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不少人都看過《神探狄仁傑》,劇中老戲骨梁冠華扮演的狄仁傑,其斷案如神、不畏強權的經典形象,深受大家的喜愛。
而且從武則天對他的器重、百官對他的尊敬,以及梁王武三思對他恨得牙痒痒卻又拿他沒辦法的人設看,似乎狄仁傑這個「閣老」,在朝廷里的地位還真不是一般的高。
可恐怕大家都不知道的是,歷史上的狄仁傑,官品最高時竟然也只是三品!這內中情形,究竟是怎麼回事情呢?
要解釋上述疑問,就不得不溫習一下唐朝的官僚制度體系。
唐朝繼承了隋朝三省六部制,雖略有改動但總體的差別不大。三省就是負責起草詔令的中書省,負責侍從皇帝的門下省,以及負責執行政策的尚書省。
尚書省下面有分別設有戶,禮,兵,刑,吏,工六部,分別處理全國上下各種事宜。
三省裡面,尚書省最高行政長官尚書令,是正二品。由於直接管理六部官員,所以權力很大,極易將手底下的官員網羅起來培植出黨羽勢力。同時,尚書省的日常事務十分繁多,單單一個尚書令也時常忙不過來。
唐朝唯一的尚書令,是李淵在位時期的秦王李世民。
由玄武門之變奪取皇位的李世民,是搞陰謀權術鬥爭的個中老手,自然對尚書令權力過大的問題洞若觀火。於是,他在尚書令之下,又設左、右僕射兩個職位,為從二品官員,目的是起到分權和制衡的作用。
但尚書令是皇帝李世民擔任過的職位,臣子避諱天子,誰還敢跟皇帝平起平坐,屁股去沾尚書省的頭把交椅呢?
就像利比亞的卡扎菲,政變上台前的軍銜是上校,此後整個利比亞最高的軍銜也就上校頂天花板了。
就算到了一百多年後,輪到平定安史之亂的首席功臣郭子儀身上,當唐德宗打算封他為尚書令時,依然嚇得他死活不敢接受。
如此一來,尚書令這個空設職位的權力,就順理成章地分攤到了左、右兩個僕射頭上,相當於左右兩個宰相的地位。
到了武則天時期,這位靠陰謀和攬權上位的女皇,對皇權之外的權力就更加猜忌了,於是大刀闊斧地改組三省六部各機構的職能。
她將最初設於門下省供皇帝和三省首腦議事的政事堂,移至中書省,並且又指令其他原本官階較低的,如「同中書門下三品」或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與政事堂議事,變相稀釋了三省首腦的決策權。
為了彰顯武周政權不同於李唐的風格,武則天還將門下省改為鸞台,長官稱納言;將中書省改為鳳閣,長官稱內吏。其頭街變為「同鳳閣鸞台三品平章事」,也就是正三品官員。
至於尚書省的左、右僕射,由於權重頗受武則天的忌憚和削弱,直至變成皇帝跳過他們直接指揮授意六部執行詔令,左、右僕射也就漸漸淪為了有名無實的虛職。
公元691年,狄仁傑進朝廷任職,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同平章事」的頭銜,表面他已經進入了武周朝廷的權力中心與核心決策層,榮升正三品官階了。
這是狄仁傑生前所達到的官場最高點。
僅僅四個月,他便被酷吏來俊臣陷害下了大獄,貶為彭澤縣令。儘管後來朝廷再次起用狄仁傑,授予他同鸞台侍郎平章事的職位,但直到公元700年狄仁傑病逝,他都未能突破正三品的官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