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19年度最大的人設崩塌現場就是「暴躁聖誕老人」化身兒子掛偶了吧。
談及徐錦江,年輕人可能想到「聖誕老人」,而對於上了年紀的觀眾,更多是不怒自威的惡人形象,他飾演的鰲拜是多少人的童年陰影?
可老戲骨上了綜藝也逃不開「人設崩塌」的現實。熒幕上嚇壞許多寶寶的徐錦江成了自家寶寶的「隨身掛件」,即使做不到走哪兒跟哪兒,也遠程粘著兒子。
早上起來發現妻子孩子不在家,這個老頭條件反射式的抓起手機開始奪命連環call。
「兒子,你在哪兒呢?
怎麼不告訴我就走了?
中午還回來了嗎?」得到孩子的答覆,放下電話沒多久,徐錦江電話又打了過來,這次是不會用電腦看電影。電腦剛弄完,他又打電話問ipad怎麼用。
就這樣來來回回、反反覆復,徐菲出去一上午就接到徐錦江30多個電話,節目播出,不少觀眾表示「仿佛看到自己父母的樣子」「有點煩了,30多個電話也粘人了。」
徐菲面對爸爸過分的依賴並沒表現出厭煩,只是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爸爸與熒幕形象大不同,好像隨時隨地需要他的照顧。
而徐錦江卻說「我是故意煩他,就想讓他多點關心我。」
看著硬漢流淚,我才意識到徐錦江面臨的困境或許是千萬「留守父母」的集體困境,「煩我們」似乎成為這些兒時英雄的最後手段。
沒經歷奪命連環call的人生不完整,誰沒抱怨過父母總愛問些傻問題?畫著電話費卻嘮著「你吃飯了嗎?」「該添衣服了」「鄰居家誰誰結婚了」的「廢話」。
如今我才明白,父母發起的聊天,重點不是談什麼,而是跟誰談。
電話那頭喋喋不休、有點墨跡的父母,只是孤獨了,沒意思了,如幼兒園時的我們一樣,需要關注和陪伴。
中國有句話叫「老小孩」,只是父母願意陪我們長大,但長大的我們卻不一定願意陪他們變老。
02
經濟迅猛發展帶來的留守兒童引發社會關注,卻不知老齡化的中國「空巢老人」的問題也一樣嚴峻。
2013年中國空巢老人人口超過1億,「十二五」期末,全國65歲以上空巢老人將超過5100萬,以目前的人口老齡化速度,2030年我國老齡人口逼近3億,而產生的空巢老人也將超過兩億。
不是所有老人都老有所樂。
由於這屆老人成長環境的限制,註定了他們無法想我們一般肆意自由的揮灑黃昏,生理上的倒退、社交能力的退化,讓他們被迫退出歷史舞台,加上和孩子們天然的代溝,老人們深陷王小波所說的「年老才發現除了家人一無所有」的困境。
如果此時作為子女的我們再遠離他們,那父母剩下的時間只能自導自演了。
19年初爆紅的《啥是佩奇》就講述了空巢老人迫切融入小家庭的努力。
機械版佩奇荒誕搞笑,但在笑聲中能體會到來自父母討好般的心酸。如果不是不得已,誰願意成為空巢老人?每天以盼孩子回家為生活目標?
很可惜,處於生老病死循環中的我們將來也逃不開空巢的命運,那麼如何成為合格的空巢老人,他的生活將面臨什麼呢?
曾經有社會新聞的記者對一位獨居老人進行採訪,當問多久洗次澡時,老人回答,儘量不洗,我一個人住,洗澡萬一摔倒了連扶的人都沒有。
空巢越久,作為人基本的生活需要都得被捨棄,洗個澡也得如履薄冰。
獨居要考慮安全,老兩口的生活也不把握。
好友曾含淚跟我說過父母的獨居故事:
兩家生活在同一城市,但居住的小區離著挺遠。某天晚上叔叔起夜,一個腿軟摔倒,阿姨聽見聲音趕緊去扶,可怎麼也攙不起這個看著乾瘦的老人。
因是深夜不想麻煩姑娘回家幫忙,又不舍老伴兒自己躺在地上,於是拿來棉被,往地上一鋪,老兩口就在地上對付了一宿,早上才打電話,讓她找人來把叔叔送醫檢查。
家,對於空巢老人來說既是幸福的來源,也潛藏著重重風險。
03
如果說空巢是社會趨勢,那對年輕人來說就是機會,一個減少「子欲養親不待」悲劇的預警。
2019年高分綜藝《忘不了餐廳》中黃渤透露,其實自己的父親也是阿爾茲海默症患者,病情已經十分嚴重,嚴重到忘了兒子是誰。
和普通人面臨的兩難一樣,黃渤父親病情發展時正好趕上渤哥事業上升期,一手是麵包,一手是親情,難以抉擇。而渤哥只是以為爸爸年級大了,記性不好,所以全力奮鬥,希望用自己的成功喚醒父親的驕傲。
然而等忙完回頭卻發現,爸爸的病情已經不可逆,連兒子的記憶都被抹去了。
當舒淇詢問如果回到從前,他準備做什麼?黃渤默然,看著不遠處的患病的阿姨叔叔們低聲說「多陪陪他吧。」
綜藝《王牌對王牌》中有一期邀請嘉賓向從前的自己喊話,站在道具天台上的王鷗想了很久,選擇跟2006年11月15日的自己說話「你應該放下手上的工作,立刻回家,看你爸最後一眼。」
13年前,寂寂無名的王鷗因為事業錯過了和父親的最後一面,這個無法彌補的遺憾一直伴隨著她,久久無法釋懷,她用哽咽的聲音提醒所有人,錯過只是一瞬間,但傷害卻無法彌補。
世上最可怕的不是與至親離別,而是連告別的話都來不及說,父母迎接了我們的出生,而我們卻連告別都會爽約。
04
因為空巢出現太多悲劇,但我們卻不能因空巢來指責子女,現實里誰都有無奈,所謂空巢都帶有被迫性質。
成年人的世界被工作、房貸、孩子擠壓揉搓的沒了形狀,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不想陪伴,而是條件不允許。
可是硬體無力改變,軟體應該更新換代。看了這篇文章或許能勾起你對遠在來家父母的牽掛,可按照慣性,一局「農藥」您就忘了。
所以請求:
在父母打電話時多些耐心,從被動的「嗯、啊、知道了」成為對話的發起者,應該不難;
在遊戲短視頻的間隙抽十幾秒給爸媽發句語音,讓他們聽聽你的聲音,也不算難;
在條件允許的範圍內,用短假期給老家父母一個驚喜,收穫的幸福應能抵消旅途中疲憊。
既然無法改變空巢,那就給巢增加一些力所能及的色彩。
結束文章閱讀,請拿起手機和家裡視頻、語言吧,別錯過他們的後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