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喜舍,領導力顧問和企業獨立董事,生活過很多個城市,有一個聰明伶俐的孩子,一直在尋找人生更高的境界
2004年在網際網路行業工作了十幾年,並輾轉於各個城市的我, 再次回到北京總部的人力資源部工作,因為工作的關係和中國區CEO有了很多近距離的接觸。
作為亞洲第二代移民到美國的中產階級,他是我們奮鬥的長期目標,有社會地位,有經濟基礎,還有大量組織內外的崇拜者,更重要的是有區別於我們的特定圈子,從朋友圈到婚姻到子女的教育,總之進入了我們夢想進入的階層。
有一次,我們聊到目前的社會問題, 他說道, 作為一個在中國工作了近十年的外派高管,他看到全民都在突破階層,破繭而出地向金字塔的頂端爬行,他感到不安甚至有點恐懼。一個沒有階層的社會會意味著秩序的極大改版。
當時我的第一反應:這是一個既得利益者對後來者的本能排斥, 有點「長江後浪拍前浪,前浪死在海灘上」的惶惶不可終日 。當然,後來在公司中國區管理層的我們,因為種種因素,沒有一個本地人做到他的位置或者走到他的階層。而我, 想起那一次對話,常常問自己,我們這麼努力地突破階層和改變命運,到底出於怎樣的心理動機和目的?
最近一段時間,我努力讀完了兩本書,一本是薛涌先生的《一歲就上長青藤》, 另一本是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的勞倫教授著名的《出身》,在上海陰冷潮濕的冬夜裡寫了這篇不成熟的思考。
01. 遊戲規則的制定是否合理?
成為獨立顧問之前,我做了23年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服務過各種類型的企業。我的第一家公司告訴我,夢想是要有的,努力是要自己爭取的,這是典型的美國夢想。它,在很多程度上,吻合了我從小所受的教育。
我的母親,一個小學語文老師,從五歲起為了提升我的內驅力,每天都用勵志的雞湯名言鞭策我, 比如把鉛筆削得很尖,然後告訴我,鉛筆尖只有一點點, 要想成為人讓人,只有吃得苦中苦。還有,笨鳥先飛,天道酬勤種種老祖宗留下的精華名言。
被她和第一家公司洗腦洗得很徹底的我,一直相信這就是遊戲規則,人人平等且公平。命運盡在我們的掌握之中。
但是今天的我,回顧來時的路,發現這個規則在五百強外企,通常只存在於中層之下。
當你真正做到五百強,尤其是傳統行業中國區管理層的職位後,你會發現很多遊戲的潛規則,是在一個組織的文化和員工手冊之外的,它是一個圈子固守的做事方式,在專業領域裡我們稱為「舒適區」,其實就是一個符號邊界。它的內涵極其隱性且層次豐富,包括了對價值觀,審美趣味,生活方式,人際交往種種的本能偏好,判斷和行為慣性。
比如我最近給一個客戶招聘一個亞太區的銷售老大,我反覆問他,如果拋棄一切考慮,你最重要的職位關鍵成功因素是什麼,對方毫不遲疑地告訴我,打開新市場的能力,因為這個職位需要在緬甸這些新興市場創造從零到一的突破。
但是結果真的是既在意料又不在意料之中,最後拿到錄用的是第二位的候選人,其他都有,恰恰就是沒有從零到一的突破經歷,而客戶告訴我,選擇他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和他的二級經理有化學反應。
偶然間,我從對方招聘總監了解到,二級經理和他畢業於同一個美國常青藤大學,喜歡同一個校隊,難怪有惺惺相惜的化學反應和本能的認同感。
成為獨立顧問後,我又有機會和很多諮詢公司合伙人,以及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歐美董事會成員一起工作。他們告訴我,人與人最大的差別就是意識形態的差別。我一直覺得這個比較主觀,甚至有點玄乎,一句話就是我們彼此都不認同你我屬於一類人。你不是我的人,我也不是你的菜。
