孩子更願意分享,反之,則會打擊孩子聊天的積極性。

用親密交流的方式,讓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說的話孩子願意接受,孩子也願意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心事,建立更緊密的親子關係。

今日互動:你真的會和孩子溝通嗎?歡迎評論區留言互動。

——————————

你還有哪些帶娃的問題和疑惑,在下方評論出來,或者加入我的圈子,有更多人為你支招,帶娃的路上我們同在~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關注【C位媽媽】,棘手的育兒難題和倍感幸福的育兒瞬間都能得到幫助和回應,經歷和經驗可能不同,但我們愛孩子的心始終一樣。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告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jPrYXm0BJleJMoPMROk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