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孩子時就只能躺著?其實還有這5種姿勢,看你都知道幾個

2019-07-27   新鮮旅行事

如果問你生孩子的時候是怎麼生的?相信絕大多數的寶媽都會回答:躺著用力生就是了!不管是生沒生過孩子,在大家的認知中,生孩子就是躺在床上用力,這是不管在電視劇中還是現實生活中都存在的。其實除了躺著生孩子,還有其他很多姿勢,來看看你都了解多少?

仰臥式(截石位)

這是我們傳統的生孩子的姿勢,產婦平躺在床上,雙腿張開,腳可以踩在產床上,就這樣用力生。

其實這種姿勢對於產婦來說是很累的,也不算是最佳的姿勢,可是為何一直都是這種姿勢呢?這個姿勢可以方便醫護人員及時觀察到產婦和胎兒的情況,了解產婦分娩的情況,也能夠做一些處理。

但是產婦平躺著會壓迫到靜脈,這就使得心臟回血量減少,而且也沒有辦法利用重心作用促進分娩,導致生產時間會大大延長,從而也就造成很多產婦在生到一半的時候已經筋疲力盡了。

半臥位

這種體位能夠更好地擴張,胎心監護,觀察孕產婦面色都很方便,孕婦也沒那麼辛苦。缺點是所有重量都集中在會陰,不好做會陰切開。

所以最常見的體位就是結合前兩種體位,擺出截石位,再把腰部以上抬高,這樣既便於觀察面色,緩解膈肌上抬造成的壓迫感,又能觀察產程,便於接生。

側臥式

產婦側臥躺在產床上,隨便左邊還是右邊都可以,只要產婦舒服就可以。如果遇上胎寶寶在分娩過程中不能很好地完成分娩機制,也就是說胎位可能出現不正的情況,就會通過這種方法來糾正胎位。這個姿勢能夠讓產婦得到很好的休息,也有利於緩解急產。但是對於操作來說有點困難,因為需要醫護人員或者家屬幫產婦把一條腿抬高。

蹲坐式

完全只是蹲著生孩子,一般產婦的體力是堅持不了很久的,於是就有了蹲坐式,很多醫院也都準備使用幫助坐位分娩的分娩椅。這個姿勢對於產婦來說是比較舒服的,而且也有利於產婦發力,還能藉助重力的作用,有助於產婦分娩,但是缺點是不方便醫護人員觀察。

站式

產婦站著,手握欄杆用力。這個姿勢和蹲坐式有點類似,是充分利用重力的作用,讓寶寶更容易地生出來,還能大大減少使用手術鉗和剖腹產的幾率,順產的成功率更高。而且處於站立狀態的產婦能夠分泌更多的內咖肽,這是最天然的鎮痛和抗休克物質,因此產婦生以來也會變得更快。但是並不是適用急產產婦。

水中分娩

這是近幾年在網絡上看到的,在國外比較流行的一種分娩方式。產婦在水中也是採取坐位的姿勢生產。這種分娩方式更符合自然規律,可以縮短產程,改善胎盤血流,減少胎兒窘迫的幾率,緩解孕婦緊張情緒,適合初產婦、骨盆狹小的孕婦。但是可能不便於助產士接生,不利於聽胎心,坐久了容易會陰水腫,而且不適用於產程可能會進展過快者(比如經產婦,胎兒過小,早產等)。

這裡需要提醒孕媽們的是,分娩並不是越快越好。產程進展過快,小於3小時稱作急產。急產使新生兒沒有經過充分的產道擠壓,容易發生胎兒窘迫。急產也容易使產道撕裂或者會陰撕裂,造成產後出血或者大便失禁。急產也有可能使接生者措不及防,造成寶寶墜落。所以坐位分娩需要更多的經驗和技巧,更靈活的判斷和處理能力,並沒有在基層醫院大範圍的展開。

世界衛生組織曾推薦過自由體位,就是孕婦自己選擇體位,因為媽媽自己最知道怎麼樣舒服。但是在國內開展也有很多困難,一來缺乏統一的規範化培訓,沒有形成行之有效的處理流程。二來自由體位需要更豐富的經驗和更嚴密的臨床觀察,理想狀態最好是像導樂一樣宮口開大3cm就有有經驗的助產士陪產觀察。國內醫療資源不足,醫護人員緊缺,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新聞,一個助產士一晚上要接生十多個寶寶,所以沒有辦法再有多餘的醫護人員來做這項工作。

所以說,如果你的身體素質還不錯,當然是可以自由選擇體位的,但是一旦上了產床後,還是乖乖聽助產士的,畢竟你不是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