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走進陽西縣織篢鎮的八元堂,這裡有著特別的紀念意義...

2019-07-30     陽江日報

陽江日報(記者/劉再揚)

在陽西縣織篢鎮衝口村仁和自然村西北面的馬仔窩小山崗上,有一座孤立於村場的陳氏宗祠。這座建於1935年的宗祠,當時由仁和自然村8名鄉賢倡導陳氏鄉親建成,初時名為「八賢堂」,後改名為「八元堂」。抗戰時,共產黨領導的兩陽抗日武裝籌備領導小組在八元堂謀劃了一系列的武裝鬥爭,這個革命舊址因此有了特別的紀念意義。

近日,記者採訪了親歷那段革命工作的梁文堅老同志和一些黨史工作者,同時參考了有關黨史資料,對那一段紅色故事進行了還原。

歷盡艱難險阻謀劃武裝起義

在廣州市天河區的一間房子裡,記者見到了從廣州市婦聯副主席任上離休的陽江籍老幹部梁文堅,這位97歲的革命老人對於自己這一段革命經歷,記憶清晰。她說,1944年7月,抗日戰爭轉入戰略反攻階段,兩陽黨組織為準備和發動武裝起義進行了一系列工作。同月,中共中區特委將謝鴻照從恩平縣調任中共兩陽黨組織指導員,在陽春先農鄉屯堡與兩陽地下黨領導人陳國璋、鄭宏璋秘密開會,籌劃在陽江和陽春邊界山區建兩個抗日游擊大隊。會後,兩縣黨組織分頭進行緊鑼密鼓的準備工作。

「在八元堂開展革命工作時,多虧衝口當地人陳歷(陳天袞)同志,他出生富裕家庭,1939年參加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織篢支部組織委員。」梁文堅回憶,1944年8月,根據上級黨組織的指示,陳歷牽頭和籌資在土瓜村、茅坪村及仁和村開辦了3間萬記樟油廠,為了方便出入聯繫工作,陳國璋當掛名老闆。陳歷以樟油廠作掩護,暗中動員集結了一批進步青年,秘密籌組武裝隊伍。10月,根據黨組織的指示, 陳歷打入國民黨太平鄉任副鄉長,設法控制鄉公所武裝,為後來武裝鬥爭打下了基礎。

「名義上是樟油廠,實際上是黨的秘密工作地點。同時作為交通站,加強陽江和陽春的溝通,也是培養農民骨幹的好地方。」梁文堅回憶說。

黨史記載,1944年冬,地下黨組織負責人陳國璋到陽春縣金堡及陽江縣織篢、衝口一帶,聯繫廖正紀、龐瑞芳、鄧其峰、陳歷、李世謀等一批黨員進行武裝起義的準備工作。陳國璋派鄧其峰、龐瑞芳分別到陽江縣的織篢、陽春縣的河口建立交通聯絡站,建立衝口、橫山、金堡至先農的交通線。

「1945年1月,林昌鏗從大八到陽江城向陳國璋彙報工作後,返程時在街上被敵人逮捕。陳國璋和我隨後離開陽江城,到陽春縣先農(今七星村)和陽江縣的織篢、衝口與謝鴻照、鄭宏璋等一起籌備武裝起義。」梁文堅說,2月,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司令部計劃成立兩陽地方武裝,派吳新率幾名武裝骨幹到衝口配合陳國璋、陳歷組織發動武裝起義。

