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多少商人,就有多少《商界》的故事

2019-11-15     商界雜誌

視頻加載中...

點擊觀看企業家祝福視頻

每一個中國商人,不管成功與否,背後都有一部辛酸史。

在上世紀70末到整個80年代,如果經商算是一種職業的話,商人是最讓人看不起的職業。溫州「八大王」因「投機倒把」成為重點打擊對象,「傻子瓜子」年廣久因「經濟問題」被判刑三年,國企改革第一人步鑫生因打破「大鍋飯」而飽受爭議。

這10來年,是中國企業和企業家(個體戶)最掙扎的10年,也是中國經濟開始起步的10年。儘管頂著各種「罪名」和冒著各種風險,但窮怕了、渴望發財的個體戶如雨後春筍,開始有了中國市場經濟的雛形。

直到1992年,鄧小平南巡深圳,才了結了「姓社姓資」的爭論,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著名論斷。

一年後,重慶有兩個年輕人敏銳地意識到,中國需要一本刊物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搖旗吶喊,剛剛蓬勃生長的中國商人需要一本教科書式的刊物!

1994年1月,《商界》正式問世。創始人劉旗輝把「集商界經營之道、看商界豐富人生」作為《商界》的辦刊宗旨,發刊詞的標題叫《我是生意人》,簡單直白地向世人宣告:我是生意人,我們不再是「三教九流」,我們是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的推動者!

從這一次發聲開始,25年來,《商界》始終陪伴者中國的企業家一起成長,始終是企業家精神的捍衛者。

我們陪伴商人一起成長,是因為我們知道每一個商人肩負的巨大壓力,有身份上的不被肯定,有生意場上的各種陷阱,有經商過程中的知識缺陷,有交易過程中的法律風險等等。

25年,《商界》究竟造就了多少百萬富翁、千萬富豪、億萬級的企業家,我們無法統計,但是我們知道,我們一直和他們在一起。

《商界》的故事,就是商人的故事。25年來,《商界》始終堅持的「以商人為本」,陪伴的是中國商人,撫慰的是中國商人的心靈。

王建國是個商人。他的生意不大,但能夠保證一家老小過上相對富裕的生活。他在給《商界》的來信中說:「當年要是沒有《商界》,我一定過不上現在的日子」。1997年,王建國正處於下崗後迷茫的人生關口,他習慣性地翻閱自己訂閱的最新一期《商界》雜誌時,看到了譚木匠——譚傳華的創業故事。

「一位殘疾人,經歷了那麼多的人生坎坷和創業失敗,最後仍然可以站起來,靠賣梳子把一家企業做得有聲有色,我為什麼不可以?」從此,王建國投身商海,生意也越做越好。「到今天,這本《商界》仍然在我的書櫃里,每當遇見困難,我就會拿出來看一看。它一直陪伴著我,撫慰著我。」

《商界》的意義不只在於見證了一位又一位商業巨人的成功和教訓,更大貢獻在於,《商界》鼓舞了整整一代商人去創業、去奮鬥!

許多年輕人,希望自主創業,面對的最大問題往往是沒資金,缺產品。2001年,《商界》聯合華帝等一批知名企業,針對大學生,開展了「百萬元創業援助大行動」,為想要創業的優秀大學畢業生聯繫產品,提供資金,提供創業培訓,幫助他們快速走上經商之路。

參加了這次活動,已經是華帝知名經銷商的余靜回憶起當年的經歷,仍然很激動,「就是這次活動,讓我與華帝結緣,並有了今天的成就。」

作為本次活動的延續和發展,我們連續開展了幾年的「從容就業、激情創業」的活動,邀請知名企業家走進大學校園,幫助大學生就業、創業。

中國有多少商人,就有多少《商界》的故事。

時代在變,不管是成功商人,還是創業青年,今天獲取資訊的來源途徑大大增加了,也許今天的《商界》已經失去了它作為教科書的意義。但是,在商海打拚,每個人都會有身心疲憊的時候,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困難,每個人都需要精神的引領,每個人都需要溫情的陪伴。「有態度的媒體、有深度的服務」,25年來,《商界》一直陪伴在無數中國商人的身邊,下一個25年,我們依然會不忘初心,繼續陪伴在你身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iq4pcG4BMH2_cNUg4Iz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