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在社區圖書角看書
「過去我們有事找幹部,現在是幹部主動找我們!我們的事,幹部記在本子上,我們的困難,幹部記在心上,他們和群眾真是心貼心。」談起社區幹部為居民排憂解難的事兒,龍陵縣龍山鎮龍華社區意達園小區居民彭再顯感慨地說。年近60歲居住在三樓的彭再顯患腦出血後遺症行動不便,愛人在鄉下教書,女兒在北京工作,為幫助老彭解決生活中的不便,社區幹部請樓棟長郭榮志與他結為互助對子,加入了小區微信群,遇到困難及時提供幫助,解決了老彭家人的後顧之憂。像這樣的便民服務,龍華社區居民都能享受到。
黨建引領自治 搭建治理平台
龍華社區是龍陵縣唯一以城市居民為主的城市社區,轄18個居民小組(小區),有城鎮居民1431戶3911人,社區黨總支下轄5個黨支部,有黨員198名,其中:老乾支部3個黨員130名。近年來,社區「兩委」緊扣「基層黨建創新提質年」要求,創建「1+10、小區+樓棟+業主委員會」服務品牌,即:每個黨員聯繫10戶居民,每個社區幹部聯繫2個片區,居民小組長包樓幢(街道),各個小區成立了業主委員會參與小區管理,結對聯繫,上門服務,實現黨組織、黨員服務全覆蓋的網格化服務管理體系。同時,建立了5支黨員志願服務隊,向每戶居民發放了黨員幹部「聯繫卡」,上面有社區幹部及社區物業、醫療衛生、家政等10餘個家庭技術服務項目人員的電話號碼。居民只要一個電話,幹部或服務隊人員隨叫隨到。
為確保居民需求落到實處,建立了黨總支、黨支部、黨小組、黨員公開承諾制度,有職黨員依崗承諾,無職黨員設崗承諾,設立了文明新風、理論學習、環境衛生等6個崗,社區建立起「說事室」制度,規定每天由1名社區幹部值班,記好民情台帳隨時接待居民來訪,通過「三診」,即:值班「坐診」、深入居民家「出診」、一事一議「會診」,及時高效地解決群眾反映的問題。
社區黨總支書記張慧介紹,社區黨總支與轄區單位、社會組織通過聯合強組織、聯席強機制、聯動強治理,實現了黨課共同講、活動共同辦、經驗共同學、資源共同享、平安共同創,社區黨組織成員進入業主委員會、社會組織黨組織,構建起全員參與、全域共建的組織體系。同時,社區黨總支堅持黨建聯席會議制度、區域化共治制度等,構建起社區黨委(總支)領導,社區居委會主導,社區工作服務站、居民小組、業主委員會、駐區單位、居民群眾共同參與的社區治理體系。如今,社區黨組織主動到轄區單位共商良策,轄區單位主動到社區聯議黨建、社會治理,主動到社區上黨課、組織社區黨員參加,形成了同頻共振、齊聲共鳴、爭先創優的新局面。
以改善鄰里關係、增強鄰里互助為切入點,廣泛開展創建「和美家庭、和睦鄰里、和樂樓棟(路)、和諧社區」主題活動,由社區「兩委」召集居民小組長和居民代表召開會議,討論議定下發「四爭」倡議書,即:人人都來動手,爭做鄰里溝通的熱心人;人人都來奉獻,爭做鄰里互助的志願者;人人都來行動,爭做鄰里和睦的促進者;人人都來參與,爭做社區內的文明人,共同塑造美好友善的和諧新社區。廣泛開展了創建新時代「十星級文明戶」「平安家庭」「文明單位」,評選「十大孝星」「最美龍陵人」等活動,對評選出來的模範人物上社區善行義舉榜,讓居民學有標杆。
把網格化管理引入和諧平安社區創建,將18個居民小組按每格10戶至15戶劃分成網格,配備了網格員(戶長),負責網格內各項管理服務措施的落實。開通了「6995」(救救我)信息平台,建起了QQ群、微信群,一個個閃動的頭像,一句句親切的網絡話語,傳遞著血濃於水的親情,為創建文明和諧社區注入了活力。
居民「說事室」 化解糾紛作用大
2015年,龍華社區設立了「說事室」,制定了工作制度,規定每天由1名社區幹部值班接待居民來訪,積極解決居民諮詢、反映的問題。通過給居民一個說理和反映訴求的地方,建立起及時發現問題、化解矛盾的快速反應機制,使矛盾解決在基層。
「『說事室』的成立讓轄區居民有了傾訴的地方。」張慧深有感觸地說,有了「說事室」後,居民把悶在心裡的話說出來、寫出來,包括對政府有什麼意見都能在「說事室」反映出來,是居民意見的「收集站」,家庭鄰里糾紛的「過濾器」,群眾困難的「門診室」。
龍華社區每季度或每月舉行一次「曬」居務,財務和黨務工作情況,社區幹部現場解答群眾(黨員)的質詢,讓群眾話語權得到釋放,民主權力得到落實。通過暢通渠道說事、明確責任理事、集中民智議事、整合民力辦事、加強監督評事的「說、理、議、辦、評」五個環節進行說事,以「群眾要求說、登門入戶說、急事及時說、主動邀請說、不便事用書面(微信)說」的五種方式,讓「說事」的過程成為反映社情民意、轉變幹部作風、密切幹群關係和幹部不忘初心服務群眾的過程。
