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

2019-09-17     人民出版社

放眼當今世界,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意識形態領域鬥爭更加複雜,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巨;觀察當代中國,人們思想更加多樣,價值更加多元,思潮更加多變,思想文化領域噪音雜音不絕於耳。

對此,有一個「怎麼辦」的問題。

習近平在出訪俄羅斯時打過一個形象的比喻:

文化就像一個綿延不斷的河流,源頭來自遠古,又由許多支流、幹流匯合而成。河流沒有源頭不成其為河,支流不發達容易斷流乾涸,不穿越峽谷險灘難展大河雄姿。文化也像樹一樣,只有根而沒有干、枝、葉,沒有陽光雨露空氣等外面的環境和能量,是不能存活的,更談不上發展。繁榮發展文化,需要牢牢把握文化的內在特徵,尊重規律,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在繼承中發展、在開放中創新、在引領中前行。

不忘本來,就好比回頭看,就是不忘源頭,尊重、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保持定力。

一種文化的歷史傳統,蘊含著該種文化的生存基因,歷經千百年的風霜雨雪,才走到今天,因此它是文化之根,是精神家園,是民族精神的發祥地和根據地。

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血脈、剝奪生命,就會喪失文化安身立命的根基。中國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並且都是擁有「獨立智慧財產權」的文化積澱:半坡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紅山文化、齊魯文化、秦晉文化、荊楚文化、燕趙文化、嶺南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禪宗文化……古代科技文化、近代革新文化、現代紅色文化……

但是,不忘本來不是提倡民粹主義,絕不是要背著大煙槍週遊世界,而是主張在多樣化的文明文化面前,不忘本、不數典忘祖,不崇洋媚外。要始終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內涵,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在接續傳承中發揚光大。

吸收外來,就好比向外看,就是學習、消化和借鑑外來優秀文化。

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量和信息交換。任何一種文化都不可能與世隔絕,都需要從其他文化中汲取養分。文化因互鑒而繁榮,因交融而生輝。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吸收外來的過程不是把外來文化當做主流,把自己的文明當做支流,也不是簡單地把自己的文明當做主流把外來文化當做支流。

正確的態度應當是,選擇不盲目,借鑑不照搬。既不自大排外,也不屈膝媚外,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綜合創新,為自己的發展也為全人類和平繁榮作貢獻。

習近平在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採訪時說:「中國人自古就主張和而不同。我們希望,國與國之間、不同文明之間能夠平等交流、相互借鑑、共同進步,各國人民都能夠共享世界經濟科技發展的成果,各國人民的意願都能夠得到尊重,各國能夠齊心協力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面向未來,就好比向前看,就是與時俱進,瞄準、攀登和占領文化發展的制高點。

由於我們的社會實踐是向前發展的,作為政治經濟反映的文化必然是向前發展的,而不能是向後發展。不忘本來和吸收外來本身,還不是文化發展的最高境界,只有面向未來,才能開拓新境界,達到新水平。

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就是要用文化的正能量引領時代風氣之先。在文化觀念上,就不能暮氣沉沉,而要登高望遠。

中國共產黨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高度重視運用文化引領前進方向、凝聚奮鬥力量。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指導文化改革發展,努力在紛繁複雜的文化生態中辨析主流與支流、區分先進與落後,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創造「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

來源 |《中國定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i76IP20BJleJMoPMBUz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