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窯堡:中國革命在此轉折
採訪團向革命烈士紀念塔敬獻花籃 本報記者 馬昭 攝
子長市地處陝西北部的黃土高原,原名安定縣,為紀念陝北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始人謝子長, 1942年將安定縣改名為子長縣,著名的瓦窯堡會議就在這裡召開。昨日「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採訪團走進子長市,了解這裡的紅色歷史。
瓦窯堡會議吹響民族抗戰號角
記者來到位於中山街南側下河灘的田家大院,這裡便是瓦窯堡會議舊址。一排五孔窯洞古香古色,會議室內,2張方桌、6條長凳。在瓦窯堡革命舊址紀念館,一邊聽講解員對那段革命歷史的講述,一邊撫摸著屋內破舊的小方桌、煤油燈、茶壺和茶杯、老式的電話機……記者恍然間回到了那段紅色的歲月。
講解員介紹, 1935年10月,長征中的中國工農紅軍勝利到達陝北,11月7日,中共中央直屬機關和後勤傷病人員,經安塞到達瓦窯堡。很快,黨中央要進駐瓦窯堡的消息傳來,安定、秀延、赤源縣的農民從各地趕著毛驢把糧食、蔬菜、牛羊肉送到供給部和接待站。
1935年,日本加緊侵略華北,全國人民抗日民主運動的浪潮日益高漲。民族存亡危難之際,中國共產黨人以極大的政治勇氣和寬闊胸襟,高舉抗日救國的大旗。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就是在這個五孔窯洞的院子裡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由張聞天主持。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13人出席會議,並通過《關於軍事戰略問題的決議》、《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等議案。會上最終形成決議,決定了黨舉什麼旗,走什麼路,建什麼國的大政方針。
謝子長:西北紅軍和西北蘇區創建人之一
城區以西25公里的李家岔鎮棗樹坪村,這裡是謝子長將軍的舊居。這處舊居至今有120多年的歷史,由16孔窯洞組成,包括上院、店院、下院和側院四個部分。
講解員告訴記者,謝子長,原名世元,後改德元,號浩如。1897年1月19日,出生於李家岔鎮棗樹坪村。1925年在北平(今北京)加入中國共產黨。年底由北平回到陝北,從事兵運和農運工作。
謝子長是西北紅軍和西北蘇區的創始人之一,中共中央北方局派駐西北的軍事特派員,中國工農紅軍傑出指導員。曾兼任陝北紅軍游擊隊總指揮、紅26軍42師政委,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委員和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指揮部隊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陝北蘇區的多次「圍剿」。1935年2月21日(農曆正月十八)夜,謝子長因傷病不幸與世長辭。毛澤東主席親筆為謝子長題詞:「民族英雄」、「雖死猶生」,並書寫了碑文
醉 美 子 長編 輯:劉 宏責 編:張亞寧監 制:高 瑞來源:《三秦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