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濕疹?寶爸寶媽不用怕,找對方法輕鬆搞定

2019-07-23     雲南中醫

熊磊

雲南省名中醫、教授

雲南中醫藥大學校長

小兒濕疹是嬰幼兒常見的皮膚病之一,因其反覆發作,日久不愈的特點成為眾多家長的「心頭病」,今天就讓「知了」為您說道說道什麼是小兒濕疹,如何防治小兒濕疹。

什麼是小兒濕疹?

小兒濕疹,又叫「奶蘚」,是兒科常見的一種過敏性皮膚病,臨床以皮膚紅斑、粟粒樣丘疹、丘皰疹或水皰、皰破後出現點狀糜爛、滲液、結痂並伴劇烈瘙癢為主要特徵。皮疹多見於兩頰、前額及頭皮,重者可蔓延至頸、肩、臂,甚至四肢及全身。以過敏體質的嬰兒較為常見,易反覆發作,常始發於1-3個月的嬰兒,多數在2歲以內逐漸減輕至自愈。

不同類型的濕疹症狀不一

根據濕疹的不同表現可分為滲出型(濕型)、干型、脂溢型:

1.滲出型(又稱濕型)

以滲出為主,可見糜爛,常見於肥胖型嬰兒,初起於兩頻,發生紅斑、丘疹、丘皰疹,常因劇癢搔抓而顯露出有滲液的鮮紅糜爛面;嚴重者可累及整個面部甚至全身。

2.干型

以糠皮樣脫屑為主,多見於瘦弱的嬰兒,好發於頭皮、眉間等部位,表現為潮紅、脫屑、丘疹,但無明顯滲出;慢性發作時也可輕度浸潤肥厚,有皸裂、抓痕或結血痂,常因陣發性劇烈瘙癢而引起嬰兒啼哭和睡眠不安。

3.脂溢型

滲出物如油樣,癢感不重。表現為皮膚潮紅、小斑丘疹上有滲出的淡黃色脂性液體覆蓋,後結成較厚的黃色痂皮,不易除去,以頭頂、鼻旁、耳後多見。

與其他皮膚病的鑑別

1.尿布皮炎

尿布皮炎僅發生在臀部、大腿等和尿布相接觸的部位,皮膚損傷為界限清楚的紅斑,其他地方無皮損;而小兒濕疹多發生於頭面部。

2.出疹性傳染病

出疹性傳染病包括麻疹、幼兒急疹、風疹、猩紅熱等,這些疾病都因具有皮膚出疹、傳染性的特點而得名,臨床表現除皮疹外還具有發熱、咳嗽等全身症狀,此類疾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需及時就醫。

3.皮膚真菌病

皮膚真菌病其皮損以環狀,邊緣清楚,色紅,略高出皮面,有丘疹、皰疹和鱗屑,而中央皮膚正常為特點,一般不見於面部。

中醫如何認識小兒濕疹?

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以「胎毒」和「濕熱之邪」為主要病因。一方面因母親懷孕時多食發物(包括辛辣刺激、燒烤油炸、海鮮魚腥等)或者經常情緒煩躁,導致肝火內動,遺熱於小兒所致;另一方面因寶寶出生後父母喂養方式不當,飲食不節:一則食入過量,二則偏於肥甘厚膩,損傷寶寶脾胃,導致濕熱之邪內生而引發本病。另外,因調護不當,或感受風、濕二邪相搏亦可導致本病的發生。

小兒濕疹的治療

濕疹的治療,西醫多選用內服或外用抗過敏藥物、激素、抗生素等,短期療效肯定,但長期應用會出現皮膚萎縮、色素沉著等副作用,且易產生依賴性,一旦停藥即會出現反彈現象,復發率高。

中醫針對患兒症狀辯證論治,對寶寶身體進行整體調理,在幫助寶寶恢復健康的同時提高寶寶的抗病能力。中醫藥在濕疹治療方面有著「治根本、少復發、無依賴、副作用小」等多方面的優勢。「知了」團隊為您推薦一些防治小兒濕疹的方法,在家亦可進行治療:

濕疹外洗方

將白鮮皮20克、地膚子20克、蛇床子20克、紫草20克、地榆20克、苦參20克、紫荊皮20克、徐長卿20克放入煎藥鍋中,加水2000ml,浸泡20分鐘,煮沸15-20分鐘,去渣,倒入盆中,待水溫冷至38-40℃,浸泡患處,或用毛巾蘸取藥液敷於患處皮膚,10-15分鐘後用乾淨柔軟的毛巾擦乾即可。

註:本法適用於濕型、脂溢型小兒濕疹;注意保持室溫(26-28℃)、水溫以接近膚溫為宜;治療後要及時擦乾皮膚,避免著涼。

赤小豆薏仁茶

赤小豆、炒薏苡仁、芡實各5克,馬齒莧、淡竹葉、槐米、綠茶各1克,將赤小豆、炒薏苡仁、芡實冷水浸泡2小時,放入煎藥鍋中煎煮兩小時,後將淡竹葉、馬齒莧、槐米、綠茶用紗布包好,投入鍋中,再煮半小時即可。飲茶一日多次。

玉米須茶

將玉米須清洗乾淨備用,清水注入砂鍋內,大火燒開,放入備好的玉米須;蓋上鍋蓋,小火煮15分鐘至茶色微黃,盛入杯中放置適宜溫度即可服。

預防很重要

提倡母乳喂養,預防牛奶喂養引起的異體蛋白質過敏所致的濕疹;

輔食添加要循序新進,注意飲食忌口,儘量避免進食魚腥、海味、羊肉等發物;

小兒衣著應選用寬鬆、透氣的純棉衣物,儘量避免皮膚直接接觸化纖及羊毛製品;

避免熱水刺激皮膚患處;洗浴時勿使用肥皂及強刺激的沐浴液;

為了防止孩子搔抓患處繼發感染,保持寶寶雙手的清潔,並經常修剪手指甲,必要時給孩子穿戴棉布手套;若因搔抓後發生感染,出現體溫升高及局部皮膚紅、腫、熱、痛等症狀,應及時到醫院診治。

項目名稱:《幼幼心經》

實施主體:「知了」團隊

編審:熊磊、楊若俊、尹蔚萍、王納

總編:張小貝 責任編輯、版式設計:陳思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j9SgMWwB8g2yegND6SQ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