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博不易,你的精神狀態還好嗎?| 賽先生

2019-08-18     知識分子

近年來,博士生的生存狀態逐漸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點問題。博士生脫髮、女博士「愁嫁」、博士生工作難找、導師壓榨學生、博士生抑鬱自殺……各種問題層出不窮,高學歷高智商人群已成為心理問題的重災區。那麼,博士生的精神狀態究竟如何呢?


撰文 | 靳亞男

編輯 | 小賽

博士,是目前最高級別的學位。獲得博士學位,意味著一個人具備做出原創成果的能力。而要達成這一成就,還真不那麼容易。

博士生處於從「學習」到「學術」的過渡階段,在學術圈中相當於「食物鏈」最低端的「生物」:上面的「老闆」拿到項目之後,具體的實施工作基本上就要交由下面的人來做,博士生無疑是「主力軍」。為了畢業並且以後能有更好的發展,博士們習慣性地加班熬夜,長時間地進行實驗研究。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只要能發論文,即便被「老闆」狠狠壓榨,也不會有半句怨言。

讀博不易,你的精神狀態還好嗎?| 賽先生


(圖源:imgur.com)

發表論文、拿到學位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博士生們還面臨著畢業後找工作的壓力。殘酷的現實是,並不是每一個擁有博士學位的人都可以繼續從事科研工作——教職的數量非常有限,根本無法滿足數量龐大的博士群體。即使幸運地留在了大學、研究所,也並不代表從此便可以在科研道路上順順利利地走下去,科研道路上的淘汰率依然相當高(詳見:科研道路上的淘汰率有多高?堅持5年,你就戰勝了一半同行)。

即便現實殘酷,博士生對於整個科研體系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博士生們的工作影響著科研產出的數量和質量,推動著科學的進步(哪怕只是一點點)。更重要的是,博士生是未來科研的主力軍,這一群體倘若流失過多,會直接威脅學術研究的質量,進而影響到整個國家的科技進步和學術創新。

然而,這個對於科研體系至關重要的群體卻處在令人憂慮的環境之中。2019年5月,首屆研究生心理健康國際會議在英國布萊頓舉行。此次會議聚焦一個嚴峻的事實:很多博士生及博士後研究人員過度勞累且壓力過大,他們的精神健康因此受到嚴重影響。

這絕非危言聳聽,早在2017年,一項發表於Research Policy(《政策研究》)的研究(Work organization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PhD students)就將目光聚焦到了博士生群體的精神狀況。[1]

精神問題高危人群

該項研究針對來自比利時的Flanders地區的3659名博士生,進行了精神狀況分析,並將結果與受過高等教育的一般民眾(769名)、公司員工(592名)及高校學生(333名)進行比較,而後分析了學術界的組織因素對博士生精神狀態的影響。

研究中的精神狀況分析採用的是一般健康問卷(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 GHQ)。該問卷由英國曼徹斯特大學Goldberg教授等人制定,主要用於社區初級保健和有關門診病人,是一般健康水平(包括精神和軀體疾病)的篩選工具。[2]

GHQ分四個版本:GHQ-60,GHQ-30,GHQ-28和GHQ-12。其中,GHQ-12由12個問題組成,與其他三個較長的版本相比,GHQ-12具有精神狀況測量的特徵,且可在2分鐘內完成,快捷實用。因此,該研究採用了GHQ-12。[3]

Flanders的3659名博士生存在的主要精神問題包括長期緊張、情緒低落或抑鬱、睡眠障礙、無法克服困難或享受日常生活。其中,出現GHQ所列症狀2項及以上者(GHQ2+)占51%,3項及以上者(GHQ3+)占40%,4項及以上者(GHQ4+)占32%。對比表明,常見精神問題在博士生中的發生率或發生風險比受過高等教育的普通民眾高出2.43倍,比受過高等教育的公司職員高出2.84倍,比高校學生高出1.85倍。



