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引發中國歷史出現第三次禮崩樂壞級別的變革,讓此前在漢武帝時期形成的制度範式開始崩潰。中國進入第三次制度範式變革期,目前依然處於這一過程之中。
在制度範式變革期中,舊的制度範式被推翻,新的制度範式將建立。
中國歷史上一共存在了三個制度範式,三個制度範式變革期。第一制度範式是三皇時代的契約範式,第一制度變革期是以黃帝戰蚩尤開始的五帝時代;第二制度範式是三代時期的禮樂範式,第二制度範式變革期是從春秋至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三制度範式是從漢、唐、宋、元、明、清,大六朝時期的儒法範式。第三制度變革期,是從鴉片戰爭至當下,尚沒結束。舊的制度範式已經被打破,但新的制度範式尚未被真正建立。
制度範式變革期,是中國歷史上變化最劇烈的時期。不僅有制度層面變革,而且有思想文化層面的。自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出現了四種文化。對其進行回顧和分析,對把握中國之現在,展望中國之未來,非常重要。
這四種文化分別是:洋務文化、民國文化、紅色文化、改開文化。
洋務文化是中國應對西方列強之侵略,所形成的第一種文化。企圖在維持制度範式不變的前提下,引入西方的軍事技術,來抵禦西方之侵略。其基本原則是「中體西用」、「師夷長技以制夷」。
在1894年開始的甲午戰爭中,中國慘敗給日本,也被認為是洋務運動的徹底失敗。
中國和日本在同期遭遇西方侵略,但是做出了不同的回應。中國的回應是「中體西用」的洋務運動,日本的則是「脫亞入歐」的明治維新。甲午戰爭就被看成是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間的競賽,繼而是作為其基本原則的「中體西用」和「脫亞入歐」間的競賽。戰爭中中國慘敗,也就被看成了洋務運動的慘敗,進而是「中體西用」的慘敗,於是中國轉向明治維新,轉向「脫亞入歐」。
「脫亞入歐」是什麼?即「脫中入西」、「脫儒入西」也。
即便自發生在唐朝時期的大化改新算起,日本受中國文化影響已經1000多年,他們的學術系統也是中國之儒學。但是,日本也一直將儒學認為是外來文化,而並真正將其內化。
當日本發現西方比中國在經濟和軍事上比中國跟強大時,他們便認為中國文化整體上、根本上比西方低劣,於是就果斷地「脫中入西」,「脫儒入西」。對儒家徹底否定,甚至惡毒攻擊,對西方則全盤肯定,無限謳歌。
甲午戰爭,使得中國出現文化的切換,從洋務文化切換到民國文化。民國文化實則是為中國受日本明治維新文化影響的結果,是「脫亞入歐」文化輸入至中國的結果,是「脫亞入歐」文化在中國的翻版。這種文化輸入是通過甲午之後,大批中國的日本留學生所進行的文化搬運所實現。
民國文化,不僅徹底否定了此前的制度範式,進行了推翻,而且象日本一樣,徹底否定了中國文化,徹底否定和推翻了儒家。否定和推翻制度範式,是通過辛亥革命實現,否定、推翻中國文化和儒家則是通過新文化運動實現。
顯然,洋務文化和民國文化是兩個極端,洋務文化企圖維持舊有的制度範式,而民國文化則是徹底否定中國文化。
洋務運動的「中體西用」的原則,在原則上是正確的。但是,洋務之失在於,未能準確地判斷和定義,何為「中體」,而是把舊有的制度範式當成是「中體」了。其實,舊有的制度範式中,的確存在不合理之處,存在專制因素。
這箇舊有的制度範式,就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三制度範式,也是儒法範式,是中國固有之儒家和西傳之法家兩種文化妥協和融合的結果,儒家講的仁政,而法家講的則是專制。因此,這一制度範式本身,不能被直接說成是「中體」。唯有儒家是「中學」、「中體」,法家則是反中學、反中體的。
民國文化之失在於,徹底否定了洋務文化,徹底否定了「中體西用」,而主張「西體西用」了。
如果民國文化在中國真的成功了,那麼中國文化、中國文明就將不復存在。
存在了萬年之久,已經經歷了兩次制度範式變革的中國文明就能這麼輕易消失?顯然不能。
於是另外一種文化出現了,就是紅色文化。
紅色文化是在民國文化中孕育,但是在基本精神上是反民國文化的。民國文化是以西方理論為中心的,企圖以西方理論來改造落後之舊中國。掌握西方理論的「精英」們,對待中國之態度,與日本人對待中國文化並無兩樣,是高高在上的,俯視的。
紅色文化則相反,儘管受民國文化影響,也是要改造舊中國,在理論上也是否定中國文化,引入了西方理論,但是,紅色文化在中國實際面前,姿態很低,是充分尊重的。從這個意義上,紅色文化也可以叫做人民文化。
