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奉獻為農家

2019-11-05     農視網

針對沽源農產品知名度低的短板,張天佑的派出單位農影中心全體動員,在原中央電視台農業節目免費為沽源進行了10期專題,共20個波次的全媒體推介,總時長10萬秒,其中,農產品廣告在央視免費播出3500多條次。

一心奉獻為農家
——記農業農村部掛職幹部張天佑

一名掛職幹部,800多天時間,在一個貧困縣裡能做些什麼?農業農村部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辦公室主任張天佑用行動給出了答案。2017年4月,作為原農業部環京津產業扶貧共同行動的28名扶貧幹部之一,張天佑離別妻子和3歲幼子,主動報名到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張家口市沽源縣,掛職縣委常委、副縣長,開展扶貧工作。

協助推動投資7億多元的產業項目;創新打造6個產業扶貧模式,帶動全縣1萬多貧困戶平均增收2000多元;創新產品營銷,助農增收3億多元;協調中央、省級農業部門新增幫扶資金5000多萬元;4個重點幫扶村脫貧1118人,貧困發生率由最高的42.9%下降到0.53%;組織培訓5萬多人次,個人捐款6萬多元,募集款物150多萬元,探索「智志雙扶」新路徑……兩年多來,在派出單位和地方的支持下,張天佑夙興夜寐、激情工作,共落實50多件幫扶實事,平均16天做成一件事,贏得了沽源幹部群眾的信賴和讚譽。

「他根本不像掛職幹部」

沽源縣位於河北省高寒偏遠的壩上地區,是全省最後一個通電通油路的縣,被稱為環京津「裘皮大衣」上最大的「補丁」。

面對艱巨的幫扶任務,張天佑一到沽源,就進入了「倒計時」狀態。僅僅兩個月,他就調研12家企業,走遍全縣14個鄉鎮,100多個貧困村。2018年春節前夕,他頂著零下30多攝氏度的嚴寒,10天走訪了180多戶貧困戶,挨家挨戶了解致貧原因,謀劃產業項目。

兩年多來,張天佑全身心投入沽源扶貧事業。周末下鄉,深夜開會,節日不休,每天打五六十個電話,他擔任四個工作專班的組長、副組長,下鄉300多次,始終處在高強度滿負荷狀態中。他曾因過度勞累,突發急病血流不止,手術後醫生要求臥床兩個月,但不到兩周他就悄悄跑回縣裡。

一次冰天雪地里下鄉,他途中摔倒,造成韌帶嚴重撕裂再次入院,病床上依然不停地打電話推進工作。他說:「那麼多事等著我去干,一天也不能浪費。」同事們被張天佑的敬業精神深深打動,他們常說:「天佑把沽源的事當作自己的事,他根本不像一個掛職幹部!」

授人以漁的扶智縣長

初到沽源,面對產業扶貧中貧困戶科技素質偏低的瓶頸,張天佑心急如焚。

他擔任縣科技扶貧培訓領導小組組長,爭取資金280萬元,從科研機構請來國內頂尖的3位產業體系首席專家,建立了83人組成的農業科技顧問團,按照「貧困戶點菜,專家下廚」的思路,對全縣233個村進行地毯式培訓。兩年多來,共組織各類免費培訓班590多場次,全縣5萬多人次參訓。

張天佑還在重點村建立博士碩士常駐的「科技小院」,引入農業全產業鏈服務的「金豐公社」,為貧困戶提供伴隨式技術服務。組織專家及時防控爆發的架豆「火霜」,為貧困戶減少損失3000多萬元;引進西蘭花新品種,為貧困戶每畝節省種子成本1500元;為5個貧困村化驗土壤,捐贈20萬元優質配方肥,推進「三品一標」產品認證12萬畝。

兩年來,全縣農業科技貢獻率提高了16個百分點,打造了產業扶貧、扶智先行的「沽源樣本」。

扶犁深耕的產業縣長

沽源無霜期短,產業扶貧是最難啃的硬骨頭。為了給易地搬遷村提供穩固的產業支撐,張天佑引入高品質黑豬項目,打造了「企業+合作社+村集體+貧困戶+保險機構」的扶貧模式,在4個貧困村推廣,可帶動700多戶貧困戶穩定增收。

為彌補企業帶貧能力弱的短板,張天佑幫助籌資2800萬元,把貧困戶收益嵌入奶牛託管、有機肥生產、還田種菜、終端銷售的每個鏈條,打造了全縣第一個循環農業扶貧模式。

為了打造扶貧「爆款」產品,張天佑擔任縣富硒產業領導小組副組長,籌資380萬元,實施全縣富硒土地詳查。推廣富硒藜麥種植8000畝,帶動130戶貧困戶年均增收2000元。引進企業投資2000多萬元,打造萬畝富硒金蓮花扶貧基地,帶動500多戶貧困戶均增收3000多元。

