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動不動就哭鬧撒潑?為什麼?怎麼辦?

2019-09-24     幼兒說

有一位媽媽跟我說她家兒子很「古怪」:一天晚上,她陪兒子玩積木,玩著玩著,孩子朝她丟積木。她很生氣,嚴厲批評孩子,孩子一副很委屈的樣子。沒想到當她上了一趟洗手間,她的手機竟然被泡在了水盆里。面對媽媽的質疑,孩子開始撒潑哭鬧……

經過分析後,那位媽媽不好意思地說:「當時我忙著跟朋友聊微信……但是孩子蠻不講理!」




凡是養育過孩子的成人,都有「孩子可愛時父母幸福感高,孩子不可愛時父母幸福感為零」的體會,哭鬧撒潑是不少孩子都有的行為,一方面是嬰幼兒的思維心理和大腦的決策特點,導致孩子情緒先行的原因外,孩子常被父母「無視」,以及年幼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欠缺導致的結果。

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說過,當我們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傾向於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時,這種溝通方式會讓人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我們假想一下,當一個小女孩希望跟她的小玩伴再玩一會兒沙子,卻被大人粗暴阻止時,不僅她內心的希望被否定,她還會產生強烈的挫敗感,因為她內心的需求被父母無視了,所以他們會生氣,也會傷心,有些孩子會通過撒潑的行為表達自己的不滿。我們那些理解孩子的父母,常常懂得在自己和孩子之間讓步——與孩子達成共識:比如再玩5分鐘或10分鐘,然後離開。大多數孩子會非常樂意地接受父母的安排,那是因為他們感覺到自己內心的需求被父母關注到了。




語言表達能力欠缺,常常也是導致親子溝通矛盾的常見原因。

孩子們年齡越小,語言表達能力越弱。作為父母,你會看到一些小寶寶有時會對著玩具喃喃自語,那是因為他們在不厭其煩地學習語言、練習語言;當孩子3,4歲左右,有或長或短的一段時間,非常喜歡重複聽同一個童話故事,或喜歡重複看某部動畫片,看了一遍又一遍卻不會厭倦。那些聰明的父母,也會在寶寶學話期,懂得使用「親子語」(興奮說話的語調)與孩子溝通,幫助孩子們發展語言。那是因為他們懂得,孩子們在幼小的年齡,語言表達能力有欠缺。




對孩子而言,雖然他們的語言能力不成熟,但他們卻總希望表達自己。著名發展心理學家愛利克·埃里克森說,年幼的孩子正處於發展自主感和主動感的強烈階段,他們迫切地希望發展自我控制的能力,以此獲得成就感。所以我們不難見到某些說話結結巴巴卻又非常暴躁的孩子,嘗試與父母迫切地溝通,希望能得到超市貨架上的玩具小火車。不明就裡的父母每看到孩子帶著哭腔的語調索要東西,常常會怒火中燒,覺得這孩子太不講道理。事實上,這些孩子只不過是不懂得「有話好好說」而已。

記得我家閨女正處於學話期的時候,有一次因為迫切地想要玩她哥哥手上的玩具熊,一伸手就扯著哥哥的衣服,一邊哭一邊看著我。我對她說:「別急,你可以對哥哥說『玩具熊』!」女兒學著我的口音,大聲而笨拙地對她哥哥說:「哥哥……玩具……熊!」她的哥哥也很配合:「好的,哥哥給你!」閨女破涕而笑,拿著哥哥遞給她的玩具熊,興高采烈地跑了。經過多次「有話好好說」的經歷後,孩子便學會了如何溝通。




想起了一個傳說故事。傳說古代有個孩子,很聰明卻天生啞巴,也不識字,並且很不幸地,他的爸媽也是啞巴文盲。一家人經常「雞同鴨講」,常常為了一件小事情指劃了半天。有一天,這個孩子自己用小石頭在牆上塗塗抹抹時,突然想到了一個好主意——他和爸爸媽媽只是啞巴,不是瞎子,他們可以通過「畫」溝通。從此,他們一家三口凡是溝通聊天,都用小石子在牆上畫,雖然畫得丑,但一看便明白。慢慢地,他們還通過「畫」與親戚鄰居溝通。再後來,一貧如洗的家還因為能溝通而做起了小買賣,小日子也過得越來越紅火。

無論如何,親子溝通總能找到方法,只要用「心」!


關鍵字:語言發展、親子互動、親子溝通、育兒方法、早期教育

幼兒說,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已出版書籍《心理諮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獲國家部級優秀出版物獎)。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jA2-aW0BJleJMoPMxRG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