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動物學家在觀察中發現,產育後的雌火雞會精心地照顧它的寶寶,給它們清潔、喂食,還會把它們攏在翅膀下使他們更暖和、更安全。而這一切的母愛行為都來源於一個指令——小火雞的「嘰嘰」聲,如果小火雞發出「嘰嘰」聲,火雞媽媽就會照料它,反之,則無動於衷甚至會踩死它。
這種響應模式可以通過實驗有效地反映出來,當動物學家將臭鼬(火雞的天敵)道具放在火雞面前時,火雞對它進行了猛烈的攻擊;而當動物學家控制預裝在臭鼬道具內的錄音設備發出「嘰嘰」聲時,雌火雞不僅接受了臭鼬,還像照顧小火雞一樣地把它收攏在了自己的翅膀底下。
在我們看來,雌火雞的這種行為非常荒謬,它熱烈地擁抱天敵或冷漠地對待寶寶,僅僅因為對方是否發出了「嘰嘰」聲。
在慨嘆動物愚蠢的同時,也在暗自慶幸我們人類作為具有思考能力的高智商物種,可以通過理性來決定自己的行為,不至於像火雞那樣因為簡單的指令而陷入尷尬的境地。
可事實並非如此,即使人類是世界上最聰明、最理性的物種,也依然留存著某種類似於火雞「嘰嘰」聲的觸發開關,在適當的時機和場景下被激發出來。
以罐頭笑聲為例(罐頭笑聲就是背景笑聲,它們往往會在一些喜劇類節目中「觀眾應該笑」的階段出現,因為這種笑聲千篇一律,像罐頭一樣索然無味,所以被人們戲稱為罐頭笑聲),對於罐頭笑聲大多數人都嗤之以鼻,認為它是愚蠢、虛假和膚淺的象徵,拉低了節目的水平,甚至很多著名的演員、導演都要求電視台從自己擔綱的電視節目裡取消「罐頭笑聲」,但電視台仍然堅持在喜劇節目中加入罐頭笑聲。
為什麼明明不受歡迎,電視台還要頂著演員和觀眾的壓力,固執地在節目中加上這種膚淺的笑聲呢?答案既簡單也耐人尋味:根據電視檯曆年的收視率統計表明,「罐頭笑聲」會讓觀眾在看到滑稽節目時笑得更久、更頻繁;甚至對一些品質不佳的喜劇,「罐頭笑聲」產生的效果更加明顯——加入了這個音軌,觀眾就會覺得這個節目更有趣、更好笑一些。
事實上,任何一位觀眾都知道這種笑聲是偽造的,也清楚知道聽到的笑聲跟節目的幽默程度毫不相關,但我們在聽到罐頭笑聲後,還是會自然地覺得情節更好笑。
這是一種完全無意識的、條件反射式的反應。即便我們知道它是偽造的也會跟著笑起來。這種反應根植於我們思維深處:我們對於當下行為正確與否的判斷往往取決於其他人,如果身邊的其他人都在這樣做,那麼我這樣做就是安全的。類似於小火雞的「嘰嘰聲」,罐頭笑聲也像開關一樣激發出了我們跟著笑的行為。
2
「罐頭笑聲」之所以能夠起到作用,是因為人們都具有社會認同特性,即在看到大多數人都在認同或否定一件事情時,我們會在理性思考前下意識地選擇和大多數人保持一致的行為狀態。
我們身邊的很多場合都會利用社會認同特性,營造出特定情境以提高對我們的影響力,例如酒吧每晚開始營業前,調酒師常常會在自己的小費罐子裡放上幾張之前客戶給的票子,給後來的客人留下一個印象:把錢折起來當小費是酒吧里司空見慣的禮貌行為;出於同樣的原因,基督教傳教士也有一套廣為人知的做法:他們在聽眾當中安插「託兒」,到了特定的時間,這些託兒就走上台做見證或捐款。
而這只是社會認同特性對我們的影響,除了社會認同,我們的行為還會頻繁地受到互惠、權威、稀缺等特性的影響。
互惠特性是指當我們得到他人的恩惠時,會本能地將回報這種恩惠視為一種義務。例如在買水果的場景中,如果碰到熱情的老闆並在他的邀請下嘗了水果的味道,那麼無形中我們就會增加購買意願。儘管理性上知道嘗了之後買或不買都是正常的行為,但不買總是感覺到有些彆扭。
權威特性是指我們會傾向於認同相信權威人士的觀點。例如在電視上的香皂、洗髮水廣告中,我們看到穿著白大褂的專家對該產品的有效成分說明後,就會覺得產品具有權威性,也更加可靠。
稀缺特性是指一件物品得到的機會越少,我們就越想要。例如很多商家會設計飢餓營銷或推出限量款的產品以提升人們的購買意願和品牌知名度。當一件商品稀缺時,人們花錢購買的意願就會更高。
