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最近全民熱議的《小歡喜》,怪姐追了幾集,嚇得睡不著覺,在中國,做父母真難,做孩子更難。
劇中的3個高考家庭,都面臨各自不同的挑戰。
其中,陶虹扮演的角色「宋倩」,更是中國式強勢媽媽的典範。因為單親,她把希望都寄托在讀高三的女兒身上,更是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力。
離婚後,不僅辭掉了穩定的工作,起早貪黑,在女兒高考的特殊時期,更是小心翼翼地「伺候」她。
也正是這樣的付出,讓她容忍不了任何失控。
於是,女兒的一切都必須由她掌控。
從早飯吃什麼,到報哪所大學。
從今天做什麼試卷,到高考心愿要考700分以上。
可女兒非但不領情,總跟她犟嘴,還逃課到父親給自己準備的「秘密基地」。
媽媽的管束,讓女兒英子覺得壓抑,她也開始逐漸牴觸這樣的控制。
兩人的矛盾終於在女兒即將單飛那一刻爆發。
填寫高考志願,英子瞞著母親,讓父親同意了去南大冬令營的簽字,宋倩知道後兩人大吵一架。
「這是什麼,你不是已經答應過媽媽,不再騙我嗎?為什麼又騙我啊!」
英子卻哭著反駁:「我想去南京大學,那是我的夢想,可你聽進去過嗎!」
英子的叛逆,則一度讓宋倩崩潰大哭。
在媽媽看來:「我起早貪黑地給你買菜做飯,你可是媽媽一個人帶大的呀!」
可女兒卻說:「你有想過我真正要的是什麼嗎?」
宋倩和英子只是無數中國家庭的縮影:父母越關心,就越想控制孩子;孩子越不想被控制,就會越叛逆。
這種以犧牲自我為代價的付出,往往會起反作用。用過高的期盼來要求孩子,將孩子的一切全盤掌控,只會導致孩子的牴觸和反抗。
父母以愛為名的控制欲,其實是一個孩子一生的災難。
紀錄片《起跑線》中,有這樣一個場景:女兒想放棄學鋼琴,卻遭到了母親的強烈反對。
女兒說:「我為什麼不能放棄,這是我的愛好,不是你的愛好。」
母女倆大吵一架,以母親的勝利告終。
但是,女兒自此之後,再也沒有對父母敞開心扉、會心微笑了。
這樣的場景,生活里還有很多。
很多人不能理解,為什麼中國父母這麼喜歡控制孩子?
可能數據會揭露一些真相。
滙豐銀行曾經發布過一份全球教育支出調查報告。
小學到大學的教育花費上,中國香港以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三倍的13.2萬美元高居榜首,新加坡、台灣和大陸分別以7萬、5.6萬、4.3萬美金位列第三、第五和第六。
報告還顯示,82%的家長已經做好為孩子的成功做出犧牲的準備,超過三分之一的中國父母已經完全喪失了自己的個人時間。
在教育問題上,中國父母又一次碾軋了世界。可即便如此,仍然有超過七成中國父母擔心自己還沒有為子女做到最好。
傾家蕩產幾乎成了中國式教育的代名詞。
於是,你或許就懂了,為什麼中國父母總是望子成龍,因為真的太貴,而且太累了。
可是,父母的付出卻未必能給孩子想要的生活。
黃執中在《奇葩說》中說過一句話:「一個人完美的人生,是擁有選擇權。」
沒有人希望被控制,不管是誰,以何種名義。
心理學家弗洛姆曾這樣評價有控制欲的父母:「他們戴著以道德為名的面具,束縛子女對生活本身的渴望。」
想起北大留學生髮長文數落父母的新聞,至今都令人咂舌。
從小成績優異,大學畢業後赴美留學,一直是父母驕傲的孩子,卻拉黑父母6年,12年沒有回家。
他說是因為父母的肆意操控、炫耀和衝突傷害了自己,導致他從小性格內向,膽小怕事,經常被別人嘲笑。
不能決定自己穿什麼衣服,不能決定自己交什麼朋友,不能決定自己想去的學校。
最終,與父母決裂。
很多父母對孩子,只有一個要求——聽話!
