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位,是每個釣魚人都必須要重視的一個環節,哪怕你調漂的技術不好,開餌的技術不好,但是選對釣位了也能有不錯的收穫,所以很多釣友調侃說「屁股決定漁獲」。
不管是野釣還是黑坑,想要釣得多,釣位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很多釣友一到水邊就懵圈了,面對一大片水域根本不知道怎麼選釣位。有些釣友在選釣位的時候記住了一些經典地形,比如鏵尖什麼的。到了實際作釣時卻還是釣不到魚,所以比較疑惑,明明按照你們說的地形選了個「經典釣位」為啥還是釣不到魚呢?
其實很多釣友在找釣位時都注重了「地形」而忽略的其他一些關鍵細節。而且那些看起來不錯的地形往往是24小時都有人在哪了釣,也很難搶位置。其實只要你的釣位符合魚兒的生存習性和覓食習性就是好釣位,哪怕有些地方看起來不顯眼,也照樣能連杆上魚。
今天小編就來給釣友們分享一些選釣位的關鍵參數,希望能對新手釣友們選釣位有所幫助。
一,溶氧量充足
魚有三大趨向「趨溫,趨氧,趨食」,很多時候魚不開口,都是因為氣壓和水溫的問題,但是有時候溫度和氣壓沒有明顯變化,但是魚口卻不好,這多半就是溶氧量的問題了。溶氧量高,魚的活躍度就高,覓食的積極性就高,魚口就好。溶氧量低,魚就無精打采的,魚口自然不好。
在一般情況下,水中的溶氧量是比較固定的,氣壓低的時候水中溶氧量會明顯降低。但是遇到颳風,下雨,流水時,水中的溶氧量會明顯增加。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都可以選擇一些溶氧量比較高的地方,比如說下風口,近岸相對較淺的區域,流水區域,或者選擇在下雨時候釣也可以。
舉例來說,一些小河溝匯入主河道的區域,水庫湖泊的入水口,這些地方的水是流動的,溶氧量一直都會比其他地方高。一些水草區,溶氧量也比較高,因為水草在進行光合作用的時候也會不停的釋放氧氣,尤其是水下的暗草區,溶氧量會比其他地方高很多。
二,水溫適合
都知道溫度是非常影響魚口的,但是很多釣友卻不知不覺的用氣溫來判斷魚口。但是魚是生活在水裡的,水溫才是決定魚口的關鍵。氣溫並不等於水溫,水溫傳遞溫度的速度可比氣溫慢多了。
魚的身體和人不一樣,它們自己沒辦法產生熱量,身體溫度是根據水溫而變化的。調節溫度的過程中是需要消耗大量的脂肪才能實現的。
如果水溫升高太快或降低太快,魚兒都會感到非常不舒服,是沒啥覓食慾望的。可以說,一年四季,魚兒都只會待在它感覺舒適的水溫區,有時候深,有時候淺,有時候需要陽光,有時候會躲在陰涼區。
所以,在選擇釣位時,不僅需要看地形,而且還要結合當前季節將陽光,水草,風力和風向考慮進去。從而判斷出哪裡的水溫會比較高一些,哪裡是陰涼區。有時候就算是同一段河道,也會因為南北岸的光照不同,受到的風力不同導致水溫出現差異。
三,食物豐富
魚兒的消化系統比較簡單,吃的食物很快就會消耗乾淨,所以它們總是在不停的覓食和遊動,很少固定在某個位置。它們巡遊的路線被釣魚人稱作「魚道」,如果仔細觀察,魚兒總是會選擇在一些食物比較多的地方停留,食物多,停留的時間就長一點,食物少,停留的時間就短一點。
那麼哪些地方的食物比較多呢?除了水草區和水底障礙區,這些食物比較固定以外,其他的地方想要堆積大量的食物,肯定是跟水流有很密切的關係。因為水裡大量的食物都是不固定的,總是隨著水流前進,水流到哪裡它們就跟著到哪裡,到了一些水流比較緩慢的區域,它們就慢慢沉積。
這些食物聚集的地方就是魚群覓食路線上的必經之地。比如說喜歡看地形選釣位的釣友,一些樺尖,洄水灣等等都是符合食物聚集地的標準的。
最後:不管是在陌生水域還是比較熟悉的水域,都可以用以上3個參數來選擇釣位。一般來說符合的條件越多就越藏魚,有時候符合一兩個的也是不錯的釣位。有了這3個參數,在選釣位的時候就不需要總是糾結地形,擔心找不到釣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