「小區成立了業主委員會真好,大到居民家的『紅白喜事』,小到裝個自來水龍頭換個燈泡,只要反映給業主委員會,都會得到及時幫助,真不愧是小區『110』。」騰龍小區居民李先生說。1月2日上午,李先生從社區文體活動中心趕回家給上班的兒子兒媳做午飯,擰開水龍頭沒有水,到屋外一看是自家水管斷裂了,取出手機撥通了業主委員會主任楊恩亮的手機。不多一會,老楊帶著工具和材料到李先生家修好了水管。像這樣為鄰居換個燈泡、疏通下水道等雞毛蒜皮的小事經常會遇到,業主委員會總是有求必應、有難必幫,溫暖了居民的心。騰龍小區成立了由7位委員組成的業主委員會,協助居民小組搞好小區的管理,受到居民歡迎。
五板橋小區有一對中年夫婦因一些家庭瑣事處理不當鬧離婚,影響了家庭和睦,居民小組調解員多次調解未果。黨總支副書記番正芹將這對夫婦請到「說事室」,對他倆進行苦口婆心地開導教育,解開了「疙瘩」,撒出了「怨氣」,雙方再也不提離婚的事了,又和和美美過日子。
針對群眾訴求,加強對社區老年人、精神病人、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等弱勢群體的精細化管理,組織8名志願者持續開展「三留」人員關愛服務行動,服務轄區空巢老人6戶,留守兒童2人,社區醫生定期上門對空巢老人進行免費常規體檢,為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困難。
社區醫生為居民小孩看病
凝聚「向心力」 畫好「同心圓」
走進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各類齊全的服務設施應有盡有:便民服務中心、談心室、活動室、圖書室、兒童之家、衛生室……「居民有需求的,我們都能儘量滿足。」社區值班幹部說。
隆冬時節,社區文化廣場上老年藝術團的演員們正在排練鼠年慶新春文藝節目,他們中有年逾古稀的骨灰級「選手」,有剛過花甲之年的老倌、老奶,也有青壯年居民,都用歌聲和舞步讚美新生活。龍華社區共有老年文體活動隊18支,按照各人的愛好設有書畫、聲樂、舞蹈、太極拳等興趣小組,每到活動日,書畫組的學員們吟詩作畫,切磋技藝,其樂融融;聲樂、舞蹈組的學員以燃燒的激情、激昂的歌喉、瀟洒的舞姿,唱響時代樂章,舞出紅紅火火的好日子。
「新鄉賢文化是一種熱愛家鄉、建設故里、樂於擔當的情懷,又蘊含著見賢思齊、助人為樂、崇德向善的正能量。」龍華社區充分發揮退休公職人員新鄉賢的作用,鼓勵他們在「三個文明」建設中發揮餘熱,材盡其用;他們不僅能為社區建設出謀劃策、聚集資源、躬行實踐,而且還能以自己的見識和生活方式垂範鄰里、傳播文明、改善社會風氣,以自身威望影響乃至監督基層幹部為民辦事。
龍華社區老乾一支部書記尹照明在職時多年擔任領導工作,退休後被選為社區黨總支委員、老乾第一黨支部書記、匯源小區居民代表,他將一腔情和愛都傾注在社區工作上,社區有一對留守老人,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尹照明把自己和妻子的手機號碼留給這兩位老人,平時老人有個「頭痛腦熱」或生活中遇到難處需要幫忙,一個電話尹照明便會準時到達,多次為這兩位老人排憂解難。
「居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都要盡力去辦,儘量讓群眾滿意。」這是龍華社區幹部常掛在嘴邊的話。年過80歲體弱多病的松山路居民朱玉璋一家3口人,兒子因車禍癱瘓,生活不能自理在縣敬老院生活,孫子在外打工,老朱常年獨居,生活過得很艱難。社區協調縣消防大隊為朱玉璋家安裝了煙霧報警器及可攜式滅火器,把好事辦實。去年,全社區為群眾解決生活生產中的熱點難點問題200餘件。
伴隨著城市化進程,一大批來自農村的老人「洗腳上田」成為新市民,住上了高層住宅小區,活動範圍也由過去的田間地頭轉向城市街巷,然而,快節奏的城市生活卻讓他們一時難以完全適應。住進了高樓是否就意味著真的融入了城市生活呢?不少人對此感到迷惘。為解決這一狀況,龍華社區實施了「文化養老」工程,把文化之花插進社區土壤,搭建了「傳統節日,弘揚文化」「培養愛好,滿足興趣」「施展才藝,展示風采」「文化播種,紮根社區,帶動鄉村」四大平台,豐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住在新建的小區里,很多「新市民」短時間內還沒有適應高樓生活,高空拋物、隨地扔垃圾、隨地吐痰等行為時有發生,公共設施也常被孩子們搗蛋破壞。為了讓他們儘快融入城市生活,社區以「四城同創」為抓手,以廣場文化、樓道文化為載體,開展了「創建文明社區,爭做文明市民」活動,對不文明行為,用豐富多樣的文藝演出節目加以勸阻、引導,讓廣大市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本報記者 雷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