那麼這到底是啥?讀完這兩本書,我豁然開朗了,這就是精英階層對於他們認同的人的優點或者差異化優勢的定義不一樣。再加上在精英階層里普遍認同的候選人信用和推薦人背書的遊戲規則。
我的一個客戶告訴我,為何很多公司偏好名校的孩子,因為大家已經認同, 這些人被篩選過一輪,可以減少再次篩選的成本,更重要的是決策者也是從好學校出來的,本能地認同這種所謂的信用機制。
現在,我在商學院授課,商學院錄取的一個很重要的條件是推薦人的背景調查信,我也為我的很多客戶和學生做過舉薦。某些國家優秀人才的移民條件之一也是業界著名人士的背景調查信,所以這是一個普遍認同的常識性的遊戲規則,如果你被那些優秀人士認可,那麼陌生的官方機構和商學院可以建立對你基本的信任和門檻通過機制。
那麼,如何建立和一個精英階層的物理和心理連接,才是這個遊戲規則的真正核心。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萬事皆有例外。和當年因為改革開放打破了傳統階層的垂直邊界不同,新興的科技和網際網路行業顛覆了這個遊戲規則。在這個依靠「知識馬力」驅動的,而且產品生命周期變換非常快的行業,結果導向替代了需要時間和代際積累的物理和心理連接。所以我在網際網路,電商,數字媒體看到了真正的階層逆襲,我想這也是為何亞裔一直在理科領域努力破繭而出的原因吧,畢竟智商是可以有階層的突破的,即便是在今天寒門出貴子已經越來越少的時代背景里。
02. 東西方社會是否固守同一種遊戲規則?
從某種程度上, 我認為中國的公立教育更公平,它承襲了科舉制度對於讀書的敬重,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且不說學習的方式是否合適,至少很多激勵的名言,比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熱血沸騰地鼓舞了世世代代的書生,當然也生產了不少一夜金榜題名後的陳世美。
當然,中國公立教育也沿襲了績效管理的制度,就是掐尖,從選拔的角度挑選會學習能學習能死扛的孩子,給與差異化的資源和激勵,以最大程度地突破分數的壁壘。這畢竟有一個唯一的標準,比美國人民那些花里胡哨的活動啊領導力啊特長之類的,通俗易懂也容易實施和堅持。
經常有父母問我公立和體制外教育的不同,我只能說公立里孩子痛苦父母也痛苦,不過似乎還有個標準體系跟著走,比如麥當勞肯德基之類,體制外真的是定製產品, 孩子很快樂父母很茫然, 至少對於我們家庭是這樣。我們既沒有發現她的特長和潛力,也沒能驅動她的自我能動性。不過她確實很快樂,我也曾經很快樂,因為無知無畏吧。
夜深人靜的時刻,我也思考,我們這一代被給與的階層突破的機會,也基於中國本身沒有那麼多歷史的包袱和所謂的階層不平等。
在我受教育的年代,我們的父母:一,沒有很多知識層面和基因的差異,知識分子家裡唯一好的是書多點。二,由於孩子比較多,父母的精力有限,更沒有意識參與孩子的學習,所以孩子與孩子之間的競爭基本是看孩子的自我驅動力和努力程度。
第三,教育的資源和師資差異也不大,沒有補習班,老師們也就是根據課本預習複習,反覆固化知識。我從初中開始一直在三線城市最差的學校讀書,似乎我和父母也沒有焦慮過。曾經和母后分析過,這第二點和第三點總結來說就是外援的差異程度不大。第四,現代科技帶來的資源和學習方式的改變,讓現在的父母與全民參與雞娃,所以過度競爭無法避免,正如我好朋友說的,全世界任何地方,有亞裔,猶太裔,印巴人民等熱愛教育的民族,就有硝煙四起的戰場。
難怪我商學院的學生說培訓行業才是真正的暴利行業, 被我嚴肅糾正了,是青少年培訓行業。
03. 教育真正的不平等在哪裡?
