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陵,河南的一座小城,位於漢魏故都許昌東四十公里,是全國知名的花木之鄉;車行路上,只見道路兩旁樹木成蔭,花草繽紛,滿眼鬱鬱蔥蔥。然而我此行鄢陵的目的,並不是沾花惹草,而是要去尋找升級改造後的鄢陵建業大食堂。
編輯
其實我對建業大食堂的了解,正是緣於鄢陵的建業大食堂,記得那是三年前,我參加許昌旅遊局舉辦的一個活動,第一次邂逅了建業大食堂,好一個「中原鄉土名吃集聚地」,可以說是河南風味的「一站式」餐飲服務模式,讓我耳目一新,當時就感慨地寫過一篇《鄢陵人有福呀,一個食堂就吃遍河南》;去年,我聽說鄢陵的建業大食堂又重新改造了,就惦著想再去看看。
新的鄢陵建業大食堂位於鄢陵建業綠色基地園區內,這個園區很大,有花海、果園、星空營地、蝴蝶博覽館、星球蘑法森林等生態休閒和文化旅遊項目,大食堂在園區的東北角,我們的車子沿著園區內左邊的道路一直朝前行駛,幾乎穿過了半個園區。這次來之前我聽說,今年疫情後,鄢陵的大食堂最近剛恢復營業不久,想著客人應該不會多,但一走進去,讓我吃驚不小。
古香古色的建築,鱗次櫛比的檔鋪,熙熙攘攘的食客,熱熱鬧鬧的叫賣,此起彼伏的笑聲;突然覺得這場面有一種久違的親近和溫暖,眼眶裡竟有些濕潤。
忽然有些明白,這裡之所以叫「大食堂」,而不是「餐廳」,看那一家又一家人,圍坐一張方桌、四條長凳,你關照我,我愛護你,沒有寒暄應酬,有如人與食物之間單純乾淨的關係;而鄰里之間不需設防,不遮不掩,坦誠相見,傳遞著大度與祥和,這或許這也是「大食堂」想要追求和傳承的一份初衷。
一陣高亢的河南墜子唱腔吸引了我,才發現大食堂里還能欣賞到馬街書會。馬街書會這種傳統的戲曲形式在中原大地上已有七百餘年的歷史,河南人聽戲看戲蔚然成風,老百姓對戲曲之熱愛,也有如對家鄉美味的品嚼,無論是白髮蒼蒼的老人,還是稚氣未脫的孩童,聽起書來人人凝神定氣。難怪這麼多人喜歡來大食堂,它讓現代人漸行漸遠的傳統之夢有了回歸之處。
中原文化之悠長,的確值得耐品慢嘗。這幾年我一直關注著建業大食堂,大食堂開到哪兒,我就吃到哪兒;如今的生活,吃,早已不為果腹充飢,而是我們追求的幸福生活中的一種形式和體驗。我欣賞建業大食堂專注於河南傳統飲食文化的發揚光大,我格外享受大食堂里濃郁的鄉土情結和人文情懷,我喜歡在一道道河南特色小吃里閱讀悠遠的歷史故事。
我是不是扯遠了,我知道吃貨朋友們早就等不及了吧,啥都不說了,趕緊先來一個焦黃誘人的豫東高爐燒餅。別小看了簡簡單單的燒餅,豫東的高爐燒餅少說已有上千年歷史,可謂是河南民間最質樸的美味。我對高爐燒餅完全沒有抵抗能力,只要一聞到焦香的味道就走不動了,還必須等著吃剛出爐的燒餅,而且從不夾什麼豆腐皮、海帶絲,就喜歡焦脆的面香和芝麻香。
開封灌湯包,河南風味一絕。吃灌湯包可不能心急,小籠包子一定要隨吃隨蒸,即便包子上了桌也不能著急,開封人吃包子還有一套口訣,「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後喝湯;一口光,滿口香。」,許多人吃小籠包喜歡沾著醋吃,而我從不吃醋,偏愛原汁原味的清香。
狀元雞,舌尖上的中原名吃。選用小公雞與豬蹄搭配,加上秘制料汁,用錫紙封住土缽烤制幾個小時而成,雞肉與豬蹄醇厚的香味互相融合,入口軟爛,鮮美無比,令我讚不絕口:「好吃!好吃!」。
河南特色八大碗,是民間傳統美食。河南人逢年過節或是婚慶、賀壽等喜慶的日子,幾乎家家戶戶都要蒸扣碗,蒸出來的菜肴又香又爛,格外入味,我尤其喜歡扣肉、酥肉、八寶飯和金邊豆腐。
河南人特別會做麵食,烙饃卷饊子、雞蛋油條都是河南特色傳統麵食。烙饃作為一種源自中原的麵食,已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了;雞蛋油條也是老傳統了,油條里灌上雞蛋,這種老式油條如今已經越來越少見了。
建業大食堂里河南18個地市的傳統小吃攤一個挨著一個,從豫東到豫西,吃也吃不過來;出門前我又發現了一個調涼粉的攤檔,好誘人呀,真想再來一碗爽口的涼粉,只可惜俺眼大肚子小呀,一步一回頭地走出了大食堂,意猶未盡。
再看一眼,青磚黛瓦,石雕照壁,市井小巷,傳統院落,老式戲台,高爐土灶;再贊一句,傳統小吃,回味無窮,慰藉記憶,傳承經典,寄託鄉愁,留戀不舍。
【作者簡介】三姐姐: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專欄作家、旅行家。【版權聲明】本圖文版權歸三姐姐所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商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ieEDCnIBnkjnB-0zhyq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