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集為一單元,上集「選CP」,下集「CP合配」。
12月28日晚,《聲臨其境》第三季回歸。當晚#賈乃亮的配音#等話題紛紛登上微博熱搜榜,節目精彩表演片段也成為抖音等短視頻平台傳播度高熱的內容。
從第一季聚焦於配音這一垂直領域,用聲音、台詞、表演多角度展示聲音魅力,到第二季豐富嘉賓陣容,將擬音師等聲音工作者加入其中,並結合VR技術讓節目有更多元的呈現,《聲臨其境》總會帶給觀眾新的視聽體驗。
《聲臨其境》總導演徐晴
走到第三季的《聲臨其境》在嘉賓陣容、競演規則、主持人等方面又進行了創新調整,這份創新背後有著節目組怎樣的考慮?節目總導演徐晴表示,她和團隊想為觀眾呈現更為「作品化」的內容。
從單人對抗到組團PK
大約一周前,《聲臨其境》官方微博宣布節目第三季將由主持人周濤,搭檔前新聲班班長杜海濤,形成「濤聲依舊」主持組合。此消息一出,一度成為網絡熱點。除了主持人由單變雙外,節目在原有賽制的基礎上,還增加了聲咖雙人互選合配環節,即首期節目的四位首席聲咖:胡軍、何冰、韓雪、王耀慶,他們將在神秘聲咖亮聲後,選擇自己心儀的聲咖,雙方彼此互選上即合配成功,並在下一期節目中演繹合配作品。
在徐晴看來,這樣的設置讓聲咖之間的交流能碰撞出更多火花,不僅增加了節目的可看性,也能更加深入地挖掘出聲咖們的潛能。對於新玩法,徐晴導演用「CP」一詞將其概括,「第三季節目兩集為一單元,上集『選CP』,下集『CP合配』」。在她看來,這樣的模式會給觀眾創造出「無窮無盡的想像空間」。
前兩季節目中,導演組注意到無論選擇哪種類型的影視作品配音片段,討論度較高、觀眾反響較好的幾乎都是合配片段,因此決定在第三季將合配的形式作為競演形式之一。考慮到目前已有的影視作品中4人(含以上)同時存在的精彩片段庫存量相對有限,但是兩人對手戲作品數量遠超群戲的數量,因此合配人數也被導演組定為兩兩合配。同時,由於想保留相對成熟的模式,所以在嘉賓設置上既新加入了首席聲咖,也保留了前兩季的神秘聲咖。
徐晴坦言,組「CP」的方式雖然是這一季節目的創新之處,但也存在一定的難度:因為永遠不知道反轉會何時發生,「在目前已經錄製結束的節目裡,這種意想不到的反轉已經出現」。
呈現「作品化」的表演
對於創新,徐晴表示節目並不止於競演形式等方面的改變,更有對內容的改變與提升。「合配搭檔的表演,會跟第一季和第二季有所不同,第三季的更像一部『作品』,完整度更高,藝術化程度也更高。」
為了擁有更好的「作品化」效果,第三季每一單元下期節目錄製前,導演組將給合配搭檔一周時間磨合、準備和排練。採訪中,徐晴透露了胡軍和俞灝明這對合配搭檔準備第二期合配表演的經歷:摘取《霸王別姬》里陳蝶衣的重要戲份重新編輯,找來《霸王別姬》里京劇表演指導老師輔導俞灝明,在梅蘭芳大劇院進行彩排……「開始還有些擔心效果,但沒想到正式錄製時,(效果)非常好。現場觀眾和導播間的工作人員都感動到落淚。」有了合配搭檔的出彩表現,更加堅定了徐晴和團隊最開始的決定:「這種方式是對的,因為回到了這段表演最精華的對手戲(呈現)上。」
首期節目中,不斷加碼的考核項目也成為了第三季的另一亮點:有聲咖們用「人設」聲音朗誦文學作品;有即興用自己的聲音模仿現實中物體的聲音;也有模仿給定視頻片段,用「人設」要求進行配音等。
對於這一新嘗試,徐晴表示,前兩季節目無論是觀眾認定還是宣傳角度,都將其視作一檔專業配音節目,很垂直,很專業化,也很「冷門」;但對於團隊而言,從來沒將其視作小眾題材的節目,「配音是表演的細分切口,當它指向影視作品時,沒辦法將它小項化,它一定是大項化、大眾類的」。因此這些不斷加碼的考核項目,除了豐富節目內容本身外,也起著推動該節目進一步大眾化的作用。
相似是必做題,創新是加分項
從《聲臨其境》第一季到第三季,關於配音一直有著這樣的疑問:在節目中,配音片段跟原片相比是該去追求其相似性,還是追求創新性?
「相似是必做題,而創新是加分項」,對於這個問題,徐晴提到,無論是從觀眾欣賞的角度,還是評委的專業角度,都要在「相似」的基礎上才能進行顛覆性的二度創作——創新。因為觀眾聽到是「相似性」,而專業配音演員、首席聲咖則能進一步聽到專業性的內容。另外,徐晴補充說,在這一季里,二度創作不局限於聲音塑造,更有配音片段的重新演繹等。
走到第三季,《聲臨其境》帶給徐晴的不止是做好一檔專業性較強的節目的經驗之談,還有許多行業思考:首先,感受到了觀眾審美在提高;其次,這種審美提高時刻提醒著她和製作團隊,做內容生產要注重返璞歸真,回歸台詞、配音的根本——注重基本功;第三,垂直類綜藝在未來進一步細分時,將更加注重圈層效應而非長尾效應,因此如何破圈層值得深入研究。
有意思的是,這一季《聲臨其境》的配音片段選擇存在著一定比例的經典老電影片段。擔心年輕觀眾不熟悉,會有距離感嗎?「並不會。」徐晴回答得很乾脆。
經過前兩季一小部分經典老電影片段的嘗試,徐晴相信,經典影片如果能被詮釋得更好,實際會有二輪傳播的價值,因為這些老電影對於年輕人而言是「新內容」,會吸引他們注意,從而關注進而理解,「我們需要的不是迎合而是引領,不必擔心年輕觀眾對『新內容』的接納程度,他們的接受能力非常強」。
-END-
作者丨饒文淵
編輯丨蒹葭
來源:廣電時評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