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間,汽車市場出現了一個觀點——報復性消費。顧名思義,報復性消費是在傳統商業語境中出現的名詞,基本含義是在一個局部區域,因為信息不對稱,在較短時間突發性意外事件之後引發的強烈反彈消費行為。
簡單地說,就是在疫情期間下,消費者正常的消費被壓制了,疫情過後會消費會突然集中出現。
於是就在很多消費領域就出現了不少匪夷所思的消費行為,比如一次下單77杯奶茶,一口氣購買50支口紅,點了整本菜單的燒烤,連吃三天火鍋。
於是,就有不少人認為,汽車市場也會出現類似的「報複式」消費行為。
當然,不會出現「77被奶茶」「50支口紅」的事。因為汽車這類商品的價值不菲,遠非幾杯奶茶和口紅能比的。
大家持這種觀點,主要是因為這場疫情改變了許多人的出行觀念。
疫情期間,相對比人員聚集的公交地鐵等公共運輸方式,私家車成為許多人心中比較安全的出行方式。而且,據滴滴、神州等出行公司的數據顯示,它們的業務在疫情期間恢復得很快,在很大程度上也說明了消費者對私家車出行的渴望。所以,疫情過後會有很多消費者加入到買車的行列里。
現在的情況和2003年非典很像,非典疫情結束後汽車市場將出現「報復性消費」,因此對2020年的車市充滿信心。
另外,從乘聯會數據來看,2020年1月全國乘用車市場零售169.9萬台,同比2019年1月下降21.5%,這是自2005年乘聯會零售統計以來最低增速。
2月,我國狹義乘用車銷量僅為252308輛,環比下滑85.3%,同比巨跌78.5%,完全背離歷史走勢。即便到了三月份,雖有所回暖,但情況依舊不樂觀。乘聯會數據顯示,3月份前三周,中國汽車零售銷量相比去年同期下滑45%。
在這種情況下,正常的消費需求因為受到壓制,必然會在疫情之後得到釋放,銷量必然會有反彈。如果能抓住這個反彈的機會,車市就有可能復甦,走出自2018年以來的汽車下行泥潭,也是有可能的。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目前中國家庭40%汽車保有量,中國的汽車市場還有相當大的市場空間。
多種因素都在預示著汽車市場的「報復性消費」遲早要來,似乎只要等待就可以了。
但,情況會如此簡單嗎?
中國車市並沒有隨著全社會的復工復產而實現銷量恢復,截止3月第三周,乘用車市場零售銷量依然有40%的下滑幅度。
儘管市場空間還很大,儘管消費者在疫情期間飽受無車之苦,但市場表現就是不振。
汽車作為大宗消費商品,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買車的花費都占據了個人和家庭收入非常大的比例,更何況疫情對很多人的收入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換句話說,要想報復性消費得有足夠的消費力才行。
2019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速為8%,連續兩年出現回落,隨著經濟告別快速增長期,再加上突如其來的疫情,消費者的表現就是對於未來收入的信心不足,進而壓低消費。
據中國人民大學的相關研究表明,70%的工薪階層預計疫情後家庭收入將減少;另外,近六成工薪階層手中的應急資金僅能維持3個月以內的疫情前同等標準生活,僅兩成可維持半年以上。
體現在汽車消費上,那就是有心無力,大部分消費者想買車,但奈何口袋裡錢很緊張啊。
全國性的復工是從三月份開始的,很多人的收入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而且目前來看,未來還有幾個月也都是如此。
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在買車這個問題上不得不理智。
可能會出現的情況是購車需求暫時取消或延遲。對當下的中國車市來說,「低慾望、低消費」正在成為一種慣性。
所以,把汽車市場的希望寄托在消費者報復性消費上真的行不通。
目前政府的刺激政策就顯得很重要,目的正是讓市場先熱起來,把消費者的購車慾望激發出來。
近一段時間,包括浙江、北京、湖南、廣東等多地,均有消息已出台或者即將出台刺激車市的具體政策。受此利好刺激,3月24、25日A股汽車板塊整體連續大漲。
現在已經出台的政策有四種,一是放開限購,二是發放購車補貼,三是鼓勵淘汰老舊機動車、四是延緩實施國六標準。
表面上看,前三種政策措施最受關注,但其實作用並沒有想像的那麼明顯。
首先是放開限購政策,目前國內限購限牌的城市並不多,只有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杭州、貴陽這幾個城市和海南省。尤其是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迫於交通壓力,根本就不會全面放開,只能適度放開,也不過增加幾十萬輛,刺激作用不大。
再就是部分城市採取了購車補貼和鼓勵淘汰老舊機動車等措施。這兩者的核心是一樣的,通過現金補貼對消費者進行補助,這些政策都是應急救市措施,有時間限制,還有數量限制,總之有很多附加條件,短期內會有效果。但從長遠來看,這些措施都是治標不治本。
因為現在中國車市的下行早在兩年前就開始了,這次的疫情只是加劇了情況惡化,所以說,中國車市發展停滯是早早晚晚的事,只靠政府臨時性的、有限制條件的補貼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因此,我們認為,中國汽車市場並不能在短期內實現正向發展,除非有非常強大的刺激性措施介入。說到這,有人會問了,什麼樣的政策才算是強大呢?
舉個例子,購置稅減半就屬於這種。過去十幾年來,我國購置稅減半政策實施過兩次。第一次在2009年,為應對2008年金融危機而推出,當年銷量突破1364.48萬輛,同比增幅46%;第二次從2015到2016年,2015年當年年底增幅達到14.9%,2016年達2800萬輛,一舉創下歷史新高。
可見購置稅減半政策對車市拉動效果非常直接。
3月3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出台了3項促進汽車消費的相關政策,一是將年底到期的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和免徵車輛購置稅政策延長2年;二是中央財政採取以獎代補方式,支持京津冀等重點地區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柴油貨車;三是對二手車經銷企業銷售舊車,從5月1日至2023年底減按銷售額0.5%徵收增值稅。
這對於受疫情影響的汽車產業是重大利好消息。但是從長遠來看,國務院出台的政策更像是在配合各地政府。
當然,現在中國車市的情況和2009年以及2015年不一樣,現在的是進入下行階段,而2009年以及2015年還處於上升時期,相應的解決措施肯定有不同。
上述政策的效果到底能有多大,我們還不得而知。
關於如何進一步促進汽車市場消費,還有人提出更具體的方案,比如說把購置稅轉交地方政府,還有減輕用車成本,比如降低油價、高速收費,還有稅費改革,各種措施都可供決策部門考慮。
但不管什麼樣的解決措施,只要是給消費者減負,抓住消費者的痛點,才能真正把汽車市場盤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