為發展旅遊產業扶貧,張天佑協助其他縣領導推動投資6.8億元,帶動300多名貧困戶的「蝶變沽源」旅遊項目,於今年4月開工建設。

引進火雞養殖、烏骨羊養殖、瓜子加工……兩年多來,沽源貧困村產業基礎弱、貧困戶增收渠道窄的局面被徹底扭轉,主導產業覆蓋率達到90%以上。這一系列涅槃的背後,留下了張天佑忙碌的背影。

同事們常說:「產業扶貧有問題,就找天佑商量。」縣委書記郭有和說:「天佑的到來,給沽源發展打開了一扇窗!」

助農增收的營銷縣長

「產業扶貧重點要在扶持貧困地區農產品產銷對接上拿出管用措施。」面對沽源農產品長期優質不優價的窘境,張天佑認真貫徹黨中央指示精神,在產銷對接上奮力突破,成效顯著。

沽源架豆品質優良,但種植分散,價錢歷來由中間商說了算。張天佑到沽源50多天就發起成立沽源縣架豆協會並擔任首席顧問,吸納1600戶貧困戶入會,建立微信群,收采期每日根據市場行情統一發布價格,在採購商面前,貧困戶第一次有了議價權。

針對沽源農產品知名度低的短板,張天佑的派出單位農影中心全體動員,在原中央電視台農業節目免費為沽源進行了10期專題,共20個波次的全媒體推介,總時長10萬秒,其中,農產品廣告在央視免費播出3500多條次。

多措並舉之下,2017年,沽源架豆達到歷史最好行情,貧困戶每畝同比增收1600元,大棚架豆價格三年持續攀升,全縣農民增收1億多元。2018年,沽源馬鈴薯銷售渠道全面打通,貧困戶每畝同比增收500元,全縣增收1.65億元。僅架豆、馬鈴薯就輻射帶動貧困戶8500戶。他打造「有機種植,會員銷售」的新模式,使沽源有機蔬菜賣出10倍價格。他組織3屆蔬菜交易大會,參加5場產銷對接,簽訂並落實1.79億元銷售訂單。今年7月,面對上市期推遲等原因導致的蔬菜滯銷,張天佑食不甘味,兩天打出300多個電話,請來北京等地60多家大型採購商簽訂13項購銷協議,幫助穩定了市場。

精準為民的扶志縣長

東辛營村81歲的鄭世英老奶奶每次看到「天佑侄兒」都要抱抱他親親他。原來,張天佑12次上門,為老人49歲的兒子做媒並喜結良緣,成就了一段佳話。

針對貧困村「光棍」現象普遍,缺乏內生動力的狀況,張天佑按照「因戶施策,精準繡花」的理念,創新探索「點狀幫扶,內源扶志」,他搭建起全國縣域內首個貧困戶婚戀服務平台,組織了8對新人參加的全省第一場貧困戶集體婚禮。他策劃張家口市百名新人脫貧脫單集體婚禮,鼓勵單身貧困戶通過完整家庭的組建激活奮鬥的動力。

「爸爸,我好想你啊」,沙坑村5歲的孤兒孫宇軒每周都要和「爸爸」微信聊天。為了幫扶特殊困難群體,張天佑創辦沽源縣慈善義工平台,為87名孤兒發起「尋找代理爸媽」公益行動。他自掏腰包,精準幫扶「窮親戚」開列印店、做木雕、種金蓮花,塑造了一批百姓身邊的典型來帶動更多貧困戶主動參與產業扶貧。他組織5名寒門學子和北京家庭結對;發動全家上陣,妻子捐書3000冊,兒子結對幫扶貧困兒童,岳父岳母連續兩年從四川來到沽源為500多名群眾義診……越來越多的貧困戶從他們的「縣長爸爸」和「大兄弟」身上感受到用自己的雙手改變命運的力量。

掛職800多天來,張天佑捧著一顆真心奉獻扶貧事業,完全融入幹部群眾之中,學會了一口沽源當地土話。周圍的人被他為民服務的情懷深深感染,但張天佑卻說:「個人的力量真的很渺小,我不是一個人戰鬥,百姓的創造,派出單位和地方領導的支持,才是我最大的依靠。」

今年4月,張天佑掛職兩年期滿,他主動報名繼續留任。「沽源不脫貧,天佑不回京!」肩負著黨的使命,滿懷著為民的初心,張天佑在扶貧之路上開始了新的征程。

(來源:《旗幟》2019年第10期;作者為本刊記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ilelOm4BMH2_cNUgOxI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