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寫生研究」欄目除了梳理繪畫語言的傳承、演進的歷史脈絡與規律,重要的是將「寫生」置於當代藝術的大平台進行探討研究,強調「寫生」與社會、人文、時代的關係,以當下的視角來考察「寫生」的價值和意義。本欄目編選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供大家分享。
1
藝術評論
王端廷 |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研所研究員
林風眠敏銳地感受到西方現代藝術發展的脈搏,留學期間,對從印象主義到立體主義等現代形式主義藝術均作了認真研究,他尤其鍾情於野獸主義和表現主義(這兩個流派在西方原本被視為一種風格)。應該說,與現代工業文明相適應的現代主義藝術及其追求個性解放、自我表現的內在精神也是中國傳統藝術所欠缺的。也就是說,不管是寫實主義還是形式主義,在用西方藝術改造中國傳統藝術的鬥爭中,徐悲鴻與林風眠原本是同一個戰壕的戰友。只是由於中國社會的發展與西方存在著巨大的時間差,林風眠的藝術在當時的中國顯得過於超前而缺乏生存的社會基礎。隨著先天不足、極為弱小的民族資本主義的夭折,林風眠「資產階級形式主義」藝術也被遏制在搖籃中。
——摘自《杜尚離我們有多遠:從徐悲鴻到吳冠中》
張鵬 | 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
北京畫院「清寂鷺影——林風眠藝術精品展」提供了難得的觀看林風眠原作的機會,我們可以站在作品面前,靜靜地凝視,感受它們由內到外的力量。這份力量很多時候並不是來自知識系統,而是緣起於感性經驗的迅疾涌動。對於大多數看展的人來說,我更希望大家將林風眠這些畫作還原到藝術的本原,從一種最基本、最普遍的人性和心靈的角度來品味它們。尤其是林氏這般極具單純、敏感、深婉的人格、傾向於表現情感和情緒的藝術家,更宜如此。緩步穿行在畫作中間,無論風景、靜物,還是人物、禽鳥,多數都在寧謐而簡凈的畫面下蘊藉著豐富的情感和幽邃的情緒,繾綣而悠綿。兀自靜靜看一會兒,定然品察到一段無可言表的款曲,以及人之生存與生命中頗滋追憶的某些瞬間裡遭逢到或捕獲到的微茫細膩而不容捐棄的體驗。不管你在此之前是否知道林風眠,是否了解美術史,只要真正靜下心來看它們,這些作品都能牽我思緒,感我靈府。
——摘自《林風眠的純凈》
周蓉 | 北京畫院研究部
如果照傳統的中國畫筆墨來論,林風眠的書法和中國畫筆墨功底在他的時代確實不能算是有什麼過人之處。然而林風眠對於中國藝術的繼承是廣泛的,他的許多作品體現出敦煌壁畫、宋瓷、民間藝術等中國傳統因素的影響。而林風眠對於中國藝術精神的領悟,無疑可以追溯到他留法時博覽眾多博物館的東方藝術藏品與後期他在國內進行的研究。正是得益於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廣泛借鑑和吸收,才使得林風眠畫作中的東方格調如此自然而真切。
——摘自《從歐洲現代派到中國意境——再看林風眠藝術中的形式語言》
2
作品欣賞
《農婦》
油畫
尺寸不詳
年代不詳
《風景》
油畫
41cm×50cm
年代不詳
《棲》
油畫
50cm×50cm
年代不詳
《山居相馬》
油畫
30cm×37cm
年代不詳
《春天》
上海美術家協會藏
油畫
42cm×35cm
1960
《豐收》
油畫
33cm×55cm
年代不詳
《荷花》
油畫
23cm×25.5cm
年代不詳
《荷花》
油畫
24.5cm×26cm
年代不詳
《荷花》
油畫
23cm×26cm
年代不詳
《靜物寫生》
油畫
50cm×62cm
年代不詳
《豐收》
油畫
60cm×72cm
1962
《漁民》
油畫
72cm×91cm
年代不詳
《豐收的早晨》
油畫
88cm×128cm
1960-1970
彩墨作品
3
作者自述
(西湖的風景)這些畫面,深入在我的腦海里,但是我當時並沒有想畫它……創作時,我是憑收集的材料,憑記憶和技術經驗去作畫的,例如西湖的春天,就會想到它的湖光山色,綠柳長堤,而這些是西湖最突出的東西,也是它的特性,有許多想不起來的,也許就是無關重要的東西了,我大概是這樣概括自然景象的。
——林風眠《抒情、傳神及其他》
4
藝術家簡介
林風眠
(1900-1991),原名林鳳鳴。廣東梅縣人。1919年,赴法勤工儉學,學習西洋繪畫。先在蒂戎美術學校進修西洋畫,後轉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深造。隨後前往德國遊歷。1925年,回國後出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兼教授。1927年,林風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創辦國立藝術院(浙江美術學院前身)任校長。為我國新美術運動的先驅者之一、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之一。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協上海分會副主席。
5
關於寫生研究的學術性推廣計劃
學術形態:「寫生研究」是以開放的學術形態策劃,針對「寫生」這一課題的綜合性學術推廣項目,按照以美術史為脈絡的梳理方法,通過系統地掃描整理當下優秀作者的作品與相關文獻,將「寫生」置於當代藝術的大平台進行探討研究,強調「寫生」與社會、人文、時代的關係,以當下的視角來考察「寫生」的價值和意義。
推廣對象:當代油畫家以及具有探索精神的優秀中青年油畫作者。
作品要求:生動的、鮮活的,尤其歡迎具有當代意識的,以及具有東方意蘊或中國人文精神的寫生作品。作品達到選稿標準的即列入線上推廣計劃。優秀作品推薦參與《當代油畫-寫生作品研究專輯》的出版。
投稿要求:摘編藝術評論文字材料一到三份;作品圖片20幅左右,儘可能用最新的作品;作者本人撰寫的關於「寫生」的心得體會、看法、認知等;肖像照片及作者簡介。
投稿郵箱:art579@163.com,諮詢電話:13552642966。
配套活動:「寫生研究」作為「當代油畫」持續性的學術研究項目,除了在線上推廣外,同期配套寫生研究專輯的出版、國內外寫生作品展覽、寫生活動,意在通過多層次的配套活動,真正將寫生研究的學術性課題做得深入、完整、紮實,樹立寫生研究的新標杆,最終推動「寫生」創作的現代化進程。
-END-
我們尊重原創,所推內容若涉及版權問題,
敬請原作者告知,我們會立即處理。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9515619
收藏諮詢:13522454081(微信同號)
投稿諮詢:13552642966(微信同號)
地址:北京市宋莊國際藝術區龍吟雅風
官網:http://www.art579.com
投稿郵箱:art579@163.com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jGGPQG4BMH2_cNUgN2G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