我很喜歡這句話。對於一些人來說,學霸是用很大代價換來的成功,對於另一些人來說這也許就是一種繼承。我要補充的是,學霸對很多孩子來說,基本就是不可能的唯一可能。
1、智商與生俱來的不平等
原來在企業工作時,我們討論過智商測評在人才招聘中的篩選作用。我對這一點是極力反對的,也許是因為自知之明,深知自己智商數據的慘澹。在德國董事會工作時,我特別請教過名字裡帶著貴族姓氏VAN(凡)的某董事會成員,他用一個英文詞語解釋了他的理解,就是intellectual housepower(智力馬達)。他認為這個是與生俱來的,也可以等同於在智商上的藍色血液,有傳承也有命運的恩賜。
最近在一個群里看到很多父母討論,現在的礦二代也在努力考上博士,爭取孩子智商基因的突襲。我想起90年代,在廣東南沙和溫州遇到幾個先致富的土豪,他們的一大目標是希望孩子娶女大學生。我原本以為這是物質文明戰勝精神世界的虛榮心作怪, 其實深聊下來,目的是想靠母親的智商改變後來的基因。
雖然大家一直在討論孩子的基因影響到底是父親多一些還是母親多一些,但是無論如何,基因已經成為一個變量,因為它除了對智商有影響,還有家庭對於學習興趣的啟蒙和無意識的滲透。而後者才是真正起點的差異,比如一個家裡都是知識分子的晚餐對話可能就是深度的哲學和知識談話,而我們普通人只能圍繞著衣食住行隨意吐槽。
2、父母對孩子學習認知能力的判斷差異
在專業的高潛人才測評理論里,我們認為除了驅動結果,人際導向,適應性等,自我認知是潛力識別里的關鍵變量。而在這個維度,我的詮釋是父母對於孩子的認知行為和認知方式的差異化了解,並在後天的學習中不斷調試從而最大化詮釋優勢。
都說父母是最了解孩子的,而我們經常遇到的情況是我們很茫然,作為普通父母的我們,在補習班和各種雞血群的雞湯里,更加焦慮和不知所措,只能跟著走,至少良心裡覺得沒有愧對可憐的孩子,至於效果真的不好說。畢竟把孩子的學習結果外包給商業補習班的老師,本身也是不太靠譜的。
3、父母本身的資源差異
資源有很多定義,比如我認識的很多海淀父母,本身清華北大中科大畢業,智商和學習資源很多,基本是自己學習了,內化了轉移給孩子,完成了現代私塾的完美銜接。
有一次一個客戶和我說八少八素,我居然聽成了八葷八素,被這些客戶整整鄙視了一個晚上。
我身邊那些諮詢公司的合伙人,多屬於早期出國的常青藤父母們,因為有了經驗和人脈的積累,知道如何從小引導孩子的非學術規劃,比如去印度做個啥項目,各種創新的可以打動招生官的印證人生故事的活動,並從小帶著孩子見各種世面,至少外在氣質上已經近距離接近圈子的審美趣味。我教授的很多CEO,從商並實現財務自由的父母可以讓孩子進入商業環境,從高中開始實習,並學習資本的積累和團隊的管理,也有錢購買昂貴的外援。
但是作為普通中產階級的我們,除了有強烈的推娃的意願,我們既沒有礦也沒有人脈資源,還能做什麼改變這種困境呢?
04. 我們中產父母可以做什麼?
