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都不能少》看肅南精神扶貧

2020-04-09     甘州在線

安梅

近日,全程在甘肅張掖創作拍攝的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在肅南引起了廣泛關注。電視劇從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名普通村委書記的視角入手,從「異地搬遷」故事切入,全面展示了我國開展扶貧開發和精準脫貧工作過程中,農村物質現實和農民精神層面的巨大變化,同時表現了在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奮鬥目標上,扶愚、扶智、精神脫貧所取得的明顯成效。充分展現我國新時期農民在精準脫貧政策的指導幫助下,與各級黨委政府共同努力,不畏艱險,克服困難,脫貧致富的故事。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精神上的貧困,往往比物質上的貧困更可怕。有些貧困地區和貧困村多年來扶而不起、幫而不富、助而不強,有的貧困戶發展農副產業不積極,爭當低保戶卻很積極,有些地方甚至「主動返貧」,從中都能發現「思想貧困」「志氣貧困」的影子。扶貧扶志,首先就要對準這些觀念和心態定點滴灌、靶向治療,唱好乾部群眾幫扶與被幫扶的"二人轉」,堅定貧困群眾的奮鬥精神和發展願望,脫貧攻堅才能積力之所舉而無不勝。

當前,脫貧攻堅正進入攻城拔寨、啃硬骨頭的關鍵階段,精神扶貧應與物質扶貧互為支撐,群眾積極性和幹部積極性都應充分調動挖掘,讓貧困地區的幹部群眾心熱起來、行動起來。近年來,肅南縣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並重的原則,通過扶志送思想、扶貧送政策、扶智送技能等一系列措施,引導群眾樹立自立自強、不甘貧困的意識,凝聚起脫貧攻堅的強大內生動力。

扶志送思想,堅定脫貧信心。康樂鎮賽鼎村60歲的黨員高玉清,時刻不忘初心,牢記自己是共產黨員,拒絕享受低保,主動把享受低保的機會讓給更需要的人,用自己堅守的初心和價值觀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他是脫貧攻堅工作中湧現出來的先進典型之一,也是肅南縣精神扶貧工作取得成效的最好證明。

肅南縣堅持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加大對群眾思想的宣傳教育和引導,夯實脫貧攻堅的思想基礎。以核心價值觀「十大創建行動」為載體和抓手,設計製作了具有濃郁民族地域特色的核心價值觀宣傳組畫,在各鄉鎮、各貧困村進行推廣宣傳;印製了桌曆、書籤為群眾免費贈送,受到了農牧民的廣泛歡迎。在縣融媒體中心電視台和縣政府門戶網站開設了「三年決戰奔小康」專欄。各鄉鎮、各農牧村通過開展專題學習、製作宣傳欄、建立文化牆等方式,廣泛開展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夢宣傳。進一步凝聚了不等不靠抓發展、齊心協力奔小康、同心共築中國夢的堅定信念。

被譽為「信義奶奶」的肅南縣紅灣寺鎮隆暢社區居民竇蘭英老人獲評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的事跡傳遍隴原大地,尤其在肅南縣更是家喻戶曉。榮譽並沒有打亂竇蘭英老人的生活,在她看來,這只是她應該做的事情。

該縣突出道德涵養教育,全縣培樹縣級以上道德模範80餘名,湧現出全國道德模範1名、「中國好人」1名、省級道德模範2人、甘肅省「十大隴人驕子」3人、省級「文明家庭」1戶。深入開展各類先進典型評選表彰活動,定期慰問道德模範,組建「我的故事」宣講團,讓先進典型模範現身「道德講堂」、培訓班等,以「身邊的人講身邊的事」,先進事跡登上電視螢屏、宣傳長廊,引領全社會形成崇尚道德模範、學習先進榜樣、有效擴大了先進典型的影響力。

扶貧送政策,強化政策保障。好政策離不開好宣傳,正像電視劇中那位「吐槽」的縣委書記所提出的,扶貧幹部要到群眾中去,多開屋場院子會,多跟群眾交交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衣食父母們心疼一下,再不忍心找你們扯橫皮」。

該縣各級各部門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聚焦主題主線,撲下身子、沉到一線「解剖麻雀」,做到問政於民、問計於民、問效於民,了解民情、掌握實情、檢視初心、破解難題、推動工作,實現了「志」和「物」的雙重扶持。

紮實推動農牧村移風易俗,積極培育文明鄉風是實現精神脫貧的關鍵所在。為此,該縣深入開展「一創一評」活動,創建縣級以上文明鄉鎮8個、文明村59個;連續8年開展「五星文明戶」創評活動,全縣102個農牧村全部制定了村規民約,建立了紅白理事會;累計註冊志願服務團隊134個,實名註冊志願者6307人,占縣城常住人口9569人的65.91%;組織開展各類志願服務活動500多場次,網上記錄服務時長達13.1萬小時。並藉助「善行義舉榜」「孝道紅黑榜」等,褒揚好人好事、鞭笞醜行陋習,通過道德約束的力量,有力地提升了農牧村的文明程度。

扶智送技能,拓寬致富渠道。加大致富技能培訓,提升農牧民脫貧能力,是增強貧困群眾「造血」功能的重要途徑。肅南縣本著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依託縣委黨校、人社、農業農村、文旅、婦聯等部門,結合脫貧攻堅工作,緊扣產業發展實際,舉辦脫貧攻堅專題培訓班1次,「春風行動」、「金秋招聘月」現場招聘會21場(次),初步達成就業意向?53人。推動「外出務工經濟」向「返鄉創業經濟」轉變,為83名符合條件的農牧民發放創業貸款850萬元。組織開展以苗木種植、電焊加工、餐飲服務、服裝裁剪、民族刺繡、家畜飼養為主的勞動力技能培訓18場次,培訓勞動力989人。培訓期間,既注重「引進來」現身說法,還組織貧困群眾「走出去」開闊眼界;既授人以魚,有的放矢加強致富知識和技能的培訓,也授人以漁,讓貧困群眾在產業發展實踐中長見識、長本領。此外,認定「廠房式」扶貧車間1家,吸納就業從業人員45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9人,務工人員月平均收入達2000元左右。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素質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群眾思想觀念有了突破性轉變,「我要發展」的意識不斷提高。

開展文化惠民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也是肅南縣推動精神扶貧工作的重點工作。目前,全縣建成鄉鎮綜合文化站8個、公共電子閱覽室8個、農家書屋121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109個、村文化廣場、鄉村舞台83個,組建農牧村數字電影放映隊6支,發放廣播電視「戶戶通」設備2860套,將精神食量送到了農牧民群眾手中。「快樂老鄉」群眾性引領示範活動、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送文化下鄉演出、「放歌新時代.文化進萬家」全縣農牧民文藝匯演等形式多樣、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進一步豐富了農牧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群眾廣泛參與、接受教育,達到了用先進文化教育人、凝聚人、號召人的效果。

「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這個勵志語許多人耳熟能詳,也為貧困地區的廣大幹部群眾深深認同。《一個都不能少》告訴我們,只有形成「見賢思齊」的導向,才能變「讓我脫貧」的被動思想為「我要脫貧"的進取意識,只有在精神上擺脫貧困,才能樹立起脫貧致富的信心和幹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idJiXnEBiuFnsJQVtc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