紅色文化的基本原則是「理論聯繫實際」。「理論」是西方之理論,「實際」是中國之實際。是西方之「理論」服務於中國之「實際」,而非讓中國之「實際」,屈從於西方之「理論」。因此,紅色文化是以中國實際為中心,而非以西方理論為中心。以中國為中心,而非以西方為中心。
因此,在基本原則上,紅色文化更接近于洋務文化,都是「中體西用」。只是,「中體」的含義發生了變化。洋務文化的將舊有的制度範式當成了「中體」,但是,紅色文化的「中體」,則更多是基層社會的思想和情感。而中國基層社會的思想和情感,實則就是儒家思想、儒家文化。
為什麼中國基層社會的思想和情感就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國文化的固有思想,在三皇五帝時期,及至三代時期,儒家思想都是實踐化的,與整個社會融為一體。儒家思想的傳承都是通過只有實踐線,而沒有學術線。只是在第二制度範式變革期,即春秋之後,才出現了與社會實踐相獨立的學術流派上的儒家。儒家思想的傳承開始出現學術線。但是,實踐線依然存在,是雙線並存。讀書人通過學術線在傳承儒家,而基層民眾通過生活實踐,同樣也在傳承儒家。
中國文明的基石並不在學術線,而在實踐線,學術線的變化和中斷,並不意味著中國文化、儒家本身的變化和中斷。
在民國文化中,僅僅在學術上實行「脫中入西」、「脫儒入西」,但是,儒家在實踐線上依然存在。因此,民國文化與中國的實踐、實際就出現了背離。
儘管紅色文化在學術上也是反對儒家的,但是它並不是以學術、理論為中心的,而是以中國實際,以中國基層社會之實際為中心的,講的是「理論聯繫實際」。這樣紅色文化與中國實際就是契合的,而且會以中國實際為準則,調整自己的理論。
民國文化的代表是國民黨,紅色文化的代表是共產黨,國共之爭實則為兩種文化之爭。民國文化是以西方文化為中心的,紅色文化是以中國文化為中心的,因此,國共之爭也是中西之爭。共產黨的勝利也是就中國文化的勝利。
紅色文化產生於民國時期,由民國文化所孕育,同時紅色文化還是一種革命的文化、戰爭文化,這兩個特殊背景,註定了紅色文化的局限,使得其沒有真正貫徹其基本原則:理論聯繫實際。
紅色文化對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部分,過於機械堅持,而不顧中國之實際。在生產方式上,在儒家思想崇尚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歷史以來,家庭,甚至個人是獨立的經營主體,是獨立的經營單位,農民是獨立自由的生產經營主體。這是有史以來的中國的基本歷史事實。
同時,在國際範圍看,中國所面臨的迫切需求是,快速地提升經濟水平。這不僅是提升綜合國力的需要,唯有如此,才能擺脫落後就要挨打的局面。同時,與已開發國家相比,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條件太低了。產期如此,必然導致民心的不安。
在這個背景下,隨著紅色文化的主要締造者毛澤東的逝世,中國出現了鴉片戰爭後的第四種文化:改革開放文化,簡稱改開文化。目前,改開文化依然是中國的主導文化。
在改開文化中,改革開放是手段,發展經濟是目的,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改革,即改變在紅色文化中所形成的被認為是不合理的制度形態,被表述為「計劃經濟」。然後建立合理的制度形態,被表述為「市場經濟」。「開放」是對世界開放,但是主要是對西方已開發國家開放。包括兩個層面,經濟的開放和思想文化的開放。改革開放實際上是發展經濟的手段。
在相當程度上,改開文化是對紅色文化的否定,因為中國再次引入主流的歐美文化,並掀起新的一股西方崇拜、美國崇拜。但是,隨著經濟崛起的實現,反而出現了更為深層的思想回歸,即回歸中國傳統。
總體來看,改開文化分為三個階段。從1978年到1992年,是保守階段。此時,紅色文化依然具備相當大的影響。從1992年到2012年,這20年是高潮階段,新一輪的西方崇拜、美國崇拜正是在這個期間形成和壯大。從2012年到現在,是回歸階段。對此前排斥和否定的紅色文化開始重新肯定,更重要的是,對被在民國文化中被否定的中國傳統文化、儒家,開始重新接納。
毫無疑問,這種對中國文化的深度回歸,正在孕育鴉片戰爭以來的第五個文化。繼洋務文化、民國文化、紅色文化、改開文化後,這第五個新的文化形態將是什麼文化,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