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導讀】
新中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
(1949年10月—1956年9月)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的地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成為掌握全國政權、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迅速恢復國民經濟,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歷史性轉變。在這一偉大進程中,人民民主統一戰線自覺服從服務於人民民主專政的鞏固、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貫徹執行,成功地完成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新中國成立初期,共有11個民主黨派。1949年11月,中國國民黨民主派舉行第二次代表會議,決定將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和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統一為一個組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同年12月18日,中國人民救國會認為其政治主張已經實現而宣布解散。這樣就形成當代中國的政黨體制中,除執政黨中國共產黨外,還有八個民主黨派,即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國致公黨、九三學社、台灣民主自治同盟。無黨派民主人士長期參加民主革命鬥爭,雖然形式上沒有結成黨派組織,實際上具有黨派性的政治影響,因而從新政協籌備會開始,就被列為黨派性單位,成為人民政協的參加單位,從而構成中國多黨合作的基本格局。
明確政治綱領
1949年11月至1950年11月,除台盟外,各民主黨派相繼召開了全國代表會議和中央會議,確定新中國成立後的政治綱領和組織方針。
會前,一些黨派內部發生爭論,焦點是組織的存廢問題和要不要以《共同綱領》為政治綱領。各黨派內部的進步分子對企圖脫離共產黨領導的言行進行了堅決鬥爭,對一些右翼分子採取了「政治嚴肅、組織寬大」的原則,做到既堅持原則,又堅持團結。
中共中央明確表示:凡與中共有合作奮鬥歷史的各民主黨派,在政治上不存在存廢問題,希望各黨派內部作必要的整頓,以達到長期合作的目的。
之後各民主黨派的中央會議都明確宣布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共同綱領》作為各自的政治綱領,並確定了今後的方針和任務。
確立發展重點
1950年底,各民主黨派經過清理整頓組織、重新登記後,共有成員11540人。其中民盟7000餘人,民革、民建、農工黨都是1600餘人,致公黨350多人,其他幾個黨派只有一二百人。這種狀況與新中國賦予它們的政治地位和歷史任務極不相稱。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1950年10月,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向他們提出了發展成員的建議。
1951年初,第二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上專門討論了幫助民主黨派組織發展問題。毛澤東說,民主黨派「就應當發展」,並提出民主黨派的發展對象主要應是中上層代表人物,因為這些人物代表性大,作用大,影響大。
1952年6月,黨中央批准第三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制定的《關於民主黨派工作的決定》,確立了著重吸收中上層有代表性人物的各民主黨派發展方針。
1953年初,毛澤東與民進領導人、新中國首任教育部長馬敘倫在一起
經過各民主黨派的努力,加上中共各級組織的積極協助,到1953年初,各民主黨派在國內的總數達到3.2萬餘人,較之1950年底增加了近兩倍。
為了幫助各民主黨派組織發展,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協商,根據各個民主黨派組織成員的歷史情況,確定了各民主黨派活動主要範圍和組織發展重點:
民革以原國民黨黨員及在職的舊公務人員的中上層為主。
民盟以文教界的中上層知識分子為主,首先應吸收一批大學教授和文教界有影響的上層人士。
民建以工商業資本家及其代表人物為主,與工商界有聯繫的知識分子、資本家代理人,私營企業中的高級職員亦可吸收。
民進以中小學教職員和文化出版界人士為主要發展對象,在社會上較有影響的上層知識分子、大學教職員亦可吸收。
農工黨以公職人員、與經濟建設有關的中上層人員和醫務工作者為主。
致公黨以歸國僑胞及與華僑有聯繫的人士為主。
九三學社以科學技術界的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
台盟的發展對象是祖國大陸上的台灣省籍同胞。
此外,為避免引起有關國家的疑慮和外交糾紛,經協商確定,各民主黨派原在國外以及香港、澳門等地建立的分、支組織,停止活動。
積極發揮作用
民主黨派在進行自身建設的同時,認真貫徹執行《共同綱領》,參與對國家重大問題的協商和決定,積極參加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鎮壓反革命三大運動和「三反」「五反」運動。1953年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公布後,各民主黨派為實現過渡時期的總任務,積極投入社會主義改造實踐,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主要發揮了「參、代、監、改」作用。
九三學社領導人許德珩與周恩來共同參加勞動
參,就是參加國家事務的管理,參與國家重大問題的協商、決定和執行。
代,就是代表它們所聯繫的階級、階層的利益,反映這些階級階層人們的意見和要求,協助國家適時地調整階級關係,促進多黨合作的發展。
監,就是在國家政治生活中,通過統一戰線對共產黨和國家機關的工作進行監督,提出批評和建議。
改,就是推動和幫助各自組織成員學習馬列主義理論和時事政策,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
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在為新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建設作貢獻中不斷進步和發展,也為中國共產黨同其長期合作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礎、思想基礎和組織基礎。
(原標題《【統戰史話(56)•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支持民主黨派組織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