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告訴我們:孩子的煩心事,為啥家長總是最後才知道?

2020-05-14     育兒family

原標題:《少年的你》告訴我們:孩子的煩心事,為啥家長總是最後才知道?

第39屆金像獎上,周冬雨和易烊千璽憑藉《少年的你》里的精彩表現,分別獲得最佳女主角和最佳新演員獎。《少年的你》更是囊括8項大獎,成為金像獎最大的贏家。我不追星,但我喜歡這部影片,因為它把校園霸凌,把家庭教育擺在了檯面上,引發了無數家長的思考。

孩子的煩心事,家長總是最後才知道

《少年的你》里,胡小蝶和陳念是校園霸凌的受害者。胡小蝶用死亡告訴父母她承受的一切,陳念在跟母親的通話中多次欲言又止,她寧願向只有一面之緣的小混混小北求助,也不告訴媽媽發生在她身上的一切。

校園裡如此,走出校園同樣不例外。西安21歲的女孩小馮,因為深陷網貸無法還清,從17樓縱身躍下,如花的生命就此終結。

小馮去世後,爸爸發現她的帳本才知道,女兒每個月要還3萬的網貸,而女兒的工資只有4000塊。女孩的閨蜜說,女孩跳樓前的一個月多次情緒崩潰,神情恍惚失聲痛哭,爸爸卻是最後一個知道真相的。

影片里胡小蝶和陳念是這樣,深陷網貸的小馮這樣,現實中的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被老闆批評了,跟愛人吵架了,一個人走在寒風瑟瑟的街頭,接到來自父母的電話,我們也總是笑著搪塞過去,我很好,老闆欣賞我,愛人體貼我,我一切都好。

我們習慣了報喜不報憂,我們的煩心事,朋友知道,同事知道,連鄰居老王都知道,唯有父母不知道。

是什麼原因讓孩子習慣了「報喜不報憂」?

問一個成年人為什麼對父母「報喜不報憂」,他的第一回答肯定是「怕父母擔心」。但如果把煩心事告訴父母,他們會「說你想說」,「急你所急」,能幫你解疑答惑,你還會什麼都不說嗎?

「怕父母擔心」是個明晃晃的藉口,真實的原因有點刺痛。不告訴父母,是因為提前知道了告訴父母的結局,得不到你想要的東西,所以才選擇隱瞞。

就像陳念,跟媽媽通話時沒有說過她在學校的遭遇,因為她已經知道了答案。媽媽對此無能為力,她只會說,「好好學習,高考完了就好了」。在大部分父母眼裡,成績是最重要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 成績第一,其它靠邊站

學習才是最重要的,陳念媽媽這樣想,魏萊媽媽也這樣想,事實上大部分父母都是這樣想的。

陳念媽媽一心盼著她考上大學,好結束現在這種顛沛流離,被債主上門討債的生活。魏萊父母也一樣,魏萊爸爸在她考試失利後半年不跟她說話,他們只在乎成績,不在乎魏萊在學校的表現。就連老師也一樣,學習成績好,在學校幹什麼都無所謂,為了考試,該忍的要忍,忍不了的繼續忍。

在這樣的觀念下,考試之外的事情,即使孩子告訴家長,家長也會選擇視而不見,反而會責備孩子不專心學習。

  • 對孩子情感的忽視

大人的世界很複雜,有工作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有生活的酸甜苦辣,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顧,中間還有同事朋友愛人的關係要維繫。

所以,父母很忙,相比之下孩子的情感需求就有點「矯情」了。父母會要求孩子「顧全大局」,放棄小我。比如,孩子在學校被老師「冤枉」,被同學「欺負」,家長想的不是好好安慰孩子,而是「我多不容易才讓你上了這個學校,你要好好學習,別得罪老師,要跟同學搞好關係」。

對孩子情感的忽視,導致孩子即使有問題也不想跟父母分享了,因為說了也沒用,父母也沒時間關心。他們只會在有限的親子時間裡關心學業問題,「情感」的需求是奢侈品。

  • 對孩子不平等的對待

王朔在《我是你爸爸》里刻畫的爸爸馬林生,代表了大多數爸爸的形象。他愛面子,想在兒子面前樹立威信,想跟兒子成為好朋友,卻一次次窺探兒子的隱私。從根源上說,還是因為他沒有把兒子當成獨立個體。

