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造林60多萬畝!「治沙英雄」王有德:與沙漠鬥爭到底

2019-10-09     中國鄉村之聲


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授予42人國家勳章、國家榮譽稱號。其中,「治沙英雄」、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原黨委書記王有德被授予「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

「讓沙漠變綠洲」是他的夢想,近40年的時間裡,他帶領林場職工,在毛烏素沙漠西南邊緣建起了一道綠色屏障,有效遏制了沙漠南移西擴的步伐。

點擊音頻,邊聽邊看


童年的家被風沙侵蝕

66歲的王有德對家鄉寧夏靈武最初的記憶,就是漫天黃沙,遠望看不到邊,抬頭看不見天。

王有德:「每年秋天颳風一直刮到第二年的春天。三天一場風,七天一場沙。地上不長草,天上無鳥飛。窯洞裡面也有窗子,沙子一刮,就把(沙子堆得)和窯洞的窗台一樣平。」

那裡是毛烏素沙漠的東南邊緣。童年的記憶里,黃沙常常能一夜間就把大半個窯洞埋起來,院子裡總有掃不完的沙土,眼睛裡總有擦不完的沙粒。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村裡好多人在黃沙里找不到過好日子的希望,紛紛選擇背井離鄉,另謀生路。

1976年,王有德進入林業系統工作。9年後,他被調任當時生產和發展都陷入困境的寧夏靈武市白芨灘防沙林場任副場長。那一年,他32歲。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天上無飛鳥,地上無寸草。」這首在當地口口相傳的歌謠,唱盡了沙漠化給當地百姓帶來的苦楚,也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白芨灘的真實寫照。

王有德(左四)和職工一起種樹

這輩子就跟黃沙較量到底

沙漠裡沒有路,治沙工人就一點點用石子鋪路,再沿著路向四周扎草方格、種樹。每天早上七、八點鐘,大家就背著麥草、樹苗進入沙區。白天,頂著高溫推沙平田、挖坑種樹,晚上就住在臨時帳篷里。看著工人們的眼睛、耳朵、嘴裡總也洗不完的沙子,王有德心疼,他暗暗下定決心,這輩子就跟黃沙較量到底。

王有德:「那時候非常困難,一、二十天回一趟家。回來以後,頭上的沙子,衣裳口袋、鞋子上都是沙子,一抖一屋。我老婆抖衣服,沙子都倒在地上,用笤帚一掃,一簍一簍的。」

王有德在扎麥草方格

1986年,王有德申請將580畝沙地歸入林場。他和大家一起,吃住在沙窩裡,人工夯築建渠用的水泥板;寒冬臘月,連續兩三個小時站在冰冷的水裡堵決堤的渠口;一連40多個小時不睡覺,到外地搶運樹苗,又連夜趕回栽種,還拿著水壺噴水守護……

「沙窩地里要沒有水泥渠,抽點水全滲到沙子裡面進去了,所以他親自領(我們)拓水泥板。」

「(身上)叫水泥板壓得這一道一道的,紅得都爛了,你當時要看了我們,眼淚都下來了,都心酸。」

比起艱苦的工作環境,粗放的傳統治沙模式更讓王有德焦慮。一季造林成活靠天,林木的成活率低,防風固沙的效果並不明顯。治沙,沒有現成的方法可學,全靠摸索。王有德帶領林場工人在扎制草方格固沙的基礎上,獨創了一套「五位一體」治沙模式。通過種植灌木林、防護林、經濟果樹林、牧草發展畜牧養殖,用生態治理帶動綠色發展。

王有德(左五)與林場職工

沙漠裡種樹比養娃還難

在白芨灘,每一株小草、每一棵幼苗都異常珍貴。多年來,白芨灘林場一直有個不成文的規矩:樹苗不隔夜。為了保證樹苗的成活率,不管多晚,當天拉來的樹苗必須要立刻栽上。王有德感慨,讓這些植物在沙漠裡紮根,可比養娃難多了。

王有德:「人是有生命的,餓了渴了可以喊。植物不行,它喊不出來,你只能去觀察它。看看它這個樹缺水不缺水?旱了沒旱?有沒有蟲危害?在沙漠裡面植樹造林這是很艱難的一件事情,比養娃還要難,難上加難。」

王有德觀察土壤墒情

一忙起來,王有德常常忘了吃飯,因此落下了嚴重的胃病。他隨身帶的包里常年備著好幾種藥,胃疼了就拿出來吃。家,就在幾公里以外,卻常常一、兩個月都回不了一次。兒子王立鈞的記憶中,父親似乎不是在林場忙活,就是在趕去林場的路上。

王立鈞:「最忙的時候我印象中有兩、三個月都沒有回家一次。他因為時間長了,回去要洗澡,要換衣服,我媽給洗衣服的時候,我們家地上、洗衣機裡面全是沙子。我媽就說『你把單位給綠化了,把我們家給沙化了』。」

沙窩裡終於長出了大蘋果

2000年,白芨灘防沙林場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王有德的帶領下,三代治沙人艱苦創業,治沙造林63萬畝,在毛烏素沙漠和黃河之間,營造出一條長48公里,寬38公里的綠色屏障。控制流沙近百萬畝,阻擋住了毛烏素沙漠向西侵蝕的腳步,實現讓沙漠後退20公里的壯舉。按平均行間距2米計算,他們種下的樹能繞地球赤道七圈。

王有德:「說到底就是辦法總比困難多,要找辦法來解決,摸索經驗,非得把這個事情辦成功。」

王有德與職工分享收穫的喜悅

讓大地多一點綠

就是此生最大的幸福

2014年,王有德從林場退休,可他還是放不下治沙的事,又去了距離白芨灘不遠的馬鞍山,自籌資金,繼續與黃沙鬥爭。一如往常,沒有節假日,每天早出晚歸,奔波忙碌,幾年間,又累計治理生態7000畝,植樹100多萬株。

白芨灘:昔日沙荒地 今朝花果園


王有德正綠化的荒地護佑著銀川河東國際機場的安全

面對「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王有德說,與黃沙鬥了幾十年,他累在其中,也樂在其中。他希望自己就像胡楊樹一樣,深深紮根在需要他的地方。

王有德:「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榮譽)應該是屬於大家的。我們現在國家的生態建設已經寫入了黨章,寫入了準則,我們林業工作者很幸運。多造點林,多讓大地綠一點,多栽一棵樹,我覺得是最大的幸福感。」

本文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

轉載編輯:李沛 //責編:楊瀅 // 監製:張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lnVsG0BMH2_cNUgMMn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