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都「折翼天使」孫兼軍:以行動詮釋擔當 用真情服務群眾

2019-11-09   於都信息網1

孫兼軍最近收到的錦旗(于都縣衛生健康委供圖)

于都縣梓山鎮有這樣一名鄉村醫生,他少年「折翼」立下從醫志,虛心求教,攻堅克難,從醫34年以來,始終默默地守護著全村鄉親的健康,用行動和真情感動鄉鄰,他就是潭頭社區共產黨員、鄉村醫生孫兼軍。

  少年「折翼」明志向

  1976年冬的一天,因為一次意外,孫兼軍左手腕部受傷流血,在一個江湖郎中那裡包紮了一下,隨後送到于都縣人民醫院治療。但因失血過多、組織壞死,最終左手腕部以下被切除,從此孫兼軍就只有一隻手了。

  「要是當時處理得當,我的左手完全有可能保住。那時候我就想長大以後要做一名濟世救人的醫生,讓村民病有所醫、傷有所救,不讓悲劇重演。」14歲的少年孫兼軍自那場意外後,暗自立下從醫志向。

  1979年高中畢業後,孫兼軍師從鄰近排腦村的一名老中醫學習傳統中醫藥。孫兼軍在老師的指引下,認真研讀《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中醫藥名著,掌握了中醫藥發展的新趨向、新技術。

孫兼軍正在收拾整理中草藥(于都縣衛生健康委供圖)

  1985年孫兼軍成為村裡的衛生員,開啟了漫長的村醫生涯。

  因為只有一隻手,孫兼軍從醫初始遇到的困難比常人多出不少。孫兼軍直面問題,從不逃避。用注射器抽藥水,或肌肉注射,一隻手不方便。孫兼軍便努力鍛鍊左臂的靈活性和臂力,同時藉助腹部的支撐,抽藥水和肌肉注射的「固定難」、「著力難」問題迎刃而解。

孫兼軍在衛生室為老人診察(于都縣衛生健康委供圖)

  接濟病患傳佳話

  生命非兒戲,健康無小事。少年傷殘的孫兼軍深諳此理,在日常工作中,無論是給病人診察看病,還是開展預防接種、公共衛生服務,孫兼軍總是細上加細,慎之又慎;對衛生室處理不了的疾病及時轉診不拖延,對沒有十足把握的疾病堅持會診不蠻幹。從醫34年來,孫兼軍從未發生醫療事故和重大差錯事故,受到村民的尊重和好評。

  對一些家境貧困的病人,孫兼軍從不催收醫藥費,反而還盡力關照、接濟他們,幫助渡過貧病難關。

  現年78歲的賴文香是該鎮長口村人,前幾年因患腦梗後遺症生活不能自理。老人找到孫兼軍調理康復,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病情康復很理想,生活自理能力漸漸恢復。只是家裡境況不好,看病費用一直拖欠著。

  有一天孫兼軍去回訪,發現老人沒什麼經濟來源,生活全靠自己養點雞鴨和每月八十多元的養老金維持。見到孫兼軍,老人面露難色,滿臉愧疚。次日,老人用一根木棍扛著一小籃雞蛋找到孫兼軍。為趕路老人不小心摔了一跤,滿臉是血漬和灰塵,雞蛋磕爛了幾個。孫兼軍見狀,連忙讓妻子打水幫他擦洗乾淨,再處理好傷口,又給老人備了些藥帶回家用。

  臨行,老人從心窩處掏出剛從銀行取出來的960元錢準備償還醫藥費。想到老人的生活如此窘迫,孫兼軍不僅分文未收,還買了一大包食品送給老人,並叫來岀租車送老人回家。這一仁心善舉,感動著周邊十里八鄉的百姓。

孫兼軍為患者開展康復指導(于都縣衛健委供圖)

  健康扶貧勇擔當

  近年來,脫貧攻堅成為了村裡的頭等大事和首要任務。作為一名老黨員,對一些重點簽約服務對象,孫兼軍視病情而定主動將每兩月一次的隨訪周期縮短至每月每周一次,個別對象甚至每隔一兩天就隨訪一次。

  梓山鎮中心衛生院院長張飛華說,孫兼軍儘管只有一隻手,但他敢於擔當、自立自強的品質值得大家學習推崇。凡是安排村醫工作,特別是健康扶貧,對孫兼軍從不需要過多動員。攻堅克難,找孫兼軍准沒錯。

  「轄區內公共衛生在管人口374人,其中高血壓41人,重症精神病3人,糖尿病13人,貧困人口86人。」孫兼軍對轄區內重點服務人員構成如數家珍。眼下,劉西江等轄區7戶因病因殘致貧家庭是他的最大牽掛和心病。

  下午17時,忙完衛生室的工作,孫兼軍挎起藥箱,步行到祠堂組68歲的殘疾人劉強華家做健康隨訪。

  顧不上喝一杯茶,孫兼軍剛一落座,就忙著給劉強華測量血壓,儘管只有一隻手,除氣、戴聽診器、充氣,一整套動作嫻熟又精準。隨後又給劉強華做康復指導,反覆囑咐劉強華夫婦每天堅持做康復鍛鍊:「每天要按摩一下足三里這個穴位,就在膝蓋下來一點,肩關節也要多活動,白天要出去散散步……」貼心的關懷,精準的服務,讓劉強華一家人很是滿意。

  天色漸晚,孫兼軍白大褂上的一顆紅黃配色的黨徽,熠熠生輝,黃昏中格外醒目。

來源:中國江西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