在跟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父母總是不自覺動用權威教育孩子。就像馬林生,兒子馬銳說,今天老師沒留作業,爸爸以為他在撒謊,去找老師核實。事實證明馬銳確實沒撒謊,爸爸又抹不開面子,就讓馬銳把昨天的作業重新做了一遍,還美其名曰「為孩子好」。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是強者,孩子是弱者,地位不對等。等孩子長大了,父母成了弱者,孩子變成強者,順序顛倒,依然不對等。

以上所有的原因都指向兩個字——信任。孩子失去了對父母的信任,才會選擇把心裡的話,煩心的事說給別人聽,父母就成了信息最滯後的人。

看《少年的你》時我就在想,誰也不能保證孩子不會成為被欺凌的人,我們應該做些什麼,才能讓孩子在受到欺凌有煩心事時,能跟父母主動分享,而不是獨自承受。

父母該做些什麼,才能讓孩子樂意分享煩心事?

我們都不想成為信息滯後的父母,不想讓孩子獨自承受他無法承受的創傷。讓孩子暢所欲言,我們就要讓他信任我們,信任我們能理解他,能幫助他,哪怕我們只是充當孩子的「垃圾桶」。

  • 尊重孩子的想法

育兒書里都說要尊重孩子,但怎樣尊重孩子呢?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哪怕他要吃奶,他不會走路,他依然是獨立個體。他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小心思,我們要尊重他的想法,不用我們的意志強迫他做我們想讓他做的事。

比如說,孩子的「童言無忌」,孩子要做「垃圾清理員」的理想,孩子不想跟別人分享的玩具,我們不能以讓孩子「服從大局」為由,犧牲孩子的小小心愿。即使這個心愿在我們看來微不足道甚至可笑,它卻是孩子在那個時段的全部。

尊重孩子的想法,孩子才會跟我們分享他的喜怒哀樂。

  • 品格比成績重要

經常在抖音上看到這樣的視頻,孩子考試回家,門口貼著一張紙條:考100分,想幹啥幹啥;95分-99分,看電視吃零食;90-94分,看書寫作業;80-89分,做家務洗碗拖地;80分以下,出去撿垃圾。

看起來像段子,卻折射出家長對成績的「變態」重視。成績重要,但品格更重要。成績只是暫時的,良好的品格才能陪伴孩子一生。孩子懂得為目標努力,為夢想加油,才是讓孩子永遠前進的動力。

我們要把對成績的崇拜,轉變成對孩子品格的培養,對努力和奮鬥的讚許。成功人士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高歌猛進,他們能成功是因為即使跌落谷底,也能站起來奮勇向前,吸取失敗的教訓,才能跌跌撞撞走向成功。品格比成績更重要。

  • 把握好愛的界限

現代父母的通病是對孩子愛得太多,管得太寬。小到吃喝拉撒睡,大到思想品德,父母都想讓孩子按自己的想法來。不尊重孩子的獨立性,到最後是父母想越靠越近,孩子卻越跑越遠。

跟孩子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要把握好愛的界限。愛是情感上的,界限卻是實打實的。關愛孩子的情感,又要給孩子足夠的自由。

父母是什麼?孩子一帆風順時給他鼓掌,孩子遇到困難挫折時給他鼓勵,孩子累了疲倦了成為他最後的依託。你需要我,我就出現,你想飛,我目送你啟航。

父母給孩子所有的愛,都是為了讓他能飛得更高,有獨自飛翔的能力。把握好界限,就能留住最後的信任。

  • 做與時俱進的父母

3年的差距就是代溝,父母跟孩子的年齡差距最少也有20歲,中間隔著好幾道溝。要想跟孩子有話說,順利溝通,父母也要與時俱進。不要動不動就拿經驗說事兒,此一時彼一時。

我們要能適應社會的變化,接受新觀念新想法。當然,即使撒開丫子追,我們也沒辦法跟孩子同步,我們也沒必要了解孩子獲取的全部信息。只要我們能用一顆包容的心去對待不同的人和事,允許不同的聲音出現,求同存異,就已經是與時俱進了

在《少年的你》里,陳念、小北和魏萊的父母,在孩子的生活里都是缺席的。他們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每天在忙什麼,他們只顧在自己的世界裡打拚,無暇顧及孩子的生活。即使孩子的路走偏了,他們依然後知後覺,到最後悔恨交加,「早知道這樣,我就該多關心孩子,」可世界上偏偏沒有後悔藥賣。

為人父母,要成為孩子堅實的後盾,就要在生活中一點一滴積累信任。有足夠的信任,孩子就會在遇到困難時義無反顧的尋求父母的幫助,父母才不會成為最後知道孩子煩心事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jD4yEnIBiuFnsJQVmf3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