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切了息肉,還是得了癌?學會這3招,降低腸癌風險

2019-08-22   中科體檢

數據顯示經濟水平越為發達的地區,結直腸癌的發病率越高。近10年來,結直腸癌發病率升高,居於城市第二大癌症。其中,90%左右的腸癌都來自於腸息肉病變,其癌變主要有三個階段:

圖中

問號為結直腸癌

1、大便有害物質不斷刺激腸道

大便中的有害物質甚至致癌物長期刺激腸粘膜,可能發生炎症。便秘會使有害物質停留在腸道的時間更長,刺激也就更大,會加速癌症的發生。

2、炎症刺激,誘發息肉

當腸粘膜受損,有害物質就更容易刺激腸道,容易出現反覆性炎症。時間久了,大腸黏膜上就會長出息肉。

3、腸息肉病變,發展為腸癌

大腸息肉出現後,大便中的有害物質會持續刺激息肉,息肉就可能發展為腸癌了。息肉發展為腸癌一般需要8-15年,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95%以上的結腸癌來自結腸腺瘤。

這些息肉要時刻小心

1、腸息肉的危險程度

通常,息肉數量越多,癌變機會越高;息肉越大,癌變率也越高,如1cm以下的息肉癌變率為1-3%;1-2cm的息肉,癌變率為20%;2cm以上的息肉癌變率則為50%。

2、家族性息肉,癌變幾率可達100%

如果有一人得了結直腸癌,其直系親屬(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得結直腸癌的機率是常人的2-3倍。未經治療的家族性息肉病患者,10-20年的癌變幾率是100%!

如果發現家族性息肉病或者一些有遺傳傾向的息肉,儘可能的切除,並且堅持定期複查。

提示:

在後代發現家族性息肉病或者一些有遺傳傾向的息肉,一定要定期隨訪,如果是單發或簡單的息肉,儘可能的切除。

學會三「點」,降低腸癌風險

1、高油脂、高蛋白少一點

如果動物性蛋白質和脂肪的攝入量增加太多,超出了小腸消化吸收的能力,過多的營養物質導致菌群失調,並將那些富餘的營養大量合成胺類物質,即致癌物,會侵害腸道,誘發腸癌。

2、排便「勤快點」

大便通暢,可以減少有害物質在腸道中的停留時間,從而減少致癌物等對腸黏膜的接觸與刺激。每周排便少於3次,每次排便時間超過5分鐘,或每天排便,但排便困難,都為便秘。

對於大便非常干,像羊糞蛋一樣硬邦邦的,但沒有肚子脹的人,多是陰虛便秘,可以試試睡前吃30g松子仁或是瓜蔞仁,有潤腸通便的作用;

對於大便粘滯,或每天都排便但排便困難的人,可能是濕熱型便秘,可以試試用清熱燥濕的干馬齒莧30g泡茶喝,或在日常吃點鮮馬齒莧;

對於大便不是很乾,但仍然排便困難的人,多是脾虛引起的,多發於中老年人,可以試試用生白朮煮水喝。

3、日子「苦一點」

「苦日子」能輔助防癌,守住「鮮、野、淡、雜」。

「鮮」:指的是新鮮,多吃新鮮的蔬菜、肉、魚等,少吃腌制的菜;

「野」:指的是野生、純天然,多吃自然狀態下生長的食物;

「淡」:指的是少油少鹽、口味淡,過多的攝入油、鹽,和結直腸癌有關;

「雜」:指的是種類多樣、不偏食,儘量吃的種類多一些,不要太單一,針對便秘,要適當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和粗纖維的食物。

圖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