2013年Flanders博士生與三個對照組常見精神健康問題的發生率。表中所列常見精神健康問題為GHQ-12的12個條目,分別為:1.長期緊張;2.情緒低落或抑鬱;3.因擔憂而失眠;4.無法克服困難;5.無法享受日常生活;6.對自己失去信心;7.覺得自己沒有扮演有用的角色;8.不能集中注意力;9.整體而言,不會感到愉快;10. 覺得自己毫無價值;11.無法做出決定;12.無法直面問題。(圖源:參考資料[1])

研究者還對影響博士生精神狀態的組織因素進行了多元分析,結果顯示:影響博士生精神狀態的主要因素有工作與家庭生活的衝突、科研崗位對研究者能力要求的高低、博士生對科研工作的駕馭能力、博士生導師的領導方式、科研團隊決策的透明與否等。這些與以往發生的多件博士生事件所揭露出來的壓力因素也是相契合的。


2013年Flanders博士生常見精神健康問題的相關因素(圖源:參考資料[1])

該研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其中一點是對實驗結果的解讀存在不同的方式:是大學的工作環境對人的精神健康不利?還是說讀博本身更容易讓人出現精神問題?

其次,現有的數據還不足以支持研究者做出博士生精神健康狀況與工作環境好壞之間因果關係的判斷,對二者關係的解讀還有一種可能的解釋:存在精神問題的博士生更傾向於對他們的工作環境做出消極的評價。

再者,精神健康的評估方式存在一定缺陷,GHQ4+只有與其他信息結合才能更準確地對博士生的精神狀況進行診斷。

此外,該研究僅在Flanders進行,而不同國家之間的博士生教育模式存在著不小的差異,因此,研究結果可能難以泛化。但該研究無疑再一次證明了學術界的精神健康問題的嚴重性,學術相關政策的改革似乎也迫在眉睫。

如何預防?

儘管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博士生群體的確存在精神問題隱患。2015年,一項針對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博士生的研究發現,約3/4的博士生處於「超出常規」的壓力之下。《自然》雜誌的2017年博士生調查則顯示,超過1/4的受訪者擔心自身的心理健康,其中45%的人(占所有參與者的12%)表示曾經就博士學業中產生的焦慮或抑鬱尋求幫助。[4-5]

因此,找到合理的方式來減緩博士生的精神壓力,預防精神疾病的發生,對科研事業的發展至關重要。而這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對於政策制定者來說,首先要做的是增強預防精神疾病的意識,培養鑑別和及時應對精神問題的能力;其次,政策制定者需要重新審查相關政策規定,尤其是涉及研究資金和就業狀況的政策,在制定政府宏觀研究政策時,將對博士生精神健康存在潛在消極影響的因素考慮在內;再者,政策制定者需要對出現精神問題的博士生給予保護,同時對精神健康數據進行更為系統的監測和收集。

對於大學而言,重要的是找到給博士生帶來壓力的因素,並對一般風險因素和特殊管理因素進行鑑別,發展出一套精神問題風險因素管理路徑。該研究還表明,若能成功地管理影響博士生精神狀態的風險因素,大學也將從中受益。

對於導師而言,善於鼓勵學生或許可以抵消部分精神問題風險。另外,幫助博士生找到生活和工作之間平衡、為他們提供清晰的科研計劃和職業規劃等措施也有利於緩解他們的精神壓力。導師們應該重視學生精神狀態的改變,及時進行溝通,並幫助尋求解決辦法。

而對於博士生自身而言,首先需要明確自己能不能適應現實的科研環境。若是理想與現實落差過大,那麼讀博生活無疑是一種煎熬。

其次,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調節方式。簡單的一些建議包括:不和別人攀比,為自己的小進步鼓掌,專注當下的研究,找到自己前進的方向,正確調節自己負面的情緒,積極與人溝通,多運動,培養學術熱情和興趣,處理好師生關係,懂得向外界求助等。


(圖源:unsplash.com)

讀博不易,博士生們在科研道路上艱難前行的同時,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社會各界若能共同致力於創造更健康的科研環境,打破學術界對心理健康問題的沉默,取得的成效將遠好過多發了幾篇論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igf36GwBJleJMoPMGLX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