黨史記載,2月19日,陳國璋、廖正紀、龐瑞芳、羅傑等10餘人在陽春蟠扶鄉田寮村黃選盛家,研究實施武裝起義的具體細節。由於田寮村保長探知消息向敵人告了密,20日晚,敵人將村子實施包圍搜捕,起義中途受挫未獲成功,武裝起義負責人黃選盛為掩護廖正紀、龐瑞芳安全轉移,被陽春縣警殺害。21日,謝鴻照、陳國璋、鄭宏璋等一批參加起義領導工作人員迅速撤離先農鄉,轉移到陽江衝口。謝鴻照在衝口八元堂召開會議,宣布成立兩陽武裝籌備領導小組,謝鴻照任組長, 陳國璋、鄭宏璋任副組長,並成立黨支部,謝鴻照任支部書記。決定陳歷負責陽江方面籌糧籌款籌槍枝工作。陳歷除了獻出家裡的槍枝彈藥和發動群眾借到一些槍枝外,還做通太平鄉鄉長工作,從鄉公所和公堂取出長槍8支,交給武裝起義籌備領導小組。

「那時,陳歷以接待樟木油廠老闆及往來商人名義,將兩陽武裝籌備領導小組成員及一批黨的幹部,安排在八元堂居住,他從家中拿錢解決全部人員的吃飯問題。」梁文堅至今記得,當時住在八元堂的都是男同志,只有她一人是女同志,住在那裡會引起敵人的懷疑,黨組織因此將梁文堅安排到油麻逕小學。

籌備領導小組成立後,繼續以八元堂為中心開展革命活動,相繼在織篢、蒲牌、儒洞、新墟一帶建立了秘密據點,一批共產黨員和進步青年積極籌糧籌款,籌備槍枝彈藥。

八元堂留下許多光輝足跡

資料記載,1945年3月,陳國璋、吳新、陳歷等在織篢衝口發動組織秘密武裝隊伍,準備起義,稱「漠南獨立營」,吳新任營長,陳國璋任教導員。仁和村陳朝碧、陳潮滔和其他村莊進步青年30餘人加入這支隊伍。

同月,兩陽特派員周天行秘密到衝口八元堂召開會議,宣布中區特委關於地方黨組織和武裝部隊分開領導,發展地方黨組織,配合部隊開展武裝鬥爭等重要決定。

3月18日,兩陽人民抗日武裝在陽春先農七星嶺向國民黨打響了反擊的槍聲。同日,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第六團宣布成立。3月下旬,第六團接受開闢新區、牽制敵人、打通南路聯繫等任務,郭大同、鄭宏璋率領部隊挺進漠南地區。漠南獨立營在織篢雞籠篤村宣布起義並加入六團。

3月底,第六團攻打舊倉後,把漠南獨立營整編為六團第二連,陳良任連長,姚立尹為指導員,吳新協助郭大同負責六團的軍事指揮。

1949年3月,在黨的領導下,八元堂附近十幾條村村民500多人,在八元堂召開反「三征」(反國民黨徵兵、征糧、徵稅)誓師大會,很好地配合和支援了當時的人民解放戰爭。

站在八元堂革命舊址前,記者細看院內布置一新的宣傳欄上的漠南人民革命故事,凝視院內古樸建築標有「游擊隊戰士住房」字樣的房間,仿佛看到了那硝煙瀰漫的戰鬥場面——忠誠的革命先烈懷著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前赴後繼,一往無前。

「八元堂在兩陽革命鬥爭中,特別是籌備和開展武裝鬥爭過程中,留下了一連串光輝的足跡。」陽西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甘景標說,2001年6月,陽江市委市政府將八元堂定為陽江市重點革命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2年5月,八元堂被陽江市委市政府定為陽江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013年6月,八元堂被陽江市委組織部、陽江市委黨史研究室定為陽江市黨員教育基地。2014年,陽西縣委縣政府撥出專款,對八元堂建築進行全面加固、裝修,同時對周圍環境進行美化。

2001年6月,梁文堅從廣州攜家人一起回到八元堂,向家人講述了自己和戰友們在八元堂開展的革命故事,讓後代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我們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採訪中,梁文堅多次引用習總書記的話勉勵自己。

(本文部分資料來源於《中國共產黨陽江縣歷史》第一卷《八元堂》)

來源:陽江日報(記者/劉再揚)

圖片:劉再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ifMZSGwB8g2yegNDORj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