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數量最多的戰略轟炸機,採用可變後掠翼,威懾西方四十餘年!

2020-10-09   軍事編輯部

原標題:蘇聯數量最多的戰略轟炸機,採用可變後掠翼,威懾西方四十餘年!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時,蘇聯和美國為了爭奪世界霸權而展開了冷戰,雙方開始高速發展自身軍備。蘇聯作為華約國家中實力最強的一個,自然擔負起了在可能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中作為作戰主力的責任。

為了能夠對北約和其他西方國家先發制人,同時形成威懾。蘇聯組建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戰略轟炸機部隊,這支戰略轟炸機部隊承擔著在戰時,突破敵方國家的空域封鎖,對其城市、工廠、軍事基地進行遠程核打擊的重要任務。

而這支戰略轟炸機部隊的主力,便是本文要介紹的圖22M(或稱圖26)「逆火」戰略轟炸機。

其實早在五十年代末,蘇聯便已經對戰略轟炸機部隊進行過一次更新,將大部分老式的螺旋槳轟炸機更換為了最新式的圖22噴氣式戰略轟炸機。但是由於設計上的失誤,以及其實際表現並不能令人滿意,使得對這批圖22戰略轟炸機批評的聲音越來越大。

蘇聯空軍強烈要求更換圖22戰略轟炸機,由此得來的戰機便是圖22M戰略轟炸機。圖22M雖然是在問題頗多的圖22基礎上進行重新設計和升級得來的,但是圖22M更像是一架全新的戰略轟炸機,其特點是:性能優越、航程較遠、打擊能力強,具有超強的突防能力。

圖22M在上世紀60年中期就開始進行設計,大約在1969年設計完畢並進行原型機的首飛工作,西方第一次發現圖22M戰略轟炸機的存在是在1970年的衛星照片中。圖22M與圖22的最大差別是外形上的不同,優化了氣動布局。

將進氣道設置在機身兩側,同時將引擎內置到進氣道內。而圖22的引擎則是在機體尾部,尾翼兩側。很明顯,圖22M的內置引擎方案的可靠性要遠高於圖22,也減小了飛行阻力,獲得了更高的速度。

老舊的圖22使用的是固定後掠翼設計,並且在機翼上面加裝翼刀(初代噴氣機才會有的設計)。而圖22M則是採用了當時最先進的可變後掠翼技術。

圖22M的可變後掠翼極大的提高了圖22M的速度以及作戰性能,設計師們為其設計了四種可調節的角度模式,分別用於起飛降落、戰備巡航、超音速巡航,以及最後的超高音速突防投彈環節。

當時的防空體系並不能有效的攔截超過2馬赫高速突防的圖22M戰略轟炸機。除了超高的突防能力外,圖22M的載彈能力也很強,最高可達24噸。

常用的武器有:KH22「風暴」大型反艦飛彈(可攜帶三枚)、KH15飛彈(有核戰鬥部,可攜帶6枚)、KH47-M2「匕首」超高音速飛彈(可攜帶四枚)等其他武器。

圖22M的航程也得到了提高,在搭載全部武器的情況下,仍可以擁有2400公里左右的作戰半徑,從烏克蘭的戰略轟炸機基地起飛的話,基本上可以涵蓋整個西歐,對任何軍事目標和城市進行毀滅性的核打擊。

圖22M在1970年以後一直在進行量產工作,在1997年停產,其總產量大約在500架左右,成為世界上產量最大、裝備數量最多的戰略轟炸機。蘇聯以此對西方國家進行了二十餘年的核威懾,使得圖22M成為了西方國家的眼中釘。

時至今日,俄羅斯也依然保有著相當規模的圖22M機隊,並且在歷次的演習中總會拉出來「溜溜」這些老將們,告訴其他國家:「我們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