你是我養的,你就要聽我的。
被這樣控制的孩子,性格上很容易有缺陷,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遇事膽小怯懦,嚴重時,甚至無法與別人交流。
電影《心靈捕手》中的威爾,就是因為童年時期父母的控制,產生了強烈的愧疚感。他才自暴自棄,埋沒了原本的數學天分 ,毀掉了自己的人生。
在這樣的控制下,孩子也很可能會發展出反社會人格。
他會破壞一切美好的事物,甚至無底線地踐踏道德倫理。
我不禁聯想到之前的一則新聞:
因為母親強勢的教育方式,江蘇某13歲少年「一氣之下」砍死了自己的母親。
孩子的性格養成,不是在於父母給與了多少,付出了多少。你傾注全部,卻不服管束的孩子,同樣會掙開桎梏,甚至變成「妖魔」。
或許,家長願意適當放鬆對孩子管束的力度,悲劇就不會發生。
控制孩子的父母,也往往會養出「失控」的孩子。
心理學大師海靈格說:幸福的家庭,家裡都沒有控制欲很強的人。
不由想起黃磊孫莉夫婦。
在對大女兒黃多多的教育上,他們給與了最大程度的自由。
他們尊重孩子的愛好和一切權利。
所以,女兒多多可以自己獨立設計喜歡的衣服,並且用英語寫創作闡述。
他們也鼓勵孩子做想做的事。
黃多多一直有成為一名舞台劇演員的夢想,黃磊和孫莉也是給與了她充分的支持。
在黃多多登上話劇舞台時,媽媽孫莉還特地發微博祝賀多多「夢想成真」,為她感到驕傲。
父親黃磊曾給女兒多多寫過一封《選擇一種喜歡的方式活下去》的信。
他希望女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
她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把自己放在心上,過得多姿多彩、幸福無比。
又想起王菲的女兒竇靖童,喝酒、紋身、抽煙、喜歡打扮中性。
在外界眼中似乎是「壞孩子」的代表。
王菲曾這麼對竇靖童說過:「你可以不乖,但不能學壞。」
她告訴女兒:「你不需要去討好任何人,也不需要做大家眼中的『乖孩子』,你只要做自己就可以了。」
所以,在母親的影響下,竇靖童在音樂方面的天賦與勤奮,令人刮目相看。
在北京國際電影節上,她首次參演陳建斌執導電影的《第十一回》,就獲得了「最佳女配角」獎項。
好的父母,都會鬆開對孩子成長的控制欲,讓孩子懂得做自己的重要性。
而「叛逆」過的孩子,往往才會更加強大。
孩子的快樂,是父母最深切的期盼。
父母有時並不是不通情達理。就像電影《我是你媽》中的台詞:「我不是怕失去對你的控制,我是想參與你的成長。」
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會有各種各樣的絆腳石。
但是,作為家長我們要做的不是給孩子清除路途的障礙,而是要給孩子擊退風雨的能力。
所以,父母要適當收起自己的控制欲,做一個慈愛又有底線的家長。
紀伯倫說過:「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父母只是孩子人生的引路人,孩子的路仍然需要他自己走。
戴爾·卡耐基說過:「為了成功地生活,少年人必須學習自立,剷除埋伏各處的障礙,在家庭要教養他,使他具有為人所認可的獨立人格。」
一個家庭,最應該被感謝的,其實應該是孩子。是孩子用純真和愛,帶給父母滿滿的喜悅和幸福。
不要強行讓孩子,背負著我們的意志去生活,他們是獨立的個體,而非我們生命的複製。
那麼,父母究竟該如何做呢?
第一, 正視對孩子的「控制欲」,給自己安全感
控制欲強的家長,絕大部分都是來自沒有安全感的原生家庭。
因為自己曾經遭遇過不幸,所以才會為孩子包辦一切,不忍心他們受到外界的傷害。
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孩子脫離了控制,家長就會開始恐慌。
因此,家長要正視對孩子的控制欲,學會將精力分散到生活中能給自己帶來安全感的事情上去,而不是一味通過控制孩子來獲得安全感。
第二, 要學會尊重孩子,尊重他的一切權利
紀伯倫說過:「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作為家長,要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喜好,並且最大程度地尊重他們的想法、建議。不能剝奪他本應該擁有的權利。
第三,要給孩子充分的自由,讓他獨立自主
美國心理學家曾對1500名兒童進行追蹤調查,30年後發現,取得成就的孩子,往往在孩童時期就具備了獨立性的人格。
而給孩子自由,這可以是穿衣服的自由,選大學的自由,也可以人生的自由,才能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獲取更大的成功。
父母只是孩子人生的引路人,孩子的路仍然需要他自己走。
最後,以戴爾·卡耐基的一句話做結:
「為了成功地生活,少年人必須學習自立,剷除埋伏各處的障礙,在家庭要教養他,使他具有為人所認可的獨立人格。」
愛,不是窒息般的控制和捆綁,而是放下戒備的尊重和自由。
適時退出,才能給每個孩子人生最大的可能。
鬆開控制的繩索,讓他們獨自迎接挑戰,風雨中,自然會有絢麗彩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