社會認同、互惠、權威、稀缺這些特性都會對我們的決策產生巨大的影響,它們的相似之處就是能夠在某種特定的情境中,先於我們理性的判斷和思考,驅使我們產生特定的認知和行為。這種效仿大多數人行為模式的衝動,是一種無關於理性判斷的下意識反應,這種特性既是我們的強項也是我們的弱點,當我們以符合大眾標準的方式行事時,似乎出錯的機率變得更小。但選擇使用這條捷徑的人,也很容易遭到沿途伺機出手的牟利者的攻擊。
這些謀利者的產品明明沒有實質性的作用、甚至可能會對消費者有害;但為了將商品賣出去,他們通常會無恥地利用開關特性來誘使人們上鉤。
在他們的廣告中,會設置許多穿著、職業和我們相似的人群;這些人對於生活具有一定的核心焦慮,似乎只有這款產品能夠解決他們的焦慮;廣告中所有的人都在使用這款產品,並對其讚賞有加;緊接著,很多用戶都在打電話訂購,現在不買就失去了購買的機會……
即使他們都是演員,但根據人的社會認同原理我們可以預料到,在看到「跟你我一樣的普通人」都想迫切使用這款產品時,我們會下意識地認為這款產品正是自己需要的。
因而即使大多數人都對廣告不屑一顧,無良廣告商仍然會選擇支付巨額的廣告費出現在熒幕上,多年的經驗告訴他們,只要持續播出終究會有人為它買單。
3
由於自身不假思索的開關特性的存在,大多數時候我們並沒有來得及對眼前的商品形成理性的認知,通過了解該商品的實際功效來判斷是否應該購買。反而在不良商家的套路下產生了一系列錯誤的認知和行為。
而作為具有理性的人,似乎我們應該摒棄這種行為模式。人類之所以可以站在食物鏈頂端主宰萬物,就是因為我們的大腦有著比雌火雞或者其他任何動物更為聰明的大腦,能夠用理性的思考方式構建和支配眼前的世界。
但同時我們也要意識到,這種天然的非理性特性也並非百害無利,之所以人類在千萬年的進化過程中保留下來了這種特性,正是因為其巨大的實用性:在追求效率的過程中,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放棄耗時、複雜、整體把握的決策過程,轉而使用更簡單、原始、由單一特徵觸發的響應方式——它幫助我們節省了大量腦力,使我們將精力集中在更加重要的事情上來。
英國著名哲學家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黑德曾斷言:「文明的進步,就是人們在不假思索中可以做的事情越來越多。」事實上,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源源不斷地湧現、各種新興的產品和服務也不斷興起,以致我們根本沒有時間對每一件事情都進行理性思考和判斷。而快速響應模式恰恰可以幫助我們來提升決策效率,它並不是我們的敵人,而是我們的合作夥伴。
假設我們正在市場上尋找優質牙膏,在看到身邊的同學、朋友大都在使用這款牙膏的時候,我們就可以依此來判斷是否能信任地購買它,它向我們指明正確方向的可能性大大高於出錯的可能性。在它的幫助下,我們可以將時間和認知精力騰挪出來,去應付生活里舖天蓋地的其它信息,作出更合理的決定。
而我們需要警醒的是,總會有一些專業人士通過我們快速響應的特性弄虛作假、偽造或歪曲證據誤導我們,而我們不應過度高看自身的理性,認為自己是個「聰明人」,永遠不會被他人左右。事實上,我們在趕時間、壓力大、不確定、不在乎、心煩意亂或心力憔悴時,往往會更容易傾向於無意識的順從,做出一些不正確的決定。因此,我們要在自己情緒激動時及時抽離出來,使用理性的眼光對當下的情形做出雙重判斷。
理性判斷和快速響應都是我們靈活應對錯綜複雜生活的有效工具,我們不應小瞧了自身的快速響應模式,同時也不要過分自信地高看理性思考,它們一個增加了判斷準確率,另一個提升了決策效率,我們並不能完全依賴於一方。為了提升我們的決策水準,我們需要在兩者之間作出有效平衡。