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軍:既是國之利刃也是和平使者

2020-01-03     中國網觀點中國

李家勝 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我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擁有廣泛的海洋戰略利益。中共十八大將「建設海洋強國」寫入報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九大報告又指出,「要堅持陸海統籌,建設海洋強國。」在視察海軍機關時,習近平多次強調,建設強大的現代化海軍是建設世界一流軍隊的重要標誌,是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支撐,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海洋強國是一項系統工程,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海軍是其中最重要的支柱。

近代國際關係史上大國的興衰,總是與一支強大的海軍密切相關。葡萄牙、西班牙對海外殖民地的瓜分與控制,英國霸權建立的「日不落帝國」,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因海外擴張而引發的世界大戰,二戰之後美國對全球戰略要地的影響與控制——這些事態無一不與一支強大的海軍息息相關。推進軍事現代化、建設海洋強國是我國和平崛起的重要保障。歷史經驗多次告誡我們,沒有強大的國防就不可能保障人民安居樂業,更不可能推動國家崛起。當前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取得的非凡成就,是全體人民篳路藍縷、艱苦奮鬥而得來的,絕不可自廢武功。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海軍發展較為緩慢。除了歷史上的海上絲綢之路和鄭和下西洋,中國在西方敘事中更多地被界定義為一個陸上強國。例如,美國戰略學者布熱津斯基將歐亞大陸視為一個大棋局,將中國作為歐亞大陸的一個主要戰略棋手,也是從陸權角度理解中國。事實上,中國也是海洋大國,有著廣泛的海洋國土和海洋權益,海外利益的規模也在與日俱增。出於保護中國海洋權益和海外利益的正當目的,中國就必然要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要走向國強必霸的老路。就以參與索馬利亞護航為例,中國海軍十年來為維護印度洋地區穩定和海上交通線的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為印度洋安全治理提供了廣泛的國際公益。中國海軍護航編隊至今維持著100%的護航成功率,所護船隻編隊中經常有超過一半是外國船隻,從沒有一個批次是中國船隻的私人訂製。

然而,隨著中國軍事現代化步伐的加快,尤其是中國海軍進入雙航母時代,某些國家便再次拋出中國威脅論、中國軍事擴張論。這不僅罔顧事實,更是別有用心。何以有些國家熱衷於軍備競賽,在其他國家周邊耀武揚威大搞軍事化,在全球各地維持數百個軍事基地,就是維護世界和平,而我國以維護國家主權獨立完整為目標,發展與自身地位相適應的軍事力量,就是威脅國際安全?這顯然是毫無道理的強權思維。

然而世界局勢並不安寧,風險、挑戰與機遇並存的當下,一個穩定繁榮的中國不僅是人民之福,也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增強了預期。國際社會緊密相連,中國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世界,同時,世界也需要一個繁榮強大的中國。七十年後的今天,如果某些國家還對中國抱有貧窮好欺的看法,那是他們的思想還停留在殖民時代;如果以為中國強大了就要謀取世界霸權,那是他們的思想還停留在冷戰時代。

2019年7月,中國國防部發布《新時代的中國國防》白皮書,指出中國將始終不渝奉行防禦性國防政策,其根本目標是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概以言之,愛好和平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謀取霸權是中國國防的鮮明特徵,但只有貫徹新時代的軍事戰略、堅持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才能維護和平發展道路,才能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力量。

建設一支強大的遠洋艦隊是我國和平發展的保障,是維護我國獨立自主的國之利刃。與此同時,海軍也是和平友誼之軍。裝備一支現代化、有戰略威懾力、與中國國力和國際地位相適應的遠洋海軍,既是為有效遏止敵人,同時也是為共同維護海洋安全做出貢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人類居住的這個藍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個孤島,而是被海洋連結成了命運共同體,各國人民安危與共。」

大國海軍,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百年大計築夢深藍。中國制定了宏偉的發展藍圖,將會牢牢抓住偉大復興的歷史機遇。海洋再也不是邊界的終點或是危險的來源,而是意味著遠方和希望。(責任編輯:樂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iVFGb28BMH2_cNUgfel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