這兩本書,和以及我和很多優秀父母的溝通,對於我們都很有啟發。在努力和那些比我優秀的父母結交的過程里,我更深層次認知到自己無論在意願還是能力上的局限性。從二年級開始陪女兒去學而思,因為聽不懂課程被娃鄙視後,我徹底退出了數學和科學這些邏輯性很強的科目,最近一次又因為把HOMOPHONE(同音異形詞)看場了HOMEPHONE(家裡固定電話),連看家本領的英文也被孩子徹底清零了。
從專業人力資源的角度來說, 我們管理資源的策略無外乎三種。一種買,用金錢購買好的資源和外援,在教育上這還意味著父母的辨別能力和本身的社交圈子。一種建,自己上。這個是最有殺傷力且不可複製的。還有一種是借,通過借鑑前輩們的經驗,在時間管理和人生規划上減少犯錯的機率。
我們誰也沒有做過父母,都是經驗的打磨和自我的內省,允許自己犯錯誤,大不了還可以生二胎三胎,再努力實現育兒復盤的人生實踐。
態度至上,無論如何,積極參與孩子的學習,哪怕是為了自我的心理安慰。總結來說既是這幾點:
1、在遊戲規則之內的長期學習
選擇了公立體制的父母一定要對高考政策的變化,小升初,初中升高中各個節點的重要選拔規則等瞭然在心,並比較如何根據標準幫助孩子在數學,語文等學科上實現大飛躍。
其實公立體制還是有大量優異且親民的資源,所以現在走國際體制的孩子也積極進入奧數物理化學的雞血旅程,以實現碾壓西方人民薄弱理科的偉大夢想。從另一個角度上講也是理工科刷題拉分的效果比較卓然,講求實際功效的我們都願意在這個曲線大幅度提升的策略上努力精進。
對於選擇了國外體制的父母,這就是一條定製化的路線了,選擇多,眼花繚亂,各種信息,英美澳加,綜合考慮父母能否移民,以身份的改變突破招生的國際池子的「不公平」瓶頸,或者提前走,早點融入當地教育體系和避開越往後競爭越激烈的現實,當然這也是有代價的,比如和父母的分離,比如中文的缺失和文化的認同。亦或是發現孩子的特長,走差異化路線,並且精進到可以打動常青藤招生官,你的孩子為了夢想如何卓越實現激情和韌性的高度突破。
2、消息靈通且能整合好的資源
自律且善於整理思路的父母非常有優勢。他們懂得如何了解結合遊戲規則和對自己孩子的真實認知後,選擇利益最大化的規劃路線。
通過好的人脈和總結反思,聚焦於孩子的優勢領域,並給與經濟和其他資源的最大組合支持,比如音樂,藝術,體育等等。特別是走國際體制的孩子,體育更重要,至少可以磨鍊孩子的好勝心和挫折的忍耐力。而且走到高年級,體力也是學習結果的重要變量。
3、正確指引,最大程度優化孩子的時間資源
對於所有的孩子,唯一公平的資源是時間,其他都是在不公平的起跑線上的較量。所以父母在取資源之後,還得學會舍,除非你的孩子時間管理和智商都超群,可以在各個領域開花結果。
對於大部分孩子,聚焦於某兩個優勢,放棄興趣和能力都無法長期突破的花頭,踏踏實實地把學術和一個特長搞好,可能是比較現實的。多和有經驗又願意分享的父母取經,聽聽他們的經驗教育,並自我反省,摸索一條適合孩子的路。如果能找到孩子的熱情和興趣,那就是在方向上已經取勝了。
4、溝通,溝通,再溝通
畢竟你實踐的是一個孩子,雖然和你有血緣和親情,但是綜合了兩個人的基因以及周圍夥伴的各種變量影響。對大多數父母,我們的育兒心路歷程都是逐漸迷失,逐漸放低期望值,並幻想驚喜的過程。
你也改變不了孩子, 只能改變你和TA的互動模式,那就是放低自己,溝通,溝通,再溝通,至少保持一個親密的依賴關係,可以在影響力上加大成功的機率。
坦率來說,我的孩子絕對不是一個學霸和傳統意義上可以作為成功典範的孩子,正因為這樣,我時時從書本和前輩們給予我的反饋里思考,我們可以做一些什麼實際落地的改變,既不為難自己也不為難孩子。多少有一點進步吧,也算是一種破繭而出,雖然我們的繭可能也有階層巨大的差異,但是我們承認自己的不足,並努力精進。
— 精選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