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堪被壓迫獨立建國,帶走所有海岸線,把國家變成了內陸國

2019-06-23     春秋史館

眾所周知,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內陸地區發展離不開沿海地區的支持。一個擁有優良港口的國家在對外貿易上有天然的優勢,世界上發展外貿型經濟的國家都不會太差,有的國家為了獲得一個優良港口,甚至不惜拿出大片土地交換。但有一些國家,因為沒有處理好內部民族關係,導致失去了本來擁有的海岸線,淪為一個徹底的內陸國。

大多數國人對衣索比亞並不陌生。此國位於非洲東北部,東與索馬利亞接壤,西部與南北蘇丹接壤,南部是肯亞,與我國算是不打不相識,有著傳統的友誼關係。衣索比亞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原則,經濟建設上照搬我國改革開放政策,受到我國很大力度的經濟援助,有「東非中國」之稱。這是一個很有發展潛力的國家,大有取代南非成為非洲中心之勢。假如沒有失去厄利垂亞,衣索比亞的發展應該還會更快。

厄利垂亞曾是衣索比亞東北部的一個行政區,東北部瀕臨紅海,擁有約1200公里的海岸線。在1950年之前,厄利垂亞並不屬於衣索比亞,而是義大利的殖民地。1941年,厄利垂亞又成為英國的託管地,戰後義大利放棄了非洲的所有殖民地,將厄利垂亞問題交給聯合國處理。經過討論,聯合國通過決議,把厄利垂亞作為一個自治體併入衣索比亞,允許它有自己的議會、憲法和政府。

厄利垂亞併入衣索比亞後並不好過,埃國皇帝海爾·塞拉西一心相把厄利垂亞變成自己國家的一個省,因而採取了比較激進的措施。1962年11月,埃國宣布廢除厄利垂亞自治權,還強迫他們放棄自己的母語。厄利垂亞人民進行了堅決抗爭,成立武裝解放組織,為謀求獨立而奮鬥。1991年,厄利垂亞人民推翻了當地爭取拿,成立臨時政府,1993年進行全民表決,正式宣布獨立。

厄利垂亞獨立不要緊,要命的是它帶走了埃國所有的海岸線,讓埃國重新變成一個內陸國。埃國戰略眼光是有的,非常重視與中國、美國及非洲各鄰國的關係,重視重工業建設,而且擁有龐大的人口基數。但目前為止,埃國還是個農業國,正在學習中國進行產業轉移。在未來,埃國將會以鄰國吉布地作為戰略出海口,以此推動社會經濟轉型。如果當年沒有失去厄利垂亞,埃國的經濟建設應該還會快一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t8O_msBmyVoG_1Z4GP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