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當聽到自己家的孩子喊一聲"爸爸,媽媽"時,心裏面一定都是非常喜悅和激動的。然而,隨著孩子一天天的成長,我們對他的期望就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喊一聲「爸爸媽媽」了。當周圍的孩子早已經說話說得清晰流利,而自己家的孩子卻「金口難開」時,作為父母心裏面肯定都是焦慮的。
而有些家長,對於寶寶說話晚的問題,卻還在盲目相信「貴人語遲」、「金口難開」這些安慰的話語,殊不知再不加以警惕,寶寶的語言發育開發就真的晚了。因此,作為家長,不要再一味的相信「說話晚的寶寶智商高」等沒有科學依據的說法,要知道世上可沒有那麼多的「愛因斯坦」。
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自身發展規律,由於個體發育不同,說話早晚會有所差異,他們的語言發展的進程也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健康的寶寶8個月就能開始咿呀學語,1歲半時就能說出5個以上常用詞語。但有些寶寶一歲多還沒開口,或者說話含糊,這也是正常的。通常來說,推遲的時間在 6 個月以內都不會有特別大的問題。
但是,什麼貴人語遲、什麼開口晚更聰明、什麼金口難開,那都是毫無醫學依據的。只能說大多數開口早的寶寶,其接受能力、表達能力會更強而已。
0-3歲是寶寶語言發育的重要階段,雖然寶寶說話有早有晚,但寶寶學說話的過程大多數還是按照下面的五個階段發展。
但要注意的是,如果當寶寶超過2歲半(即30個月),還存在不會說話、說話含糊不清時,那就真的晚了,父母就應該排除一下寶寶是否存在聽力障礙、發音器官發育異常、腦部或神經疾病等情況。
如果沒有,父母就應該從以下這幾方面找找原因了:
1.語言環境是否太複雜
有些家庭,祖父母、父母和保姆語言各不相同。小孩子根本聽不懂這些不同的語言,表達自然會滯後。很多人會說,在這樣的環境下,寶寶可以掌握更多的語言。然而,多語言環境的直接後果是兒童說話晚。因此,建議想讓孩子掌握多種語言的家庭,首先應讓孩子掌握母語後,再學習其他語言。
2.孩子吃的食物是否過於細小
有些家長過於擔心,怕自己的孩子的食物太硬,太難消化,所以常喂寶寶米糊、爛麵條,肉要打成肉泥,水果要壓成汁,蔬菜也要切碎,殊不知這樣做反而會影響寶寶口腔肌肉的發育。寶寶說話經常流口水,說話不清楚或口吃結巴,往往都是因為他們的口腔肌肉得不到鍛鍊。
3.父母是否喜歡包辦寶寶一切
有些父母喜歡包辦寶寶的一切,對寶寶照顧極為細緻,常常在寶寶發出需求信號之前就已經滿足了寶寶的需求,或者習慣替寶寶表達需要,因此,寶寶則無需通過語言來表達自己,他學說話的動機就會受到抑制。因此家長別做寶寶的「翻譯官」,當孩子想表達他們的意願時,父母應該引導他們學習和使用新詞彙。當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時,父母不應該過於勤快地滿足孩子的需求,而是鼓勵孩子用言語表達他的意願,讓孩子感受語言的力量,為孩子使用語言提供積極的體驗。
4.寶寶缺少語言交流刺激
語言交流刺激,這是兒童語言發展的重要條件。若父母沉默寡言,少言寡語,寶寶就缺乏學習和模仿語言的環境或者父母說話語速過快、說話偏長、語意複雜,導致寶寶很難模仿。還有的家長,因工作忙,沒有時間與孩子相處玩耍,也就與孩子之間的語言交流就越少,從而寶寶就缺少語言交流刺激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